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326:生母养母都是母,母女连心,理解就是大孝。/标准参照分数
标准参照分数
标准参照分数:将测验分数与某种特定的标准比较。可以观察一个人知道什么,能做 什么。
内容参照分数:观察被试对指定范围内的知识或技能掌握的程度。
先确定测验所包含的知识或技能的范围,再编制一个能报道测验成绩的量表。
掌握分数:观察被试对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否掌握,不需要对被试做进一步的区分,只需要订出一个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代表最低熟练水平。
正确百分数:对被试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细分,观察被试答对题目的百分比。
内容标准分数:把内容分数与常模分数结合起来使用。不仅要确定内容范围,还要详细说明每一种水平任务的正确回答和不正确回答的问题类型。
将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与此种量表对照,便能看出正确反应的百分率,又能看出成绩达到了那种人的水平以及能解决那一类问题。
等级评定量表:对各种等级定出标准,对每个被试的表现,参照评定标准做出等级的评定。
结果参照分数(效标参照):用效标行为的水准来表示分数。
期望结果的概率:通过图表显示出,获得特定测验分数的人,得到每一种效标分数的百分比,即将测验分数以产生不同结果的概率来描述。
预期的效标分数:将具有不同测验分数的人,所可能获得的预期效标分数,用图表显示出来。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王女士,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时由于某种原因,满月后就被母亲送给养父母,几十年来杳无音信。
养父母待她视如己出,宠爱有加,从来没有想到,他们是自己的养父母。
要不是自己剖腹产大出血,需要化验血型,无意发现其中的秘密,可能自己会一直被蒙在鼓里。
当得知事情真相后,就一直纠结于此事,虽然极力回避,但总是有许多疑问困扰着她。
父母是谁,为什么生而不养,又为什么几十年杳无音信。
当她试探性询问养父母时。他们都有意予以回避,也不好深究,担心对二老造成伤害。
每当夜深人静时,心中常有一种空虚感。虽然很清楚这种失落感,来源于生父母爱的缺失,同时又对养父母有种愧疚感,却久久难以释怀。
养父母只有她一个女儿,几十年来,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她,含辛菇苦抚养教育,供其读书,成家立业,如今也小有成就。
很清楚有如此想法,对养父母有点不公平。但如此心结难以解开,常为此痛苦不已。
她真的很想知道,亲生父母的现状如何,生活的幸福与否。但养父母始终不愿意过多讨论此事。
如今她已过不惑之年,有能力照顾好养父母,也有能力赡养亲生父母。
心愿未了,这件事成为她挥之不去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它。
王女士之所以深陷困境难以自拔,一方面是无法从感觉被亲生父母抛弃的潜意识中走出来。另一方面认为养父母不应该隐瞒自己几十年,当自己询问时还刻意回避。
她心中对亲生父母的怨恨情绪,加上对养父母的埋怨和不理解,是其内心充满矛盾无法自拔的双重原因。
可以想象,当初亲生父母和养父母之间肯定打成了某种约定。那就是养父母将她抚养成人,亲生父母不再打扰他们的生活。
亲生父母一生信守该诺言,让他们老了老了去背信弃义,肯定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况且他们的状况如何,都还是未知数。
养父母没有告诉实情,更是有情可原。一方面遵守当初双方的约定没有任何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双方都遵守约定,几十年互不来往,他们非常可能,根本就没有她亲生父母的任何消息。
养父母可能不存在隐瞒不告诉的问题。从另一方面讲,不告诉她身世,对生父母、养父母和王女士也是一种保护。
自己已过不惑之年,应该明白活在当下的道理。已经发生的事情,一定有它的合理性。目前的状况,就是最好的结果,遇到的人,发生的事,都是必然要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淡然接受。
亲生父母的血缘关系,是永远无法割离的,无论见与不见都客观存在的事实。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去怨恨父母所谓的抛弃。
对亲生父母只有感恩,不应怨恨。因为他们不仅给予了她的生命,还将她托付给值得信赖的养父母。
养育之恩大于天,没有养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培养,她就不可能拥有今天的一切。
对于养父母要更加孝敬,使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如今养父母已年过古稀,没有精力纠缠此事。
其实,王女士是幸运的,亲生父母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忍辱负重,坚持把她生下来,就是天大的福报。养父母倾其所有供养她,更是人间大爱。
如果她的亲生父母健在的话,一定在某个地方默默地为她祝福,养父母更是她至爱的娘家人。
如果实在无法排解心中的困惑,几十年的心结无法解开,可在不告知养父母的情况下,自己去寻找亲生父母。
如果真的找到了,则是皆大欢喜,相信养父母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没有找到,也就不留遗憾,也没必要告诉养父母,徒增他们的担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