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山秘籍之太阴病脉证并治三

村长侃

31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太阴病脉证并治
讲解录音整理(三)
主讲人:圆光
音频整理:郁玫

“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理中加黄芪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芪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我们前面讲腹胀,腹满而吐,又下利,这是太阴病最常见的,一个是腹满腹痛,一个是吐,一个是下利。但现在又给你做对比:这个人也不吐,也不满,但是遗矢无度。这个“矢”就是屎,矢作屎也,屎作矢也。以前古人嫌那个“屎”字太难听了,找个通假字来代替。但是仲景用这个“矢”字来代替“屎”,不单单是读音像,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大家都知道这个矢是箭的意思,箭的特点是很快。这个“矢”字其实还有一个很象形的意思,就是这个病人他一旦便意来了兜不住。正常人要大便的时候,是能憋一憋的;但这个病人要想大便了,他根本兜不住,马上就要放出来,就像箭一样,他还通那个“箭”。

所以,你看他用这一个字,表示了两个意思。他如果真的只是遗屎无度,就直接写那个“屎”字了,比如少阳病“得屎而解”,就用的是屎而不是矢。这里为什么用“矢”啊?里边有用这个字的特殊用意,是告诉你这个“矢”是指屎兜不住,他马上就得去解。

遗矢无度的病人一天要拉三次以上、至四五六次。还有他不能吃饭,一吃饭马上就得去拉。一般人吃饭的时候,底下气如果很足的话,是能兜得住的。但这种病人兜不住,吃完就得拉,就跟直肠子一样,这种也是属于遗矢无度的理法。其原理在于,不吃饭的时候,他的气还能兜得住,气在下焦;吃完饭以后,一般人吃饱了之后都会昏沉想睡觉,是因为这时身体大量的气血要到胃里边去消化食物。而这个病人吃饱以后,他下焦的、上焦的气都往中间脾胃这里跑。人吃饱了之后的脉,和没有吃饭时的脉肯定是不一样的,中间关脉会大一些的,因为气血会到那儿去消化食物。有一种人是吃饱了饭以后上面犯困,还有一种人就是吃饱了以后马上得拉,这是什么原因?下焦的气要往上跑,跑到胃里面,导致底下没能量了,兜不住屎了,马上得拉。这个也是属于遗矢无度的理法,这个都治过。

我们怎么解决遗矢无度?就是刚刚说的那种像箭一样要往外拉,兜不住的情况。兜不住是因为里寒,气不足。本质上还是要用理中汤,要固中焦之气。用了黄芪,黄芪最补脾的气,“芪”音(qi二声)就通“气”。以前字的发音,都跟意思是有关联的。黄芪是黄气,黄色的气就是脾的气。有黄芪建中汤还有黄芪理中汤,这个很好理解。他说“虚故也”,是脾胃的气都虚,就是里虚。

太阴病篇很有意思,很多都没有给你脉象。他没有给你脉,就说明这个证是重点;而他先给你脉,说明这个病脉更重要。比如太阳病脉浮,这个脉浮太重要了;少阴病脉沉,通过脉浮、脉沉来辨别是少阴病和太阳病,这个是很重要的。太阳病和少阴病感冒,两个症状一样,感冒、发烧、流鼻涕、怕冷,症状几乎是一样的。但是你怎么来分辨是太阳还是少阴?要靠前面讲的脉象。所以先给你脉,就说明脉重要;没给你脉,就是证重要。如果先给你证,然后再给脉,是脉证并参,脉证都很重要。你要仔细参详这个点,很重要的。他先给你脉,是脉重要;他只给你证,不给你脉,是证重要,说明脉可以舍掉,单靠这个证就可以治病了,脉是浮是沉都没关系。比如上面说的,“太阴病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胀气者,此为脾气实”,脉浮也好,脉沉也好,都不影响,就依靠证来给他治。另外一种情况,是先给你证,然后再给你脉,这个就需要证脉并参。所以说有三种情况:脉重要、证重要和脉证都重要,脉证并参。

“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又是一种下利的情况作为上面一条的对比,前面讲遗矢无度,那是一直拉不停;而这里是时甚时疏,有的时候下利无度,有的时候又好些,就是经常下利,但并不是天天下利,这个其实也是里寒。如果他没有给你脉,说明他的脉是正常的脉,不是那么浮,其实还是理中汤。但如果根据他给的脉,前面下利时甚时疏,后面给了脉浮涩,那你就要脉证并参了。脉是浮涩的,浮为在表,是肾气跑出来了,肾不纳气了。肾主二便,当肾气往外一跑,大便就固不住了。

有一种下利叫五更泄,是肾气不足所导致的泄,不是脾胃的问题,用理中汤类治不好,要用肾气丸类的理法治五更泄。我们正常人是醒了之后去拉屎,这种人天不亮就要去拉屎,所以叫五更泄,就是肾气丸证。这里的脉浮,并不是外感桂枝汤那种脉浮;这种脉浮是我们说的肾不纳气,肾气往外跑,造成的阳浮于外。这个脉浮而涩,也有点阳浮阴弱的意思。这里把芍药去掉了,桂枝是专门针对脉浮的,脉涩但没说弱,所以用桂枝去芍药,也是为了加重肾气内敛的作用。关于桂枝汤的秘密自古都解错了,我在大课上作为重点的重点在来讲桂枝汤,重正桂枝汤方意,在这里不多说了。

他这个下利其实并不属于里寒的下利,和上面的情况不同:上面的下利是虚故,脾气虚跟胃阳气虚都叫虚,你看理中汤是针对寒的,而黄芪是针对脾气虚的,所以既有虚又有寒,既有胃寒,也有脾气虚,用“虚故”来概括两个方面。而这个条文里就不是里边虚寒了,是肾气不收,肾气往外跑。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能是发汗发过了,或者受过惊吓,肾阳气虚浮在外面收不回来了,这里是用桂枝去芍药的理法,来收摄肾气。这种情况如果你只用前面理中的治法,用干姜是治不好的,因为治不了阳浮于外。但是如果你用理中加桂枝汤,其实也可以治的。这里边桂枝就可以纳肾气,肾得气之后,就可以收摄住大便了,也就不会五更泄了。我们知道了肾气虚不但会小便兜不住,大便也会兜不住,肾主二便么!

“欲吐不吐”,你看桂枝汤证有一个症状叫“鼻鸣干呕”,肾气一往上冲,就会带着胃气往上冲,就会恶心,但又吐不出来,于是出现欲吐不吐。前面讲里寒,这里讲的是肾不纳气的问题,两个是不一样的理法。要是不这么讲,你们不太能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如果他的脉浮了,出现五更泄,如果这时他还恶寒怕冷,可以直接就用肾气丸,里面有桂枝和炮附子,或者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炮附子汤。那要是脉沉怕冷出现五更泻呢?要用真武汤。你要知道仲景师通过条辨在讲什么,虽然都是太阴病,但是里边的病机都不同。所以这条是讲肾纳气而导致的二便失司的问题,为对比太阴病下利而设的条文。

“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个条文暂时还没有参得太透。如果说这个人吐逆,又腹中冷痛,还雷鸣下利,脉沉紧,这个沉可以是寒,沉为寒,沉为在里,紧者为痛。按照正常治法,腹中冷痛、雷鸣下利,我们可以用附子粳米汤,治雷鸣腹痛的。但是这里还有吐逆,吐逆、雷鸣下利、脉沉紧,其实应该也可以用理中汤。他用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这个病机暂时还没搞清楚。前面的病和脉我们都能对应起来,但是这个病脉和后面出的方子似乎不是太搭。腹中冷痛,吐逆,雷鸣下利,脉沉紧,这个完全可以用附子理中汤,也可以用附子粳米汤。他用这个小柴胡加茯苓白术,小柴胡里边还有黄芩,如果里边还冷的话,还用黄芩去其热,感觉不太对,这个有待继续参详。尤其这里还用的“主之”那就是应该用这个方子,咱们没有参透的就先放着。

补充一点,这种腹中冷痛还下利的是不能用桂枝加芍药、大黄汤的。条文说其人续自便利设芍药大黄宜减之,我上面说过“宜减之”另一层含义就是不用了,含有芍药和大黄的方子压根就不用了,脾胃虚弱易动故。那么这人还下利腹大痛,脉虚无力怎么办呢?我们有其他太阴病的方子,比如大建中汤或者附子粳米汤或者附子理中汤都可以对治。太阴病的其他方子还有很多,散布在全文之中,我们在此只重点讲太阴篇的方子。

“太阴病,有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辈;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

厚朴三两 枳实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该条要重点讲。

宿食也是讲便秘的,但也有不同,便秘是在大肠道,宿食还是在胃和小肠里过夜的食物。这里还专门对比了一下,如果宿食有便秘,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辈,承气汤类包括大小承气和调胃承气汤。尤其给你讲有宿食,如果这个人脉滑而实,滑是里边有热,实也是指里边有实邪结住了,滑和实结合是阳脉。

我们说脉有阴脉和阳脉。什么是阳脉?浮、动、滑、数……这是阳脉。什么沉、微、小、涩,这些是阴脉。其实这也是给你一个大概。比如太阴病脉也浮,你能叫这个浮是阳脉吗?它还是阴脉。如果是沉,沉而有力的脉也属于阳脉,不是阴脉。所以说脉沉,也只是一个参照,具体还要结合他的脉证。

如果沉而有力,能是阴脉吗?又比如说摸着脉微细不一定是少阴脉,少阳病的阳微结,脉摸着也是细弦,脉很沉细,但这个人头上出汗,其实这是阴脉阳证,看着很矛盾是吧?如果真是少阴病,这个人不会出汗的,少阴病以不得有汗,其人有汗,虽然是脉沉细,此人不为少阴病,而是少阳阳微结,有外感用小柴胡汤,没有外感用四逆散。我见过太多人见人手脚凉就用炮附子的,手脚凉的厥有很多因素导致的。比如小孩子积食发烧前就会手脚冰凉,发高烧,越凉烧越重,这是厥深热亦深。见这时手脚冰凉能用附子剂么?用炮附子都可以致命。要用调胃承气汤才对,便通了热自退。

厥阴病专门有一条说这个问题,“厥深热亦深,厥应下之……”。如果是真正的厥阴病下之利不止,这里还让下之,太矛盾了,这一条古今多少经方家都掉坑里了?他们把厥病和厥阴病搞混了,厥病不是厥阴病,但包括厥阴病,就是厥阴病的四逆其实属于厥类病的一种。那么,厥病是属于一个非常大的范围,仲景师给你解释,说厥既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接下来的条文中就给你解释各种阴阳气不相顺接的情况。有蛔厥、脏厥、食厥、水厥、阳内陷厥、阳郁闭厥、上下不通厥,里外不交厥等等,圣人简直不要太体贴入微。而现在经方界对厥阴病的理解程度如何呢?基本为零!医理慎思。理解错误就会出人命,可以成为良医,也可以成为侩子手,那么多年我不厌其烦的推究理法,逐字斟酌,为的是什么?

接着上面说,这里脉滑而实,是里边有热,这个用承气辈,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是可以的,通过腹诊断很容易判断位置。但如果大便溏者,这个人便秘,大便还溏,前面说的那个有便秘但头上硬是鞭。但这个很有意思,他几天不大便,一大便就拉稀,前面那个是几天不大便,刚开始是鞭,出来后是溏。这个是几天不大便,还溏,是这个严重还是前面的严重?当然是这个更严重一点,说明阳已经很弱了。如果他有宿食,大便还溏,几天不大便。你问他是先硬后溏,还是一拉就是溏的。如果先硬后溏,用转脾汤,如果都是溏的,用这里的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宿食还有宿食的脉,何以知其人宿食。

宿食有几种脉?言:“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 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寸口脉浮而大,气都在上面,气在上面下不来。你看有几个通便的汤都叫承气汤,承其气。我们知道喝了这个汤以后会拉稀,于是就便出来了,而便出来只是一个结果,为什么能通下来?是因为气能往底下走了。如果气不往底下走你的便还能出来,那这是“遗屎无度”的里虚病了,属于滑利。

按照承气来说,从胃一直到大肠,其实有三段气:胃里边的气,小肠里的气和大肠里的气,分成三段气。调胃承气汤,是在胃这里承接上焦的气;小承气是在小肠这里承接中焦胃气;大承气是在大肠这里承接小肠的气。底下另外还有一个桃核承气,更往底下走,承接上面下来的气,其实有四个承气汤,调胃承气、小承气、大承气和桃核承气。承就是接的意思,要承上启下,承是承上面的。调胃承气是承接胃以上的气,小承气是承接上面的胃气,大承气是承接小肠的气,桃核承气来承接上面的气。所以说桃核承气汤用的调胃承气汤的这个底方,承接的是最上面胃气,用桂枝的目的当然是纳气于肾,脐下属肾,桃核承气汤就是治少腹的范围,明白了吧。

接着说承气,所以我们见到通便只是一个结果,气通了便就出来了,而其实是承了上面的气。同样,发汗也是个结果,吃了麻黄发汗了,但是发汗是个结果,其中的理法是什么?“以麻黄发其阳故”,它是把阳气发出来了,阳气一出来,阴(汗液)也被带出来了。吃了承气汤通便了,这是个结果,本质是气在走,是气带动便下行。麻黄调出的是肾气,而承气汤走的是里面消化道的气,要这么来理解,经方就活了,所以都叫某某承气汤而不叫某某通便汤。

我们知道厚朴也是下气的,他怕厚朴这个下气推力不是太强,于是用大黄助推一下,用大黄来行“推陈出新”之力。可以这么理解,厚朴是往底下拉,大黄是往前推。我们开车的时候如果车陷住了,我们想让车走怎么办?前面有一个拉的,后面还得有一个推的,是不是很有意思?你看承气是不是必须得有一个把气往底下推的大黄?往底下推的那个就是大黄,推陈出新。那后边往底下拉的是谁?厚朴。枳实帮助行这个推拉的气。还有一个软坚的芒硝,宿便太硬的话,还要用无坚不摧的芒硝,这样就能理解整个承气汤的方义了就有意思了。

如果要走得快,就加大黄;要慢的就用甘草。调胃承气汤里加甘草,就是让它走得慢一点,因为走得太快的话,一下就走到大肠里了,所以必须要加甘草。甘草味甜,还可以入中焦补脾,同时让它走得慢一些,所以调胃承气汤偏重于作用脾胃中焦,通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气。如果用大承气汤,里面的药都很猛,这时肯定要把甘草去掉,能让它更好地往底下走,就是加强通利之力,然后一下子就拉到底下,很有意思的,所以说通便只是承气的一个结果,重点在“承气”这个字眼。所以说气虚的便秘不能用承气汤,要用太阴的方子,本来这个人就没什么气,你还要承气,承谁的气?一拉就虚脱,对不对?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要承气,什么时候要建太阴脾肺去补气,方子不能乱用。

调胃承气汤还有一个妙用叫做“和胃气”,并不作为通便来使用。胃气不和有一个特征就是感觉胃部噪杂,吃过饭以后感觉胃里面不舒服,硬硬的,或者感觉胃部堵的慌,顶的慌,闷的慌,这类胃部不舒服但又不是什么大问题的症状,都可以理解成胃气不和。不管是什么体质,这种情况就可以喝点调胃承气汤。原文说:少少与之。这个要清楚,喝多了就下利了,达不到调和胃气的功效,只要帮助胃气降一下就好,气通了胃自然就舒服了。

你看现在人多少胃病啊,调胃承气汤非常常用,我的系统辨证法的学员都知道调胃承气汤的厉害,但现在经方界貌似认知度不高,生生错过了这一千古神方。重在剂量,多了可以通积食,“少少与之”则能以达到和胃承气之用。为什么调胃承气汤如此重要?你想想,胃居中焦,是上下气贯通之地,我们常说上气不接下气,就是中间堵住了。这个方子用好了,小到胃多种不舒服可以治,中到积食发烧可以治,大到胃癌高血压一样也能治,用好了所向披靡。咦!高血压也能治么?这里要自己思考下。

寸口脉数而滑,此有宿食。

脉又数又滑,其实是人体想提高能量,赶紧把宿食通出去。下利、不欲食,此为有宿食。这里的下利,应该是下利色澄清啊,下屎汤子。如果还能拉出屎来,那怎么叫有宿食呢?这个下利是下利屎汤子。中医有个词叫热结旁流,宿食也就是便在大肠里结住了、硬住了,但是旁边还有口,水可以通过。人体气机又想往里边攻宿便,一攻这个便,水能从肠道里出来,但是便出不来,所以下利、吃不了东西,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人体的能量都到下焦去攻便了,没能量消化食物了。

人体的气血很有意思,手足得气血能卧,足得气血能走,眼得气血能视、鼻得气血能闻,胃得气血能化湿,肠道得气血能拉屎,体表得气血能发汗,整个机体能运作,全是得气血的缘故。看以前人练功的,一运气把气血引到这儿,嘭地一掌能把物品给震碎,这就是把气血全引聚到一个点上才做到的。其实整个人体都是这样,五脏六腑都是要吃气血,哪里不得气血,这个地方就虚。比如说有些人上实下虚,脚没有力量,你一摸脉,寸脉浮、尺脉弱,寸强尺弱,上实下虚。这个人就会出现上面爱出汗、爱起痘,但脚没有力,站立站不久,走也不胜脚力的情况。这样的人,你让他站站桩,气引下来脚就有力了。

总结一句话,哪里得了气血,哪里才能正常运转。这里说不欲食,就是胃没有能量了,吃完东西不往底下走,就会想往上呕出来。我原来生病时就这样,很饿想吃东西,但吃了东西食物就不往底下走,有的时候全部都吐出来,胃没有能量,这是太阴病。呕和吐是不同的,呕是没有东西出来,吐是有东西吐出来。下利、不欲食,其为有宿食。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有时候摸着脉是弯的,其脉如蛇,紧脉有宿食。脉紧,主腹中痛。有宿食在上面会吐,其实现在宿食很好辨,用腹诊。哪个地方有宿食,一按那个地方硬,而且会痛,拒按。可能以前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因,不方便用腹诊这种方式。

但凡是脉摸着有力的那种宿食都可以用大柴胡汤下;但凡是寒的,非常寒的,要以温药下之,比如大黄附子泻心汤,这种你摸他脉非常弱。如果不是那么弱的,我们可以用太阴的理法。所以说一定要辨气血虚实,我们说承气,如果里边都没气了,都吃不下饭了,腹胀,你还要给他承气,一定会把中气给他泄没了,就类似于拖拉机已经没油了,还要给它加马力,可能腾的一下火就灭了,没气了。所以说有气的时候,我们可以泄;没气的时候要补气,用黄芪、厚朴,苍术、干姜,都是理建中焦这一块的。

你看前面刚讲,“阳明病,腹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者,当用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泻心汤”,这个就是里寒。弦为痛,紧和弦都有痛。阳明病腹满,阳明病不可能腹满的,腹满的话就不是阳明病,而是太阴病了。他前面说是阳明病,这个阳明指的是胃,不是阳明燥病。真正的阳明病应该是燥热的病。腹满其实就是胃寒,里寒导致的胁下偏痛,可能食物卡在里面了,发微热,其脉弦紧者,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泻心汤。

这里同样有宿食,但是以温药下之。而且这里有胁下病证,还可以治寒性的胆囊炎、胆结石。我们知道治胆结石一般用大柴胡加减,但如果这个人脉微细,用大柴胡肯定是不行的,用大黄直接下的话,会把气下没了,病还没排出来。这个跟挂档一样,这档没挂上,车还伤了。所以说什么样的病要用什么样的方子。他本身很寒了,你用承气汤去下,只是白白耗伤他的气血,还挂不上那个档。没挂上档,他不起反应。所以这个时候要用温药,不化开的话,光用峻猛下药的话,徒伤脾胃之气。

所以说要脉证并治,比如来了一个病人,其实你可以第一天先把脉,把脉不是辨哪儿有病,而是通过把脉辨一下病人整个身体的气血阴阳,这还不好辨吗?比如脉是浮是沉、有力没有力、数还是迟,大概辨个脉象。如果这个人脉很沉且有力,那这个人是阳病;同样脉沉,但沉而无力,是阴病;脉浮而有力,也是阳病;脉浮但没有力,是阴病;脉弦,如果弦而无力乃阴病,弦而有力为阳病。这里说的有力无力太重要了,就是脉有没有力道,就好比皮球一样,拍在地上能不能弹起来,有没有力道。这个力道就决定了你身体里面的气血虚实,也就是你身体能量是足还是不足。

同样是上面上火,底下虚寒,如果你摸脉有力,那这是少阳病的上实下虚,脉有力,说明只是能量在身体的上下分布不平衡。这时我们用四逆散,或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把上面能量给拉到底下就行了,站站桩也行。但是如果你摸脉,脉没有力,也是上实下虚,上边起痘,底下没有力,脉很微又无力,那这是少阴层面的病,是少阴层面的上实下虚,这个用附子泻心汤。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对治基本上一样的病,你怎么区分?就靠脉来区分,你要是辨错就会治错。

曾经治一个同学的弟弟,兜不住尿,喝水一斗,小便一斗,吃了很多药,上面还上着火,一摸脉一点力没有,还怕冷、肢凉,你这个时候用什么方子?肾气丸加附子泻心汤。这就是脉证并治,你逮着了,它就跑不掉的,三付就好了,治好了。经方就这么快,是因为你治对了,但是你摸这个人脉非常的有力,同时上实下虚,你就不能用附子泻心汤,一用就火上浇油。他不是少阴层面的病,而是少阳层面的,我们用四逆散、小柴胡。他如果还有小便数,不用管他,只要把能量疏布好,他小便数就好了。是因为能量到不了底下,小便才兜不住;当你把能量调下来,能量恢复了,他自己就好了,而少阴是没有能量可以调。脉证并治,经方很简单,你看病先辨阴阳,把阴阳辨明白了,后面就很简单了。他处于什么状态?少阴状态、太阴状态,还是少阳状态?你摸脉,脉弦,他还口苦,就是少阳;脉还无力,这就是厥阴了,那这时就完全不能用少阳的方子,否则就是没打准,相当于挂挡没挂上,把手刹挂上了。

比如胆结石,你一摸脉非常有力,大柴胡加芒硝一下去就好了。你摸脉,脉微结,大柴胡咔嚓往下一泻,第二天人家就下不了床了,能量一下就空掉了。那这个时候用啥?有两种,如果是脉很弦的话,可以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炮附子汤。另外,还可以用大黄附子泻心汤加芒硝枳实,用温药给他下。这样你下掉的其实不是气,下掉的是给他补的炮附子的能量。

我们说少阴病没有能量,想发汗,发的那个热、那个阳其实是麻黄发的细辛和炮附子的阳。说一说辨阴阳,我们只是辨脉证,把前面最重要的手眼的地方,三阴三阳给忘了。真正的辨要辨阴阳,而不是辨后面的脉,要先辨对阴阳,再辨后边的脉和证,什么脉上关上,脉是寸浮浮尺沉的,再辨局部。仔细想想这个坎,很多经方家都死在这上面,不辨阴阳直接辨脉辨证,怎么能辨明白,你连太阴太阳这个层面你都没搞清楚。先辨阴阳,然后再辩证,和整体的脉。刚开始先辨对是属于哪个层面的能量状态,也可以通过后边的脉证来辨是什么病。状态判断不对的话,阴阳都辨错了,那你后边都是枉然,你一出手就错。

中医是辨病的,是治病的,治的什么病呢?治的是阴阳的病。阴阳病了,脉也会变,证也会体现出来,我们最终治的是病,而不是后面的证,症是阴阳病了提现出来现象。都说我们中医是辨证的,其实应该是辨病。阴阳才是大方向的东西,后面的证只是系统病了以后最终导致的一个结果,是阴阳失衡导致的。所以说中医治病,“若吐、若下、若亡血、阴阳自和者”,用汗、吐、下法,最终为了让他阴阳自和。太阳病,我们通过发汗让他阴阳自合;阳明病,实症通下法让他阴阳自和;少阴病,通过温补还是让他阴阳自和,全面地阴阳自和。那阴阳自和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中医八法,让他阴阳自和,那他这个病就好了。阴阳医好了,证就没有了,脉也就平了。

现在学中医很多是舍本求末,追着细枝末节,以后测前,都关注在方证对应上,而没去考虑到底是什么病,病机是什么,是六大系统中哪个系统出了问题。归根到底,中医是治病的,这个病不是西医那个病,是人体阴阳表里之病,分开说是人体三阴三阳之表里寒热虚实之病。

学经方不但要学习桂林古本的系统辨证法,还要研究各种病的病因病机。就算遇到没有治过的病,我们通过平脉辨证一样可以做到见病知源,心中了了。

中医想要复兴,桂林古本要复兴,古本不复兴的话,说中医复兴只是一句空话。中医传了几千年,糟粕太多了,用方杂乱的不仅是后世中医,我们经方界一样多。纯经方家我几乎没有遇到过,都是经方和后世的药物一起用,其实还是不明理法才会这样。

我们这辈子能饮源头之水,何等庆幸,没有理由不把仲景的绝学传承下来并嘱付于后世,那是万千生命得到救赎之法。我致力于复兴桂林古本医法,重在明理,不曲解仲师本意,也不节外生枝。不用后人一方一药,仅用经方和原有的加减法则,药简力专,百战不殆!

- 此连载完结 -


村长侃中医

圆 光 

《桂林古本伤寒论》理法践行者

 无忧村 

(0)

相关推荐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8)

    二十六薏仁 薏仁,甘香之性,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燥土清金,利水泻湿,补己土之精,化戊土之气,润辛金之燥渴,通壬水之淋沥,最泻经络风湿,善开胸膈痹痛. {薏仁附子散}   薏仁 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 ...

  •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8)

    我的中医人生(1) 作者:李惠 金女士,52岁,症状:肩膀两个月前受伤,现在肩膀痛不能后弯向上,无法自己扣胸罩,颈椎不好,头晕:前天过来就诊,根据她的情况判断是肩膀受伤后由于外力的强刺激导致了肩膀部位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二)

    伤寒论第十八条辨: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第18条辨的意思就是平素有喘病的人,因为感受了外邪而喘,治疗的时候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效果会更好. 如果这个病人本身是桂枝汤证,恶风,风吹难过,有汗,如 ...

  • 苓桂剂方证多,方证鉴别少了哪个都不行

    作者:王宪武 单位:北京杏林隆源中医经方(王宪武)工作室 近年来长期在经方家冯世纶先生身边跟诊,再重读<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胡-冯经方医学体系 ...

  • 无忧山秘籍之太阴病脉证并治一

    太阴病脉证并治 讲解录音整理(一) 主讲人:圆光 音频整理:郁玫 缘 起:<桂林古本伤寒论>条文的逐条讲解,这还是第一次.茶季,有两位义工在山里跟我学中医,除了不做茶的日子里基本都在埋头啃 ...

  •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①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④. [注释] ①自利:不因攻下而自泻利. ②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译文] 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 ...

  • 第四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起273条迄280条)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胡希恕注:太阴病,即里阴证,它经常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症状反映出来,故凡病若见此一系列症状者, ...

  • 【《伤寒论》原文+翻译+译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4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 太陰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①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④. [注释] ①自利:不因攻下而自泻利. ②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译文] 太陰病的主要症候特 ...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各论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意味着邪气由六腑往五脏方面发展了.因为三阳经属于六腑的病,三阴经属于五脏的病,五脏的病比六腑的病要重一些.太阴主要表现在脾和胃,脾胃的功能虚 ...

  • 伤寒论辩太阴病脉证并治20210303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0210303 ♥7碟♥<肝,心,脾,肺,肾.★病太阳→阳明热症胃,大肠,小肠,→三焦少阳→太阴脾肺{思忧}阴之初→少阴心肾阴之中→厥阴肝,阴之尽,阳回头,会看见热证. ...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自利不渴"最能表示脾脏虚寒.

  •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P1 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2.太阴病的成因 3.太阴的生理 4.太阴病的证候特点与分类 5.太阴病的预后.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P4 二.太阴脏虚寒证(太阴病本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