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小古文”|第八十五课:得道者多助(朗读者 阿亮老师)

读书启智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小学 二(8)班

“为你读小古文”栏目,侧重朗读,注重讲解。多听、多读、多想,你一定会有收获。当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对你的小古文学习一定会有很大帮助哦。

孟子,名轲,是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儒家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推崇为“亚圣”。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带他很辛苦,但对他的教育特别重视。为了使孟子拥有一个好的读书环境,孟母煞费苦心,多次搬家,最后把家搬到学堂旁边。有一次,孟子无故逃学,孟母割断织机上的布来教训孟子,让他迷途知返。正是有了母亲的良好教育,孟子才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最终成为了一代大儒。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为此,孟子周游列国,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反对不义的战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阿亮老师为你读小古文《得道者多助》,听听孟子是怎么讲道理的吧。

本期朗读者

阿亮老师,浙江省之江汇“为你诵读”导师,省精品课程主讲人,市最美读书人,兼容并包的传统文化课程践行者。
小朋友们好!欢迎来到“为你读小古文”栏目,我是你们的阿亮老师。今天我们要读的小古文是《得道者多助》,先听老师慢读一遍:
得道者多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篇小古文选自《孟子》,是《孟子》中的著名片段。在《孟子》原文中,前面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时令、气侯等天时条件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上下团结一致的人心。”为了具体解释这句话,小古文开篇举了个例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意思是“比如有一座小城,内城三里,外城七里,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攻打它,一定得到天时了;然而却不能取胜,是因为得天时不如得地利。”这就说明了天时和地利之间的关系。
那地利和人和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小古文又举了第二个例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说的是“比如又有另一座城,城墙不是不高呀,护城河不是不深呀,兵器盔甲不是不锐利坚固呀,粮食也不是不多呀,然而还是弃城逃跑了。这是因为得到地利不如得到人和。”小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在解释这段话的时候加了很多“呀”这个语气词。是不是一下子有了一种感叹的感觉?那我们在诵读小古文的时候怎么样来表现这种感叹呢?阿亮老师呀有小妙招,就是读的时候注意里面的这几个“”字,把它们读重、读长。我们来试试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有了前半部分关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思考,孟子又得出了新的结论“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中,孟子连用了三个“不以”构成了一个气势很强的排比句,给人一种不容置疑的感觉,同时也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在读的时候要字字着实,非常坚定、明确。
紧接着孟子具体解释了“寡助”和“多助”的不同结果:“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意思是“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朋友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天下人都会归顺他。”最后,孟子得出的结论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整句话读起来,铿锵有力,非常有气势。说的是“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力量,所以圣贤的君主要么不进行战争,进行战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小朋友们,相信大家通过这样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体会,一定感受到了整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的力量,理解了“得道者多助”的深刻含义,也对《孟子》有了更多的认识。让我们再读一遍小古文,一起感受《孟子》的力量:
得道者多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好了,小朋友们!这就是今天的“为你读小古文”,我们下期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