虹野:讨论高考问题需摆脱“幸存者偏差”思维
虹野:讨论高考问题需摆脱“幸存者偏差”思维
文/虹野
近日,我在蒲公英评论网(http://pgy.voice.edu.cn)发表《为什么说统一高考对“穷孩子”不公平》一文。对此,有不同意见的读者称,高考是底层学生唯一的、最公平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如果取消高考将会带来更大的不公平。
不少人希望通过高考向农村倾斜实现“教育入口”的公平,更希望通过高考实现底层学生改变命运的梦想。这种思维方式,是跌入了“幸存者偏差”的逻辑谬误而不自知。
所谓“幸存者偏差”,讲的是二战期间的一个故事。二战期间,有人认为,飞回来的飞机翅膀中弹比较严重,机舱弹孔反而不是很多,就要求加固翅膀。而统计学家则认为,要加固机舱和发动机装甲。因为翅膀中弹多,说明打中翅膀飞机还能飞回来,而打中机舱则就直接坠毁了。“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关注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通过高考筛选之后的结果来看,高考对农村学生的重要性就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我们总是认为高考改变了农村学生的命运,并且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农村学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却看不到在高考“唯成绩论”的统一招生过程中,有多少农村学生被淘汰。我们看到了高考成功者的光环,并期望把他们的经验推广,却忽视了更多的学生也是按照那些考上大学的学生的方法在学习,但他们还是被淘汰了。
正如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日前所说,中国高考招生制度是建立在大多数人不成功的基础上,这样一个制度是好是坏?很多人只看到了通过高考进入重点院校的学生的成功,却没有看到更多人的命运因为高考变得更差了,甚至连义务教育都无法完成。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基于8次大规模调研做出《中国农村中学辍学调查》,认为农村地区整个中学阶段(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累计辍学率高达63%,也就是说这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高考。
如果仅仅通过研究大学生录取问题来探究基础教育的问题,那就忽略了高考这个筛选器:没有通过高考、没有考上大学的人,甚至半途辍学的人,他们才是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中真正出现问题的人,而他们不在研究样本中。
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一小部分的成功者,而是为了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因此,基础教育研究需要从“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中跳出来,认真看看教育的全貌才是。
(虹野,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蒲公英评论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