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说】最好的教育只做三件事(李斌 )
最好的教育只做三件事——
关心时事的朋友都知道,一年多以前,全球科技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儿。一个叫“阿法狗”的谷歌机器人,以4:1战胜了人类最好的围棋手,这意味着人工智能通过向人类学习围棋,在这项最高级最复杂的智力活动上,已经青出于蓝胜于蓝。全球舆论都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一场我们人这个物种该何去何从的冲击波。
前几天,又爆出一个大新闻:一款新的谷歌机器人“阿法元”,不向人类学习围棋下法,什么也不教,只靠程序规则+目标指令,自己通过短暂摸索,就以100:0的战绩完胜“阿法狗”。有一个评论就很有趣,他说:“人类的经验把哥哥教坏了,却让弟弟自由生长,结果居然更好。
我们暂且放下这个新闻带来的人类何去何从的争论,回头来看看,学校教育因此受到了什么启发?我想到的是,面对这样一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时代,学校该如何回到自己的根本使命上来。我们都知道,在这个社会和教育深刻转型,几乎每一个人都在风中凌乱的时代,那些真正的教育从业者,内心总会埋存一份良知,思考人类当下及未来的发展,也一定会尝试着,去追寻教育的根本使命。
教育的根本使命古往今来都是一以贯之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这个“促进”又同时包含“两个侧面”:尽可能帮助学生个体的自由发展;尽可能推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然而在实践中,很多教育人常常盯着这份“理想使命”,走了太长的路,做了很多的事,“彼岸”却越来越远;太多的学校要么给了自由丢了成长,要么强了规范失了活力……学校变革的道路头绪繁多,“按下葫芦起来瓢”,只好心力交瘁地回到应试回到题海。所以最好的教育,人们总是愿意拿四个字来形容——“大道至简”。因为教育史上那些经典的案例,和人类科技史上一个叫“阿法元”的人工智能,都告诉我们,归纳起来,教育无非是致力于做好这三件事:底线、空间和支撑。做好这三件事,就足以成就一所好学校,营造出“最适合每一个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
先说学校的底线。好比阳光、雨露、空气、四季,是生物界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底线,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行为与关系准则、学习的目标与规则,也是维持教育教学运转的最基础结构。我们认为,最好的教育必须是“底线托底且牢不可破”——这事儿很好理解,那一栋大楼的建设不是地基必须结实得无可撼动呢?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在于合理底线的规划,过界必究的管理和一视同仁的公平;但另一方面,底线之所以是底线,从字面上看就不能太高,学生行为的结构化也要适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现实是比较严峻的,很多缺少科学思维和领导智慧的学校管理者,总是习惯用提高底线、强化规则、格式化人的行为,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粗暴而短暂地解决学校管理问题。这当然带来的结果就是“底线守不住,干脆没底线”。所以底线要以基础标准来设计,又要以最高标准来执行。
再来看教育的空间。上网检索关于“空间”的延伸意义,有各种科学解读,但两个关键词很有意思,一个叫“自在”,一个叫“孵化”。这让我联想到,学校底线之上,必须有生命自在的可能,有孵化成长的空间。我们认为,有“空间”的教育,首先是允许学生“自由生长”的教育,所以它必须由各种各样可选择的学习内容构成;是孵化学生“内在生长”的教育,所以它允许甚至鼓励失败,既有刻意训练,也有小心引导,更有静待花开;是包容学生“多元生长”的教育,所以每一个孩子在这里都被尊重,被关注,被发现价值,被点亮可能;也是追求学生“自律生长”的教育,所以那些承担责任、自我规划、自主管理、不断试错的孩子,才是有最大可能,成长为动力与规则内生,自律和自由兼备的人。
再看看环境的支撑。在今天,当未来学校、世界级教育成为举国战略,所有的系统都在重组,在重构,在变迁,每一个人都被动地陷于这份不确定之中,你我都不能幸免。这个时候,学校教育必将呈现出要求越来越高,负担越来越重,支撑越来越不足的趋势。所以在我看来,更多的课程研发支撑,更好的教学流程支撑,更美更有趣的学习情境支撑,更便捷有效的资源与工具支撑,更无界通达的观念与习惯支撑,等等,才是一所学校真正能够“夯得实底线,守得住空间”的关键因素。当然,几乎所有校长老师都能够感觉得到,这些支撑也是今天以及未来的学校发展最宝贵、稀缺,必须致力于整体设计、持续建构、合理引进的教育“软实力”。
这就是上周热点“一个叫阿法元的弟弟打败哥哥阿法狗”,带给我们的启示。同时非常巧合的是,《新校长》杂志2017年11月出版的刊物,聚焦的主题正好是“底线与空间”,在这里打个广告推荐给您,点击文章后面的“原文阅读”,就可以订阅。我们和您共同的教育使命是,愿学习成为学习者自我发现的旅程;愿教育变成“师生共长”,所有人教育所有人的生态;愿学校变成一个随时随地可以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地方。
这就是今天的斌斌有理,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