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吗啡可削弱氯吡格雷疗效 缺血性事件增加
吗啡用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急性胸痛管理,由来已久。然而,从药理学角度来看,吗啡可削弱缓口服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阻滞剂的抗血小板作用。2020年1月,巴西和美国学者发表在《J Am Coll Cardiol》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NSTEACS患者,吗啡治疗前使用了氯吡格雷,缺血性事件发生率较高。
自20世纪初以来,吗啡已开始被推荐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胸痛的管理。
尽管迄今为止尚未有随机试验来评估吗啡用于NSTEACS患者疼痛管理的安全性,但所有指南均认可这一做法。
从药理学的角度来看,吗啡和其他阿片类药物可延缓口服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滞剂吸收,削弱其抗血小板作用。然而,该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尚存争议。
2018年,FDA还曾对3种广泛使用的口服ADP阻滞剂(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更新了说明书,警告其与吗啡和其他阿片类药物有相互作用。
但是,这些药理学发现与临床的相关性,仍有待商榷。
发表在《J Am Coll Cardiol》的该研究,在5438名同时接受氯吡格雷的NSTEACS的患者中,探讨了吗啡与缺血性事件的相关性。研究对象来自EARLY ACS试验(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使用糖蛋白IIb/IIIa抑制)。3462例没接受氯吡格雷的患者为阴性对照组。
终点为96小时时死亡、心肌梗死(MI)、复发缺血或血栓性抢救组成的复合终点(四项终点),以及30天时死亡或MI组成的复合终点。
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吗啡使用与96小时时四项终点较高相关(调整OR,1.40;95% CI,1.04~1.87;P=0.026)。30天时,死亡率或MI率有升高趋势(调整OR,1.29;0.98~1.70;P=0.072),且受到前48小时事件的驱动(调整HR,1.54;1.07~2.23;P=0.021)。
未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吗啡与96小时时四项终点(调整OR,1.05;0.74~1.49;P=0.79;相互作用P=0.36)、30天时死亡或MI(调整OR,1.07;0.77~1.48;P=0.70;相互作用P=0.46)都不相关。
因此,吗啡治疗前使用氯吡格雷,与NSTEACS患者缺血性事件发生率较高相关。
在首次报告吗啡可能产生有害影响后,各大学会指南虽继续支持吗啡或其他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用于NSTEACS患者的疼痛管理,不过一些指南降低了这一建议的级别。
2018年,FDA更新了所有口服ADP受体阻滞剂这一问题的说明书,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也给出了类似建议。
然而,由于已经发布的临床结局数据相互矛盾,这些警告的证据多基于机理研究。
这意味着,本研究的结果虽然尚且不能下定论,但为学会NSTEACS指南和监管机构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
最终,这一问题还需要设计良好的随机临床结局试验来验证。鉴于NSTECS患者缺乏有效的非麻醉性疼痛管理方案,未来研究应探索替代治疗方案。
(选题审校:闫盈盈 编辑:丁好奇)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参考资料
J Am Coll Cardiol, 75 (3), 289-300 2020 Jan 28
Morphin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Undergo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976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