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出卓越的孩子!

我是罗斌,一名心理咨询师和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咨询中,我经常会提醒家长们反思,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我也鼓励家长用爱来培养孩子的独特性:爱他就给他空间,让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我心中的样子”。

我也会时常问我的学生,“在 50亿个人中只有一个你,那你为什么还想跟世界上的其他人一样呢”?然而,许多人想成为别人。他们的一生充满了对别人的艳羡别人的体形、别人的头发、别人的肤色、别人的才干、别人的能力……,培养健康的自我形象的起点要本着这样一个事实——你的独一性!也是人们常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要做的是扬长避短,只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就能成为一个具有价值的人。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不完美才是人生的本来面目。孩子的缺点本来也没那么多,总是看到他的缺点其实是父母焦虑心态的一种反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优秀的自己。家长的使命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如果你按爬树的本领来评价一条鱼,那它一辈子都会相信自己很愚蠢。所以,我们必须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长处?才知道往哪个方面去培养他,我们在选择哪种教育方式之前,要依据每个孩子的特性,而不是自己的人生经验。无论选择哪种方式,请尊重每个孩子的内在,帮助孩子发挥潜质,给他提供成长的土壤、养分,让他成长为真正的自己。

Megan天性就是善良悲悯,有爱心。她的爱心是从家里面我们两个的爱父母对他的爱传承下来的。也不是天生的。我们的陪伴与引领,让爱在她心中生根。

我相信,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的爱,这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在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陪伴他们上。等他们稍大一些,我才回去重新上学。如果我在上班,孩子在学校有任何事情,我会马上请假赶到学校;孩子需要我留在家里的时候,我会把其他的一切安排都推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都不吝用行动告诉他们,他们在我心中最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和孩子们能成为最好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谈。

爱是要从小培养的。只有让孩子从小感受到爱,心中有爱,他才能付出爱、奉献爱。这份爱,不仅是对家人的“爱”,还有对社会、对同胞的“爱”。这方面,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直接对象,更要做好领路人。

2005 年因看到在加拿大的一些华人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需要,我放弃从事了15 年的政府工作,重新上学拿到辅导学硕士。从2010 年开始在CIWAa 做家庭辅导员,10 年来我帮助了很多有需要的华人和家庭。

在加拿大,学校欺凌是社会都很关注的问题,于是女儿就在学校里成立了一个“自我反欺凌”的组织,并请所有同意这个倡议的学生在学校网页的学生留言区留下鼓励的话语。这一举动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很快网页上就有了3 千多条留言,比如I am best(我是最好的)之类的留言现在还在持续增加中。

有了留言区,女儿又想,学校的墙面都是白的,我能否把这些鼓舞人心的话语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在学校的墙面上,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个振奋精神的力量。我们马上鼓励她去做,但没想到当时的校长比较保守,坚决反对了她的提议,因为担心这样做会毁了那面墙。知道这一结果,我们也没有说泄气的话,而是让她继续去坚持争取。

她为这件事情连续跑了3年校长办公室,终于,在第三年,她的提议被通过了,因为换校长了。女儿号召了很多学生来参与创作这面艺术墙,如今,这面墙成为了很多青少年必去参观的一个重要展示。因为这件事情,女儿发现如果自己的天赋被最大化发挥,那么这种热情和能量就能引领她去当一个领导者,去感染和带动更多的人改变周围的世界。

进入哈佛大学之后,因为看到了培养青少年的需要,她又发起创办了哈佛青年主导变革项目,在全世界启发和培训青少年的领导力。她用自己整个暑假时间,为全北美地区的boys & girls club(男孩女孩俱乐部)写下了整套领导力培训课程,用这套课程就可以培训全世界的青少年。她的足迹遍布全世界许多地方,包括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就在这样一步一步的实践中,她从一个胆小、内向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真正可以带动其他青少年的领导者。

女儿刚到哈佛大学时,她也有一点受挫感,看着周围同学骄人的经历,她过往的成绩似乎毫无意义了。这是每一个进入名校的孩子初期都会遇到的情况,那如何缓解这种焦虑呢?

女儿的选择是坚持自己的心之所向。她加入了哈佛大学校外的一个组织,帮助那些街上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她认为仅仅为这些流浪汉提供衣食是不够的,便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联系美国各地的机构,为流浪汉捐出了上万本书来教导他们学习,来装备他们的头脑。她的这一做法受到了世界各地类似组织的效仿,帮助他人不仅是要解决温饱问题,更是要帮助他们获得走出困境的能力。

毕业前夕,女儿是唯一一个在哈佛大学校园内的教堂里发表演讲的学生,她在演讲中呼吁哈佛大学的所有学生不要光顾自己的事情,要关心别人,要爱你身边的人,哈佛大学的文化要改变,要变成一个有爱的文化,要让爱充满这个校园,哈佛大学需要培养的是能够有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孩子。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和信仰,毕业后她放弃了高薪稳定的工作,而是选择去硅谷一家小的创业公司。因为这家公司的愿景和她的价值观是相同的,就是要改变这个世界的文化。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与她同行,并将继续坚持下去,因为我们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让她逐渐在更大的世界中重新定义自己!

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擅长或者热爱的事,来回馈帮助自己成长的环境。这是美国大学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理念,也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属点。学生最终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后,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保持一颗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也是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好的社会实践是同情心和兴趣爱好密切结合的产物。

如果你喜欢英语,试着给隔壁没有条件请家教的小朋友们辅导一些简单的英语;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能不能找一个相关的儿童公益机构,参与多动症小孩的心理咨询过程;如果你喜欢摄影,有没有尝试过用你的镜头来捕捉清洁工人们的劳动实景,呼吁人们少丢垃圾,让清洁工人能早点回家;如果你热爱绘画,是不是想过给所在地区不如意的年轻艺术家们搭建一个可以相互鼓舞、彼此慰藉的平台。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表面看微不足道,却能给别人带来无限的光明。

最后我想用我女儿说过的一段话作结尾。“当有人如此关爱你,没有任何原因或者理由,不求任何回报,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多年以后你会意识到,你是有价值的。而这个人了解你,知道你所有的缺点,包括不安全感和不耐烦的心情,但仍然关爱和接纳你,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旦你意识到你值得这样的被关爱,任何奇迹都可能在你的生命中发生。”

一身落花,一身覆雪。
落雪吹花,爱惟依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