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乐观是一项收益大于风险的明智决策
放晴公园,数字世界里的光明角落。
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每天怀抱期待、任何事都只看好的那一面、把乐观主义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说不定会觉得这样太不切实际,但也可能有点羡慕——毕竟,没有人能拒绝快乐。
但理性时常告诉我们,未来往往并不会朝着期待的方向发展,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更仿佛是在告诉我们:你永远别想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
于是,我们中的大多数选择用一种悲观主义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因为与其抱着会落空的期待,不如早早地就做好最坏的打算。
但今天我们想告诉你的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其实,乐观一点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留哪半边?
来自弗吉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两位教授Timothy Wilson和Daniel Gilbert发现,人们在预估自己未来情绪状态时,往往预估得很不准。
举个例子,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几乎都会害怕那个错误的决定所带给你的失望甚至痛苦。但更可能的情况是,即使这样的结果真的发生了,你却并不会像自己想的那么失落。
针对这样的现象,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影响偏差(Impact Bias),说的就是:人们常常夸张了自己未来的情绪状态,认为自己在面对不理想的状况时会“非常”难过,或是失望“很长一段时间”。
在本能性地选择悲观的时候,你可能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影响偏差。Wilson和Gilbert教授在本科学生当中做了两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影响偏差:你比自己想得更平静
第一个实验,有关宿舍分配。
在美国,大学的宿舍之间往往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从基础设施、地理位置,到住宿规定、舍堂文化,每栋楼之间都可能有着天壤之别。当然,人人都会期待自己被分到设施崭新、离教学楼近、餐厅又好吃的那一栋楼,也会对不同的舍堂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期待和偏好。
不过,学生最终分配的结果,却全靠运气。也因此,公布宿舍分配结果前的那段时间显得格外煎熬。
如果是你,会怎么想?
如果用悲观主义的角度来看,那当然是做最坏的打算:早点做好心理准备,住在比较不受欢迎的那栋楼里。如果结果让人满意,那就是一个天大的惊喜;而如果运气不好,也就没那么难以接受了。
这时,如果仔细思考一下这样的想法,会发现其中暗含着一种预设:面对不理想的结果,我会“难以接受”。而这项实验的结果表明,分到比较差劲的宿舍的同学们,完全没有之前所预期的那么难过。他们很可能只是有点失望,而后就会学着迅速适应这样的状况。而那些得到了梦寐以求结果的同学们,甚至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开心。毕竟宿舍分配的结果只是一个节点,大学生活还是会照常继续的。
第二个实验也差不多,实验对象是一批刚经历了情感挫折的大学生。两位教授用2个月的时间持续关注了这群学生的情绪状况,最后的结论是:分手所带来的痛苦,好像并不会如他们之前所以为的那样持续。
这两项简单的实验告诉我们:在任何对未来的预期当中,影响偏差几乎一定存在。而不到那一刻,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感受究竟如何,况且在很大概率上,比我们想象的平静得多。
#不确定性真的那么可怕吗?
你可能会问:这只是对自己的心理调整而已,面对无法控制的现实,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没错,现实是变化无常的,没有任何人能掌控它,甚至连预测都很困难。但并不代表在这样的情况下,乐观主义就是行不通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现实的不可控,保持乐观才有意义。
享乐主义悖论(Pleasure Paradox)的观念是:当我们坚持把追求快乐作为一项最终目标,常常会失去感到快乐的能力。而相比不确定性而言,通过“确定”而获得的快乐经常是更少的。
Gilbert教授和同事曾经做了另一项实验,在图书馆里送给几位同学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礼物:一张绑着一美元的卡片。
教授们向其中的某些同学解释了这份礼物的用途,但对另一些同学则含糊其辞。他们最后发现,反而是那些并不知道要送这张卡片,也不知道它到底能用来做什么的那些同学,拥有了更持久的快乐。
所以,即使不确定性会带来不安和焦虑,“确定性”也未必就能带来快乐,而甚至会削减你的快乐。有时候让人兴奋和激动的,也恰恰是不确定性的魅力。
#保持乐观并不是一件坏事
总结一下:
第一,期待的结果没有达成,并不会如想象中那么难过;
第二,获得一个“全知”视角、消除不确定性之后,我们也并不会如想象中那样快乐。
所以,好像也就没什么理由一直选择悲观,而拒绝乐观了。要是你还是想谨慎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你也会发现:选择乐观,一定是收益大于风险的明智决策。
保持乐观是盲目积极吗?
你的乐观曾为你带来力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