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萃】胡学臣 | 母亲的钱包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胡学臣,男,汉族,1978年2月出生,河南省信阳市人,现供职于新乡市封丘县委组织部。文学爱好者,长期从事行政公文写作,多次被评为河南省、新乡市“组织系统优秀信息工作者”,供职期间撰写的工作信息、新闻稿散见于《人民网》、《河南日报》、《新乡日报》,主要作品有《管家老张那些事》、《真假李逵》、《老井》、《杀鸡记》、《小沟背的野》等。
文学天地
母亲的钱包
胡学臣
母亲从小就特别孝顺懂事儿,很小就学会了做家务,纺织缝补,洗衣做饭,样样在行。姥爷家是贫下中农,家境相当贫寒,当时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娃儿上学念字几乎是不可能,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供应母亲上学,眼瞅着村里富裕人家的小孩背着黄书包去学堂念书,母亲按捺不住了,她便扛着䦆头,瞒着家人独自跑到十里外的大山上挖草药,然后再去集镇上卖钱,回来后就把钱藏在针线簸箩里,这便是母亲的第一个“钱包”,一分两分、三角五角,就这样母亲终于攒够了学费,完成了上学的愿望。
母亲用她的“第一桶金”供应自己上学,没有花家里一分钱,直至高小毕业,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农村已经算得上高材生了。知识改变命运,后经媒人撮合,最后嫁给了舞文弄墨的小学教员——我的父亲,也算是夫唱妇随、凤协鸾和了,并为我们兄妹未来的教育奠定了文化底子。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出现在河南,青壮年劳动力都加入公社成为社员,家家户户都把个人私有生产资料或其它财产自动交给公家,男女老少都在公社里参加劳动挣工分。姥爷姥姥身体不好,无法参加劳动,干活养家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身材矮小单薄的她干起农活丝毫不逊男劳动力。家里家外母亲都是一把好手,姥爷索性把财政大权交给了我母亲,她就顺理成章变成了家里的“掌柜”。从管账的那天开始,母亲的花手绢就失去了擦汗的功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布钱包”,用钱时便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里三层、外三层,小心翼翼的打开,取出钱或粮票,然后再认认真真的包好,放回兜里。在母亲的打理下,日子虽清贫,但也井井有条。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好日子总是那么短暂,母亲甚至还没有好好享受一天快乐的日子,不幸再次降临,爷爷奶奶三个月内先后辞世,父亲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中风,从此卧床不起,为了给父亲看病,母亲卖光了家里的粮食等一切能换钱的东西,能借钱的亲戚走了个遍,一千多个日夜的精心侍候、洗刷换补,熬白了母亲的双鬓,压驼了背,也没能挽留住父亲的生命。从此家徒四壁,债台高垒,正上初三的姐姐被迫辍学,回家务农。
一位寡妇,领着三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到。父亲离开后的几年中,也有不少好心人撮合,但都被母亲拒绝了,可严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摧残着这个中年妇女,少不经事的我们,当时无法理解母亲心中伤痛与苦衷,更无法体会她最终做出改变经历了多大的思想斗争和艰难抉择。
如今手机早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上至八旬老叟,下至懵懂孩童,对手机都不陌生。如果时间往前回拨十五、六年,人们的通讯交往更多的是依赖书信。在我家至今还保留着厚厚一沓发黄的信封,都是当年我们兄妹在外漂泊时写给母亲的信,她都完好无缺的保存着。母亲从不给我们回信,因为她舍不得花哪怕2毛钱的邮资,想我们了就把信拿出来一遍又一遍的读,每次读信眼里总会噙着泪花,仿佛看见了我们兄妹四人带着红领巾,挨个儿在她面前背书的情景。
还依稀记得母亲第一次用手机给我打电话的情形,或许是太久没有见我的缘故,或许是听见电话这头儿子喊妈的声音,电话那头的母亲居然良久没有说话,她分明是哽咽了。智能手机出现后,我们想给她换一个,但她说啥都不同意,我们知道她还是舍不得钱,即使是花儿女的钱,那也是钱。在大家再三要求下,她选择了我们淘汰下来的智能机,姐姐教会了母亲如何使用微信,还为她开通微信手机钱包,以后大家都把钱转账到微信钱包,母亲也免去了去镇上取钱的奔波之苦。
(责任编辑 杨志强)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图文编辑:闫 红
微信号:yanhong6033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