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一瞥|“马老师,那是你的同学吗?”

课堂一瞥

十多天没有看到彤彤了,想象着他会不会不适应再将目光聚焦在屏幕上,想象着他会不会排斥不愿意和我交流。

但屏幕打开的那一瞬,我的担心随着彤彤的笑容而消失了。

他笑的很开心,仿佛在说:“你回来了。”

和他分享我拍的照片,让他在照片中找到我,培养他的视觉搜索能力。

让他看到照片,有什么好奇的(想知道的)可以问我,培养他的提问能力。

这张照片呈现的本意是想激发彤彤问:“马老师,你在做什么呢?”

结果彤彤的第一个问题是:“马老师,那是你的同学吗?”

我被问得一愣,哪里有人?仔细一看,旁边有很多人,他是问这些人的身份。

可是,呈现这张图片的时候不应该看到主体——我和树吗?

突然被他的关注细节这一行为而打败。

现象分析

自闭症儿童很容易关注到细节。

就像在这幅图片里,大多数人会关注的是人和树,可是彤彤的好奇却是旁边的那些人的身份,我猜想,在他的的视觉世界里,我——树——旁边的人都是同等的重要信息,没有主次。这就是我经常和家长们说到的:其实自闭症孩子和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只是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兴趣也好,自己的经验也好,可以选择性地将注意力聚焦在某一个点上,但是他们很难区分背景信息和聚焦的信息,所以我们的这个世界在他们的眼里是混乱一片的。

通过这个现象,我们的教学可以做什么呢?首先,当我们置身在一个环境中,我们需要告诉自闭症孩子,我们在关注什么,他们可以关注什么。其次,当我们呈现学习的刺激时,刺激不需要太多,把关键信息呈现出来即可,太多的信息刺激对于他们的视觉来说是一种负担。

教自闭症孩子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准备。

我一直很喜欢这样的教学:就是什么都不准备,每天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提问题,根据他们的问题进行讲授。当我进入到培智学校之后,我觉得我的这个想法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了。

但现在,我的想法有了些微的变化——教自闭症孩子的时候,“不需要”准备。

一是准备的内容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因素或者其他刺激的因素而讲授不了,孩子的兴趣点不在这里,我们讲起来费劲,孩子听起来也困难。我越来越喜欢通过他们的眼神和动作获取关键信息,然后组织自己的教学。

二是我们需要准备很多的内容,包括了解他们的特点,他们的学习方式,以备根据孩子们的行为表现从我们的知识库提取内容,及时找到应对策略。“不需要”准备是因为随时都在准备。

想想彤彤今天通过屏幕掩藏不住的笑,我就莫名地有种动力,有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不为了别的,只是我们认为这件事情应该做,值得做。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