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大彬紫砂壶的辨别
时大彬丰富了紫砂壶的造型艺术,文献记载他的作品种类很多,目前出土和传世的“大彬壶”造型就不下几十种,有梅花壶、六方壶、三鼎足圆壶、高执壶、高提梁壶等。
时大彬紫砂壶鉴定方法:1、如紫砂壶造型一样,后人总是在不断地模仿前人。古人用款,有印章款、刻款,但极少能分辨出风格特征。也有官窑形式的款,但只有康熙、乾隆两朝,进宫多少把壶,宫廷档案都有明确记录,而且只进不出,民问几乎没有。鉴定紫砂壶时,绝不能仅凭款识而已,一定要结合泥质、泥色、造型、制作工艺、烧成以及制壶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一起来判断。2、如果将考古发现的三件大彬壶进行相互比较,不难发现扬州出土的六方壶制作工艺要差一些。紫砂壶由圆器到方器,从工艺上来说,方器难于圆器,或许六方壶也可能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流与纽的处理都已强调了茗壶的使用功能。3、纵观时大彬的紫砂壶艺,无论是泥料、成型制作、烧成等工艺与明中期相比,都已趋向成熟,并且作品有了名款。从现已见到的明代晚期其他壶艺与之相比较,当以时大彬制壶工艺为最 佳。不少制壶者,虽与时大彬为同时代人,但制壶工艺却相差甚远。据史料记载,在晚明,时大彬在世时,就已出现仿时大彬作品。4、前不久,见一紫砂壶残器,底部上刻有:“戌午年日时大彬制”,为无锡东林书院泮池出土,现藏无锡东林书院。据说同时出土的物品大多为明末清初。该残器从底部来看,器型较大,做工粗糙,底为圈足,类似福建漳浦出土的鼎足圆盖壶底,圈足且不圆,加工手法显得呆笨,刻款“戊午年”当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如果将此残器与三足如意纹盖壶工艺相比,相差甚远。
时大彬是宜兴紫砂壶成熟的标志性人物,自大彬始,以砂壶为代表的宜兴紫砂茶具渐趋成为重金竞逐的宝玩。
时大彬早期做大壶,在娄东与陈继儒等著 名文人交游后,受文人饮茶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改制小壶。紫砂壶器型从大到小的变化,对于紫砂壶历史来说也是一次重要变革。制壶时融入文人思想,从而决定性地改变了紫砂壶发展的方向与道路,促使紫砂成为工艺与理念相结合的艺术作品,而不仅仅是实用器。
自晚明始,直至民国初年,时大彬的托款紫砂壶在古董市场上从未断绝过。清早期诗人陈维崧(陈贞慧之子)就作有“时壶市纵有人卖,往往赝物非其真”的诗句。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作《桃花扇》的清代戏曲家孔尚任亦云:宜兴时大彬瓷壶,予有三执。其极大者,闵义行赠,口柄肥美,体肤稍粗,似初年所制。底有刻款:“戊午年日时大彬制”,“时”字与“日”字连,可疑也。
“时壶”只用刻划署款,字体为楷书, 在紫砂茗壶上用印约在明末清初才逐渐兴起的。民国时期紫砂艺人绝少见过时壶真器,不识大彬款识形式,便在壶上使用当时流行的印章款。我们不时见到有“时大 彬制”四字方形有框揩书印和无框单行四字长条印,书体楷篆均有,不难辨识,凡见有用“时大彬制”印款的壶尽皆伪品。
时大彬从13岁私塾结业后,就做起了紫砂壶,当时供春已是80多岁的老者,偶然见到时大彬,觉得他很有潜质,就招入门下悉心指导,时大彬因此成为供春的关门弟 子。时大彬继承了供春的捏塑法制壶技巧,并加以创新,采用拍打成型“围身筒”的方法制作,还请了木工和刻工做了印盘,增加了紫砂壶的品种类型和象形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