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萃】​胡学臣 | 母亲的钱包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胡学臣,男,汉族,1978年2月出生,河南省信阳市人,现供职于新乡市封丘县委组织部。文学爱好者,长期从事行政公文写作,多次被评为河南省、新乡市“组织系统优秀信息工作者”,供职期间撰写的工作信息、新闻稿散见于《人民网》、《河南日报》、《新乡日报》,主要作品有《管家老张那些事》、《真假李逵》、《老井》、《杀鸡记》、《小沟背的野》等。    

文学天地

母亲的钱包

          胡学臣   

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将近一年了,每当回忆起往事,泪水总是不经意间夺眶而出,这个为我们老胡家四代人操劳一辈子的女人,毕生都在为了钱和生计而奔波,直至生命停息的那一刻。
一、母亲的“线簸箩”

母亲从小就特别孝顺懂事儿,很小就学会了做家务,纺织缝补,洗衣做饭,样样在行。姥爷家是贫下中农,家境相当贫寒,当时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娃儿上学念字几乎是不可能,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供应母亲上学,眼瞅着村里富裕人家的小孩背着黄书包去学堂念书,母亲按捺不住了,她便扛着䦆头,瞒着家人独自跑到十里外的大山上挖草药,然后再去集镇上卖钱,回来后就把钱藏在针线簸箩里,这便是母亲的第一个“钱包”,一分两分、三角五角,就这样母亲终于攒够了学费,完成了上学的愿望。

母亲用她的“第一桶金”供应自己上学,没有花家里一分钱,直至高小毕业,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农村已经算得上高材生了。知识改变命运,后经媒人撮合,最后嫁给了舞文弄墨的小学教员——我的父亲,也算是夫唱妇随、凤协鸾和了,并为我们兄妹未来的教育奠定了文化底子。

二、母亲的花手绢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出现在河南,青壮年劳动力都加入公社成为社员,家家户户都把个人私有生产资料或其它财产自动交给公家,男女老少都在公社里参加劳动挣工分。姥爷姥姥身体不好,无法参加劳动,干活养家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身材矮小单薄的她干起农活丝毫不逊男劳动力。家里家外母亲都是一把好手,姥爷索性把财政大权交给了我母亲,她就顺理成章变成了家里的“掌柜”。从管账的那天开始,母亲的花手绢就失去了擦汗的功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布钱包”,用钱时便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里三层、外三层,小心翼翼的打开,取出钱或粮票,然后再认认真真的包好,放回兜里。在母亲的打理下,日子虽清贫,但也井井有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作为公社党委书记的爷爷首先被打倒,紧接着身为教师的父亲也受到牵连,在和造反派据理力争中,知识分子身上的傲气和耿直,最终使父亲身陷囹圄,家里失去了顶梁柱。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压得母亲喘不过来气,爷爷怕母亲和年幼的哥哥姐姐受到伤害,就对母亲说:“高妮儿啊(母亲的乳名),这个家已经散了,你领着孩子走吧!”无休止的批斗和造反派要求划清界限的逼迫,没有使母亲屈服,“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母亲毅然决定留下来,“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吧”,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做过接生婆,糊过火柴盒,卖过菜,甚至上山砍过柴,后来母亲回忆时说:“我这一辈子,除了没有做过贼,什么都做过。”在那段困难的时期,母亲的“布钱包”里没有一分多余的钱,总是入不敷出。
文革结束后,父亲出狱了,农村也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家也渐渐不再为口粮短缺而发愁了,我和弟弟沐浴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呱呱坠地,为这个曾经经历过磨难的家庭带来了欢声笑语。为了解决村民磨米难的问题,大队的老支书办了一家碾米坊,并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家里突然多了两口人吃饭,日子过得也是紧紧巴巴,和父亲一商议,借钱买了一台电磨机,宁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经过多次失败后,终于磨出了口感俱佳的豆腐,后来靠着这门生意,日子一天天向好,在母亲的张罗下,盖起了瓦房,还为哥哥娶了媳妇。
三、母亲的存折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好日子总是那么短暂,母亲甚至还没有好好享受一天快乐的日子,不幸再次降临,爷爷奶奶三个月内先后辞世,父亲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中风,从此卧床不起,为了给父亲看病,母亲卖光了家里的粮食等一切能换钱的东西,能借钱的亲戚走了个遍,一千多个日夜的精心侍候、洗刷换补,熬白了母亲的双鬓,压驼了背,也没能挽留住父亲的生命。从此家徒四壁,债台高垒,正上初三的姐姐被迫辍学,回家务农。

记得一次临近年关,我和弟弟新学期开学的学费依然没有着落,母亲便顶着呼呼的北风和鹅毛的大雪去找熟人借钱,路过一处石灰坑时,不小心滑倒,跌落坑里,寒冷的北风、刺骨的冰水瞬间向母亲袭来,她挣扎着从坑里爬出,当她用颤抖的手敲开熟人的家门时,人家二话不说,把钱借给了母亲,回家后,母亲已经冻得说不出话来,全家人抱头痛哭。

一位寡妇,领着三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到。父亲离开后的几年中,也有不少好心人撮合,但都被母亲拒绝了,可严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摧残着这个中年妇女,少不经事的我们,当时无法理解母亲心中伤痛与苦衷,更无法体会她最终做出改变经历了多大的思想斗争和艰难抉择。

新的家庭组建后,在母亲和继父的带领下,日子又开始步入正轨,继父也是干农活的好把式,把庄稼种的有模有样,还养起了五、六头耕牛。母亲喂了两头猪,散养了十几只鸡鸭,在村头开辟了二分地种菜,把吃不完的鸡鸭蛋和青菜用筐㧟到集市上卖,换点零花钱。“养牛为耕田,喂猪为过年,养鸡为花钱。”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豫南农村的真实写照。
后来,母亲不仅还清了外债,还逐渐有了积蓄,钱放在家里怕丢,就去银行开了户,办了个存折,我上高中、大学的学费、生活费,从母亲的这个存折里进进出出。我明白,这里的每一分钱都是她的血汗钱,这个世上,也只有父母对儿女是最无私的。
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发现了那本皱皱巴巴的存折,它伴随着我们家的起起落落,有过充盈,也有过清零,母亲对它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岁月催人老,当我们兄妹四人都成家立业后,母亲也熬干了她油灯里的最后一丝油,存折的使用率越来越低,除了逢年过节晚辈们给她打的孝敬钱外,几乎没有其他款项,直至最后“光荣退休”。
四、母亲的手机

如今手机早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上至八旬老叟,下至懵懂孩童,对手机都不陌生。如果时间往前回拨十五、六年,人们的通讯交往更多的是依赖书信。在我家至今还保留着厚厚一沓发黄的信封,都是当年我们兄妹在外漂泊时写给母亲的信,她都完好无缺的保存着。母亲从不给我们回信,因为她舍不得花哪怕2毛钱的邮资,想我们了就把信拿出来一遍又一遍的读,每次读信眼里总会噙着泪花,仿佛看见了我们兄妹四人带着红领巾,挨个儿在她面前背书的情景。

还依稀记得母亲第一次用手机给我打电话的情形,或许是太久没有见我的缘故,或许是听见电话这头儿子喊妈的声音,电话那头的母亲居然良久没有说话,她分明是哽咽了。智能手机出现后,我们想给她换一个,但她说啥都不同意,我们知道她还是舍不得钱,即使是花儿女的钱,那也是钱。在大家再三要求下,她选择了我们淘汰下来的智能机,姐姐教会了母亲如何使用微信,还为她开通微信手机钱包,以后大家都把钱转账到微信钱包,母亲也免去了去镇上取钱的奔波之苦。

母亲离开我们的前一天,我突然接到姐姐的电话,说母亲住院了,我和母亲通了话,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依然洪亮有力,她让我不要担心,说住两天院调理调理就好了,还一再叮嘱我安心工作,我不知道当时母亲是不是使出最后一点力气来安抚我,当天深夜母亲病情加重,陷入深度昏迷,姐姐的电话接二连三的响起,一遍一遍的通报着母亲的病情,一次比一次严重,噩耗最终还是传来。第二天一大早我向单位领导请了假,强忍着悲痛,驱车往家赶,四个小时的车程,这一次却变得如此漫长和煎熬。后来从继父那里得知,母亲临走的前几日,多年的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发作,疼痛加剧,她整夜整夜的睡不着,疼的忍不住的时候,就跪在床前,用床腿顶着心口,为了不连累儿女,宁可自己受罪,也不去医院花冤枉钱,她用她风烛残年之躯为儿女们换取了最后一笔钱。
出殡那天,我们把母亲生前使用的手机放在她枕边,像往常一样,儿孙们最后一次往母亲的微信里转了账,愿她在天堂里幸福快乐,有钱花,不再仔细,不再有疾病和折磨……
往事如烟,沧海桑田。母亲的钱包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更换了一次又一次,钱包鼓了又瘪,瘪了又鼓,终将风吹雨打花落去,可母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一笔无形的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起笔是青丝,落笔变尘土。忽然想起童安格的老歌《梦开始的地方》,送给远方的母亲:水中来,尘里去,生生不息,生命就像蜿蜒的江河,慢慢流过岁月……

(责任编辑  杨志强)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图文编辑:闫   红

微信号:yanhong6033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

  • 关于母亲的记忆(三)

    关于母亲的记忆(三) 曹桂佛 母亲姓姚,名讳凤兰,生于1946丙戍年12月23日辰时,卒于2021辛丑年二月初二丑时(凌晨2:40分),享年虚七十有六.母亲娘家祖籍本县集义庄乡的北大沟村. 北大沟村坐 ...

  • 农历四月十五是父亲生日,想起父亲的存折和戒指

    怀念父亲  感恩父亲 农历四月十五 1936-2017 纪念父亲诞辰86周年 父亲生于 1936.4.15 父亲的存折 父亲的存折 父亲临终时 交给母亲两张存折 (还有少量的现金 以及收藏的旧版人民币 ...

  • 太姥姥的悲情人生

    那天一进家门,母亲便告诉我:"你太姥姥殁了!"我心里顿时一沉,那位世纪老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我仿佛看到一棵枯木,再也经不起岁月的风霜刀剑,猝然倒地,寂然无声.而它的枝丫却碰触到 ...

  • 爸爸去世妈妈患病姥姥卧床,女童身世让人落泪,关键时哥哥回来了

    13岁的孙可心和24岁的孙长浩是一对兄妹,两人分居两地十年了,之前最远的距离是从西安到长春2000多公里路程,而现在最远的距离是重症监护室和医院过道,是生命的距离.哥哥孙长浩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妹妹能够 ...

  • 父亲的存折

    王建强 那天,父亲忽然拨通了我的手机:"小满,我有件事要让你代办一下,快点儿回来!" 回到家,父亲将一大沓钱拿了出来.我一看,脑子里嗡的一声:这些钱,大部分是十元.五元的.一百元的 ...

  • 隋建国讲述:吾父隋珶,牺牲于1947年

    ▶编者按:清明思先人.本文是隋建国先生在清明节之际的一篇特别回忆,讲述的是他父亲当年参军.牺牲的经过.1947年,他的父亲在沙场捐躯时,隋建国先生还不到一周岁.如今,一晃七十多年已经过去了. 以下是正 ...

  • 贷款行孝

    我清楚的记得,母亲在世的时候,是很喜欢钱的.钱人人都喜欢,我说的母亲很喜欢钱,是相对于母亲对"物"而言.当年每次回家,尤其是回家过年时,对于我买的一些较贵的海鲜等年货,母亲的愉快中 ...

  • 尹延哲 | 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我敬爱的母亲离开人世间已经五年了,总想写些怀念母亲的文字,然而每每拿起笔,心中却充满了无限的忧伤与哀思.也许是忧伤的心太重了,万千痛苦的心情集于笔端,力重千钧,难以动笔. 母亲在世时, ...

  • 【美文选萃】郝秀琴 | 母亲心中永远的爱

    xuan'teng'teng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郝秀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学研 ...

  • 【美文选萃】 郭世永 | 给母亲洗澡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郭世永,平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喜好读书.教书. 文学天地 给母亲洗澡           郭世永    给母 ...

  • 【美文选萃】 闫红 |《中条山胡家峪铜矿赋》——谨献胡家峪建矿六十周年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闫红,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胡家峪矿职工医院主治医师.喜文字,爱生活,乐此不疲!  文学天地 <中条山 ...

  • 胡学文《时间里的母亲》(散文)

    胡学文《时间里的母亲》(散文)

  • 《北京文学》2021年第2期|胡学文:时间里的母亲

    《北京文学》2021年第2期|胡学文:时间里的母亲

  • 真情写作 | 胡学文《时间里的母亲》(散文)

    作者简介 胡学文,男,1967年9月生.中国作协会员,河北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有生>等五部,中篇小说集<麦子的盖头><命案高悬>等十六部.曾获鲁迅文学奖,&l ...

  • 胡明轩母亲,才是CBA里最美的妈妈,不愧是新疆美女!

    由于此前亚预赛遭到了推迟,中国男篮也在通过与篮协的商议之后,立即给参加集训的球员放了一个短暂的假期,这对于一年之内很少有机会与家人团聚的男篮队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而近期,中国男篮球员胡明轩的母亲 ...

  • 译研人物|月是故乡明——胡学文访谈

    作家胡学文在"CCTSS中国当代文学精品海外译介与传播论坛"上发言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胡学文先生在交流过程中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作为一名文学艺术成就卓 ...

  • 胡学东作品《风》

    <风> 胡学东 风 季节里 有你不同的情感 春天里 你把温暖从南方带到北方 万物从深眠中苏醒 让大地变成了绿色 让绿植万紫千红 让空气布满了花香 夏天里 你温柔时让人舒适 你狂野时让人遭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