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西北荒漠重回沃土再现汉唐盛世,人定胜天 2024-04-29 06:46:05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作者“星话大白”我们都知道,当前全球气候在变暖,世界各国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最近也是加大对碳排放的减排力度。但全球气候变暖,也并非完全就是坏事,在一些局部地区,也有可能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获益。比如我们的西北地区,就有可能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出现重回汉唐盛世的关中八百里沃野、西北似江南的盛世景象。当然了,从全局角度来说,气候变暖,如果任由其不断加速态势,会对全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不可预测”的影响,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但我们需要客观理解几个概念,来辩证的思考气候变暖的各种影响:1、气候问题,根源来自于太阳的活动周期,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虽然有,但不是主要因素。2、全球气候变暖速度过快,对全人类不利。但适度的气候变暖是有利有弊的,当前西方舆论带动下,一味气候变暖的弊端,而忽略了气候变暖的一些有利影响。我认为也是不太客观的,是带有目的的引导倾向。像全球气候变暖有可能让地球的一些局部地区变得更加肥沃,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气候变暖的利弊影响,二者并不矛盾,需要辩证去讨论这样的问题。3、碳排放减排,并不能扭转气候变暖的趋势。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是把本世纪内的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如果不减排,可能本世纪全球温度可能会上升3度。而全人类减排,则只是把这个温度升幅,降低到2度以内。也就是说,减排并不能扭转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只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再说一遍,地球的气候问题,根源是来自于太阳的活动周期,人类的活动对于太阳的“伟力”来说,还显得太渺小了。所以,今天文章讨论关于气候变暖,会让我们西北地区重现汉唐盛世景象,并不是反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减排并不能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所以减排也不会改变我们西北地区正从沙漠荒原变得更加肥沃的一个大趋势。所以,我并不反对减排,也支持世界各国通过减排来应对气候变暖。这跟今天文章所讨论的主题,并不矛盾。(1)汉唐盛世的西北我们都知道汉朝首都最早是建都于长安,而唐朝首都同样也是长安。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位于陕西省,以现在来说,大家对陕西的印象一般是比较贫穷,充满大片的沙漠戈壁。但是在古代汉唐时期,我们的西北地区,却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当时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兰州、在通往敦煌的河西走廊,那是沿途水资源丰沛,到处都是绿洲,这使得商路在丝绸之路可以繁荣的畅行无阻。而现在的河西走廊,人们普遍印象就是荒漠戈壁,是很荒凉的景象。而导致我们的西北地区,从汉唐时期的沃土,变成当前的戈壁荒漠,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人类的滥砍滥伐,而是在于气候变化。当然了,人类的滥砍滥伐过度开发,会加速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但这是“推动因素”而非“根本因素”,需要辩证去看待这个问题。比如说,在大唐盛世时期,西北气候温暖潮湿,水资源充沛。再加上当时大唐定都长安,这使得当时西北地区成为了我们的中心地带,是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但是到了大唐末年,全球气候开始变冷,开始慢慢的进入小冰河时期。这个可以从下图清晰看出来,过去这数百年的气候温度变化。由于气候变冷,我国内陆地区雨水开始大幅度减少,西北地区环境开始恶化,黄土高原植被退化,原本的沃土,开始逐步荒漠化。而在这个过程里,由于当时西北地区庞大的人口,导致土地开发过度,就进一步加剧这个土地荒漠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当时气候没有变冷,本来西北的沃土是可以养活这么多人的。但是因为气候变冷,西北地区雨水减少,粮食减产,再加上这么多人口,就一下子超出变冷后的西北地区土地承载能力,进而出现恶性循环。气候的变化,还客观推动了我国朝代的更迭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天灾频繁出现,粮食减产,更容易导致饥荒出现,进而加剧社会动荡,这就更容易导致朝代更迭。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末年,因为遭遇了又一次小冰河时期,导致当时明朝末年频繁发生粮食减产,进而出现饥荒,在民不聊生之下,又出现内忧外患,王朝自然更迭。所以气候变化,是客观在影响着我们人类的历史进程。(2)玄又不玄的国运一说到国运,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玄乎。不过其实,国运这东西其实也可以量化的,就是跟气候有关。历史数据证明,当全球气候处于温暖周期的时候,我国都处于“盛世”状态。反而只要全球气候变冷,我国就容易出现灾年,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竺可桢院士曾经发布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他把我们历史分为4次温暖期、4次寒冷期,如下图所示。每一轮暖期,往往对应着太平盛世。比如唐朝、明朝、清朝的前一半时期,都处于温度上升的周期。而每一轮冷期,特别是温度从暖突然骤降的转折周期,往往就是我们朝代更迭,兵荒马乱的时期。这不是什么巧合,也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客观存在的气候变化,推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变化的事实。科学界在研究“小冰河时期”气候现象的时候,最重视的就是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太阳的能量,是地球的生命能量来源,太阳能量的变化是有周期性的,在某些周期太阳活动加剧,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一般在这样的温暖周期里,人类活动会更加频繁,粮食增收,经济活跃。而太阳在某些周期,太阳活动会骤然降低,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会降低,全球气候变冷,一般在这样的小冰河时期,人类活动频率也会降低,粮食减产,经济萧条。除了小冰河时期,地球还经历过大冰河时期。小冰河时期通常几百年就会有一次,而大冰河时期的周期变化是以亿年为单位。上一次地球经历大冰河时期,还是2亿年前,那时候地球也经历了一次物种大灭绝。可见,太阳的活动周期,是会直接影响地球生命的活动,自然也会影响着人类活动。所以,这并不是玄学,而是可以通过科学来客观研究的。其中气候变化,就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量化指标。我们可以把玄而又玄的国运,通过气候变化比较直观的做一个参考映射。当然了,这也不是绝对的,人类的活动变化、社会变化、发展进程影响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气候变化,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我还是开头那句话,我们需要“辩证”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过总体来说,清朝末年,是经历了一波温度骤降,而在1900年之后,全球气候开始急速升高,而当时我们也经历了推翻清朝,但整体依然面临兵荒马乱的局面,一直到建国后,我们才从百废待兴,一直到现在的繁荣昌盛。而在过去这些年,全球气候是一直在持续变暖的。从上图可以看到,1940年之后,全球气温经历了一波“震荡盘整”,但很“凑巧”的从1978年开始,全球气温开始出现一波升高。如果用股票术语来说,1950年~1978年正好是全球气温一个盘整的震荡下行周期。1978年全球气温触底反弹,1980年突破中枢开始进入主升浪行情。而我们经济也是从1978年开始腾飞,这也是一种“巧合”。所以有时候,国运这东西虽然很玄乎,但也并不是“无迹可寻”。(3)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的影响好了,抛开玄之又玄的国运,我们来看看全球气候变暖对我们西北地区的直观影响。最近这几年,我国西北地区的雨水资源是越发充沛。地理公社在3月11日写过一篇文章《温暖中国,西北变江南?》,这篇文章里面有比较多提及当前我国西北地区正在变得更加温暖潮湿的事情,我这里也引用几张这篇文章里的照片。像现在河西走廊变得更加的绿意葱葱,水资源开始充沛起来。当然,这也跟我们这些年大力度的植树造林有关,但气候变化也仍然是导致西北当前开始出现这么大变化的根源。再说一遍,这是需要辩证思考的问题。人类因素可以在气候变化基础上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比如我们大力度去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可以气候变暖的时候,加速西北地区重新变得肥沃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植树造林,那么即使气候变暖,那么西北地区要重新变得肥沃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因为我们大力度的植树造林,那么就可以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加速西北地区重新变得肥沃的过程,可能就可以把原本自然变化的几十年,缩短为十几年。气候变暖,就是“天时”。西北地区收益于气候变暖的地理优势,就是“地利”。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大力度植树造林,就是“人和”。所以西北地区要重新变得肥沃,“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只强调其中某一个,或者忽略其中某一个因素,都是不够辩证客观。也正因为我们当前集齐了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西北地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沙漠:正在变成湖泊。上面这两张图,都是在哈拉诺尔拍摄的。哈拉诺尔是敦煌附近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内陆湖,汉朝面积最大的时候有200平方千米的面积,相当于35个西湖。但是后来随着气候变冷,哈拉诺尔也开始逐渐干涸,在上世纪50年代是彻底干涸。不过2016年开始,哈拉诺尔湖开始重新出现水面,现在哈拉诺尔湖漫水面积已经达到了24平方千米。从湖泊变成荒漠,又从荒漠变成湖泊。而这样神奇的事情,并非只是个例。青土湖在汉朝的时候有4000平方千米的广阔面积,跟青海湖差不多大,但同样在上世纪50年代完全干涸。但是在2010年后,青土湖重新出现水面,到了2020年青土湖已经拥有26.7平方千米的面积,拥有106平方千米的旱区湿地。这样从荒漠变成湿地和湖泊的场面,在过去十年里,悄然在我们的西北地区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在变化着。上面还只是举了两个例子而已。导致这样巨变出现,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冻土圈融化,特别是北极圈的融化,给西北地区带来了充沛的雨水资源。上面这些图,主要来源“地理公社”这篇文章《温暖中国,西北变江南?》另外就是西北地区数量极多的冰川山脉,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出现持续的冰川融化现象,这是最直接给西部地区带来充沛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西北在天山、祁连山等冰川群附近,是西北地区发生显著变湿润的主要地区。也就是越靠近冰川的区域,是显著开始从荒漠变成湿地,而离冰川山脉较远的地区,则还没有发生这么明显的改变。不过也有研究认为,冰川融化给西北地区带来的水资源增量会在2050年达到一个极限,在这之后就不会成为西北地区水资源影响的主要因素。而且冰川融化也是一个有利有弊的自然现象,我们也是需要辩证去科学看待,冰川融化也并不完全是好事,也有不好的影响。但问题在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是不可逆的。即使我们杞人忧天的去担忧冰川融化的不利影响,也改变不了冰川融化的趋势,还不如尽可能把冰川融化利用起来,将其尽可能引导到对我们有利的方向上。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抓住这次西北地区环境大改善的机会,加速推进植树造林,尽可能把这些来之不易的水资源,通过充沛的植被蓄水效应,半永久性的留在西北,让这片曾经的荒漠戈壁,未来能够在很长时间能够变成沃土。(4)人定胜天虽然本文上面有一些观点认为,太阳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在这些宏观环境变化的决定性作用。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就可以被忽略。随着我们科技持续发展和进步,我们仍然还是要有“人定胜天”的信念。气候变化是周期性的,在一段时间周期性变暖后,未来肯定会重新进入到全球气候变冷周期。我们要避免可能几十年后,全球进入变冷周期,要避免好不容易重新变回湿地、森林、沃土的西北地区,又重新变成荒漠。这一点,我认为我们是有能力做到的。要把一片荒漠,在气候不配合的情况下,变成湿地,是极其困难的。但要把一片湿地、森林能够较长时间保存下来,即使气候变冷也不至于消失,我认为人力还是可以做到的。这就要避免我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大植树造林和环境保护。再往大了说,历史上虽然每次由暖变冷的周期转折时期,很容易出现天灾,最终导致人祸,进而出现社会动荡,兵荒马乱。但这并非是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只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我们虽然无力去改变,却可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经历过许多次气候变化,经历过许多天灾人祸,但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我们中华文明却依然屹立不倒,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里,唯一文化传承没有出现断绝,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这依靠的正是我们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力、还有我们民族的创造力、毅力、韧性,也包括我们文化传承里那股“人定胜天”的信念。所以,虽然我们需要客观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根本性影响,但绝不应该陷入到“天定论”和“宿命论”的怪圈里,而是要辩证客观的认知我们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是缺一不可,并且三者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当前我们经历了一段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叠加因素影响,在国运昌盛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抓住这样的天时地利,来营造人和的氛围。推进一带一路和内循环。并且戒骄戒躁,未来我们才能保住胜利果实,即使气候变冷,我们也依然可以保持文明繁荣,实现“人定胜天”。科学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用玄学的话说,本身就是一条逆天之路。而用科学的话说,文明的发展就是一个“熵减”的过程,是“无序变成有序”。宇宙的自然演化,是一个“熵增”的过程,是“有序变成无序”。所以,生命的诞生、文明的出现,本就是“熵减”,是逆“宇宙自然变化”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逆天之路。因此,我们是一定要有这种“人定胜天”的信念。不要像美国那样,现在面临危机了,就赶紧又搬出外星人,美国这样潜移默化暗示外星人只找美国人接触,这可能只是美国在炮制骗局,是为了营造美国所谓“山巅之城”的天选地位,这实际上只是“天授神权”的变种,把神换成外星人而已。这背后其实反应的就是美国的这种不自信,缺乏“人定胜天”信念的美国是没办法领导全人类走向光明的。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作者:星话大白。 赞 (0) 相关推荐 大湖重生,戈壁观海,大西北正重回汉唐盛世风貌 汉唐时期的西安 自打记事起,大西北就是荒漠.寂寥的代名词. 那茫茫的戈壁.毫无生命涌动的沉寂,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是铜铃声声的丝绸之路,是八百里沃野的关中平原. 位于西北的古城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承载 ... 地球越来越热,我们还能活多久? 2021年的极端天气一定让大家见识了,北美热穹顶导致的美加西部将近一个月的高温,而最高温度的加拿大小镇达到49.6℃,中东地表温度超过70℃,阿尔及利亚高温热晕骆驼,这些都不是笑话,而是真实发生的新闻 ... 【图文】气候变暖,西北荒漠将变绿洲? 专家详解可能性有多大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 摄影/章轲 [ 国土绿化要充分考虑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承载能力,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绿则绿.宜荒则荒,科学恢复林草 ... 气候变暖,西北荒漠会因此变成绿洲吗? READING 导 读 近来,有观点认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降水线北移,对于中国在内的不少大陆性国家有利无害.随着七月底 "塔克拉玛干沙漠发洪水" 登上热搜,不少网友甚至 ... 从樱花开放看气候变暖 Canopies of pink and white flowers are blanketing Washington, D.C., after the city's cherry trees hi ... 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导致秋天树叶提前变色掉落 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因为有绚丽多彩的树叶和金灿灿的落叶铺就的"地毯".新研究指出,今后你看到这一秋日美景的时间要提前了,因为气候变暖将让秋天的树叶提早变色和掉落. 图片来源 ... 气候变暖 北极冰封的细菌解冻将会如何影响地球? 一条横穿瑞典斯托达伦沼泽的木板路,已经被融水覆盖 在沼泽短暂的植物生长季节,每隔三小时,玻璃箱的盖子就会合上,使其内部充满了从下方土壤中渗出的甲烷.这是一种强大的温室气体.15分钟后,甲烷气体将通过迷 ... 科研 | Nature子刊:由于微生物对气候变暖的持续适应,土壤碳损失更低(国人作品) 编译:gu做成熟,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土壤微生物呼吸是预测未来气候和碳(C)循环反馈的重要不确定性来源.然而,它对气候变暖的反馈和潜在的微生物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文 ... 科研 | Nature Climate Change:气候变暖导致了与寄主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的失调 编译:环境微生物学Rivc,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人为的气候变暖影响许多生物系统,范围从微生物群落到生物群落.在许多动物中,与变暖相关的适应性似乎与生态群落相互作用的 ... 科研 | SBB:六年持续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土壤总的和活性的真菌群落 编译:吴军,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放牧是其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尽管土壤微生物在决定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反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科研 | SBB: 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总真菌和活性真菌的群落结构(国人作品) 编译:木木的天空,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青藏高原被认为是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尤其是放牧最敏感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土壤中储存的大量有机碳强调了它在决定地球对全球变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