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孤单虽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请不要再玷污他们!

原创:文章首发于牛虻公众号

宁可孤独到老,也不将就了事,这是许多哲学家的爱情观,也是他们的人生观。“我”即我的世界,是本我,是超我,甚者世界是我的意识与表象。

在他们的世界里,是孤独,用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词语来形容他们,都是对他们的一种玷污。像光棍、单身狗、单身贵族这些词语,用来揶揄嘲讽身边的人可还行,但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尊重,尽管事实上的确如此,但是柏拉图式的精神快乐却是少有人能够达到的。例如维特根斯坦,他是一位富二代,他的父亲是欧洲欧洲钢铁工业巨头,这位少年天才一身没有过骄奢淫逸的富家子弟生活,而是坠入了哲学的爱河不可自拔,终身不婚,孤独到老。

01维特根斯坦

1889年4月26日,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当时是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

幼年路德维希在8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四分之三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

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在好友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辞。他在逝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

1914-1917年,他参加了一战(同时参战的还有他的中学同学——希特勒),在战场上,他写下了《战时笔记》,那是他关于哲学的最初思考,里面不断有这样的句子:今天又手淫了......我热爱上帝和逻辑......他的老师罗素曾这样评价他“认识维特根斯坦是我一生中最激动的奇遇之一”。

02让·保罗·萨特

萨特和波伏娃有一段传奇的爱情,作为对传统世俗的反抗,他们终生在一起但绝不结婚。萨特也是第一个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萨特和波伏娃是上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作家。他们两人的名字在今天早已远播全球,而且成为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们二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其中最有争议、也最有独创性的就是二人终生生活在一起,但绝不去履行结婚手续。然而,尽管如此,谁也不能否定他们两人比好多夫妻更像夫妻,他们是恋人、是朋友,当然也是战友。

1940年,萨特尚是初出茅庐的小说家。而这之后的半个世纪,这个不安分的“伏尔泰与斯汤达的复合体”非但自己没有正襟危坐,而且总让他的对手战战兢兢,并在全世界知识界掀起了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热浪。

萨特的盛年,他的小说在世界各地以百万计的印量发售,即便是他的最枯燥乏味的哲学著作,也被他那些狂热的崇拜者当成革命的圣经;他的演讲往往被热烈的群众包围得水泄不通,甚至引起骚乱;他巡回世界各地,受到国家元首一般的接待。

萨特就是法国,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那位“从纳粹手中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将军。在萨特逝世时,数以千计通过阅读他的专著才认识他的人,在获悉他逝世的消息后不约而同地作出了悲痛和震惊的反应,在巴黎为他送葬的行列也浩浩荡荡,这种情况反映出一位思想家由于他的榜样和思想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03伏尔泰

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著名学者、作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伏尔泰像是一位启蒙的斗士,一生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战,靠自己的笔过独立的生活。他那句“我可以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振奋人心。伏尔泰终生未婚,一直致力于启蒙运动,他既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也是启蒙运动的推动者。

如今的法国巴黎先贤祠里,伏尔泰的雕像和卢梭的棺椁最为醒目,他们就是法国精神殿堂最高的偶像。他的灵柩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他的骨灰长眠在巴黎先贤祠中,永远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凭吊和瞻仰,人民亲切地称呼他为“精神王子”。

04尼采

尼采,一个真正的精神斗士!他的影响非常大,几乎涵盖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方面面,而且对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学者尤其是王国维影响巨大。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尼采哲学思想是法西斯主义的源头受到争议。

据说尼采有一段失败的求婚经历,求婚遭拒之后,尼采心灰意冷,从此不谈感情,因而终生未婚。

1882年,在明朗清澈的天气里,尼采写作《快乐的科学》。这年4月,他遇到了一个迷人的俄罗斯女子——洛·莎乐美。见面几天之后,尼采就迫不及待地向莎乐美求婚,结果遭到拒绝。在莎乐美看来,尼采既吸引人,又令人反感;吸引人的是思想的才华,令人反感的是那个思想着的人。尼采唯一一次真正想结婚的意图受挫,从此,他像笛卡尔、霍布斯、莱布尼茨、洛克、休谟、康德、叔本华等哲学天空上的巨星一样,终生未婚。

05叔本华

这个世界存在吗?世界就是我的表象与意志。由是叔本华成为了非理性主义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

近代西方哲学到了叔本华,延伸出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如果说像自然科学、物理学、数学、哲学、逻辑学等可以从理性得出一定的规律,那么艺术、道德、伦理等则属于非理性主义。也就是说,用理性的思维是无法丈量非理性的艺术伦理的。

据说叔本华终生未婚,陪伴他的亲人是一只狗狗。叔本华给狗狗起了一个很牛的名字叫“宇宙灵魂”,宇宙灵魂也可以说是叔本华唯一的亲人。像叔本华这样断定人生就是在焦虑和厌倦之间不停摇摆的冷静哲学家,也需要有一个伙伴陪伴左右,虽然彼此不能用语言交流,仅仅是温暖眼神的意会就足够了。

叔本华唯一有过的热恋是在他21岁时与歌剧女星卡洛琳娜邂逅并偷偷爱上对方。叔本华疯狂的迷恋并展开追求,无奈这位女星当时已经是一个老伯爵的情人,并没有给予他积极地回应。这次痛苦的单恋成了叔本华一辈子的痛,导致他终生未婚,对于这段感情他写道“我的命运黯淡无光”。

叔本华虽然伤心,但依然斗志昂扬,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虽然叔本华是悲剧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思想却影响很大,因为他的一些思想真的道出了一些真理。

比方说“世界就是的我的意志与表象”,如果单就个人而言,不去深究客观存在的世界的话,还真是挺有道理。再比如“人生就像是钟摆一样,介于痛苦与快乐之间”,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新的欲望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暂时的幸福与快乐将会瞬间消失。

06康德

康德曾说:在这个世界,有两件事最让我们感动。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标准。回忆中,没有多余的故事发生。我望着星空,触摸心灵,可惜在那最美的时刻,只是执手,无关爱情。

实际上康德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德国《世界报》的一篇文章介绍说,哥尼斯堡的年轻女士们眼光一直追逐着穿着雅致的康德硕士,他是社交场合的灵魂。他虽然个子不高,但眼睛炯炯有神,谈话风趣、幽默。

但他对女性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管哪个女孩多么狂热地追求他,康德都不会越雷池一步。实际上「康德心里一直暗恋着凯塞林克伯爵夫人」,而他自己则是伯爵儿子的私人教师,这位中年丧偶的伯爵夫人端庄美丽,气质洒脱。

康德每天都到凯塞林伯爵夫人家去上课,以便能看一眼他心中的情人。但由于世俗的禁锢,一个伯爵夫人怎可能嫁给一个平民?1763年,这位伯爵夫人又嫁给了另一个贵族,康德不得不悲伤地辞去了私人教师的工作。

现在已无法证实他们之间是否产生过真正的爱情,但有一个事实是,伯爵夫人对康德起码有爱慕之情,在伯爵夫人的私人沙龙场所,夫人在自己的座位旁边一直为康德保留着一个空位子。

在康德的心目中伯爵夫人的形象不能被任何人所取代,从此后康德没有再与任何女性有过接触。「他的后半生没有性生活,没有紧张疲劳,没有悲伤,但他有自己热衷的哲学」。

“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她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她接触孤寂,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色的神秘缩影。”

这是康德的爱情理论——一个没有恋爱过的人写下的对爱情的无限憧憬。然而,美好的爱情却不同于两个人的生活。康德说:

“所有由这些感受(指恋爱)而得到的「美好和甜蜜」,都只是在一开始才具有其全部的强烈力量,但是随后就由于共同生活和家务操劳而逐渐变得日益迟钝,这时它就退化成为「互相信赖」的爱情;而这里面的伟大艺术就在于仍然能保持这些东西的「充分的残余」,从而无所谓的态度和厌倦都不会勾销欢愉的全部价值……”(《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也就是说,康德一早就明白爱情给人带来的激情与欢愉只能维持一段极有限的时间,过后便会冷却变质,只有转化成相互信赖的亲情,夫妻之间的感情才能长久。这种观点与中国传统婚姻相近,十分注意后天(婚后)夫妻的感情培养,讲求“相敬如宾”、“互敬互爱”,这种爱情虽不再充满激情,却更为持久、稳定,虽然平平凡凡,却更为耐人寻味。

有传记作家表扬他曰:“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 是的。而且是一个从不与其它词搭配的动词。康德这个规则动词,首先规则在他的起居时间表。海涅盖棺论定:“康德没什么生活故事。因为他既无生活,也无故事。”另一位著名康德尼采倒是肯定康德有故事。他说,康德的一生就是“一个脑袋的故事”。说这话时,尼采当然没料到自己的一生只有一个故事,而且是个没有结果的故事——莎乐美。

康德不结婚,除了惜命,最大的原因是惜金,他说:“当我需要女人时,我养不起她们;当我养得起时,我不需要了。”

实际上,康德不结婚,完全不是因为哲学,而是因为恐惧:他害怕做爱使自己衰老。跟今天的小子怕生孩子一样。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有很多迷信,他曾说,人生只有两件坏事——衰老和结婚。74岁时,他写到:“未婚的老人比已婚者更易长葆青春,而这也很可能是长寿的原因。”据说他还有柯城男性居民寿命统计表为证。

07帕斯卡尔

1654年11月23日夜间,对于帕斯卡尔来说是一个充满了神迹的时刻,他乘坐的马车突然出现了事故,而他却幸免于难,由此他心神难安,对基督教的真谛若有所得,仿佛听到了上帝的召唤,于是立志献身上帝。帕斯卡尔把自己的志愿写成了一篇充满激情的祷文,缝在衣服衬里内。帕斯卡尔迁往平民区居住,辞去侍奉他多年的仆役,开始尝试着自力更生,学着料理家务,并以极大地爱心照顾附近的贫苦儿童。

1656年,巴黎索邦神学院揭发冉森派领袖阿尔诺,认为他们的思想学说是离经叛道,并对冉森派的学说发动猛烈攻击。帕斯卡尔不期卷入了这场宗教神学的大辩论,写下了大量的经典篇章。此后,帕斯卡尔就转入了神学研究,1662年8月19日,体弱多病的帕斯卡尔与世长辞,逝世时只有39岁。

帕斯卡尔的至理名言是: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他的《思想录》与法国思想家蒙田的《蒙田随笔》以及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培根人生论》并称为世界三大随笔名作,是提升人生境界与修为不可不读的书籍。

08笛卡尔

笛卡尔,被黑格尔称为“近代哲学之父”。终生未婚。笛卡尔的婚姻:与斯宾诺莎、牛顿、莱布尼茨一样,笛卡尔终身未婚,没有享受到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他有一私生女,但不幸夭折,为其终生憾事。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我思,故我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笛卡尔是第一个在向黑暗的中世纪发起挑战的人。“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比较权威的解释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因为我在思考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并非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思维者的我。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斯蒂芬·高克罗格的笛卡尔传记中曾这样写到“他作为一个天主教徒有着很深的宗教信仰,并一直保持到他死的那一天,并带着坚定的,热情的探索真理的渴望。”

笛卡尔的思想在黑暗中世纪统治的欧洲,尤其是对文艺复兴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人的理性的时代打开了大门。如何理解他的那句至理名言“我思,故我在”呢,正是因为我怀疑、我思考,所以才发觉我的存在!

另外,他从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发现了4条规则:

1、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我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

2、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

3、思想必须从简单到复杂;

4、我们应该时常进行彻底的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笛卡尔的主要贡献在于解析几何。如今,哲学界普遍将他视为唯心主义的代表,可是从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推导出来的结论又怎么会唯心呢?很显然,他是哲学二元论的创始人,但是如今却又被后人强行拉入了唯心主义的藩篱。

09斯宾诺莎

在讨论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这个问题上,斯宾诺莎无疑走的最远。他说,自然即神,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一方面他否定了中世纪以来所信奉的人格神,另一方面他又将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引入到广泛的大自然身上,从而巧妙地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打通了思想道路,是照亮近代哲学的灯塔。

斯宾诺莎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终身未婚,以磨镜片为生,后来过起了隐居生活。斯宾诺莎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家庭。年轻时进入培养拉比的宗教学校,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他的思想通过通信方式传播到欧洲各地,赢得人们的尊重。巴鲁赫·斯宾诺莎认为整体的实在就是一个实体,或称为神,心灵与物质只是它的属性。

在他24岁时被逐出了犹太教会堂。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从性情方面讲,斯宾诺莎可算是最高尚、最温和的一位哲学家了,有些人的才华也许能超越他,但在道德方面却绝对没有人能超越他。

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即使是他死后,他都被视为坏得可怕的人。因为他从理论上彻底将神或上帝否定了。

10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莱布尼茨是最早接触中华文化的欧洲人之一,曾经从一些曾经前往中国传教的教士那里接触到中国文化,之前应该从马可·波罗引起的东方热留下的影响中也了解过中国文化。在莱布尼茨眼中,“阴”与“阳”基本上就是他的二进制的中国版。

他曾断言:“二进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今天在德国图林根,著名的郭塔王宫图书馆内仍保存一份莱氏的手稿,标题写着“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

中国有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来自于中国的八卦,但这早已被证明是一个神话。究竟莱布尼茨有没有看到过马可·波罗关于东方阴阳八卦的理论描述,在历史上已是无头公案,然而这一哲学思想,中国确实要比西方萌芽早了几千年。

11洛克

洛克其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被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其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代表作品有《政府论》《人类理解论》等。

在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洛克在1704年10月28日去世,并被埋在艾赛克斯郡东部的High Laver小镇的一个教堂墓区。洛克终身未婚,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女。

卢梭、洛克、霍布斯的政治思想,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基本来源,也是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运动的思想源泉,更是《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的底稿。

“停下你的脚步啊,路人!躺在这里的就是约翰·洛克。如果你想问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会说他是一个以自己的小财产过著满足生活的人。身为一个学者,他以追求真相为他学习的唯一目标,你可以在他的著作里发现这点,任何有关他的事物都写在他的著作里了,也都比本墓志铭对他的赞美还要真实。确实,他的美德,并不足以让他自己提出来炫耀、也不足以拿来给你做为典范。让他犯下的邪恶随着尘土掩埋吧。如果你要寻求做人的典范,去从圣经里找寻吧;如果你要寻找邪恶的典范,希望你不会找到它;如果你要寻找死人(如果这能够帮助你的话),你在这里就可以找到一个、也可以在任何其他地方找到阿。”

12大卫·休谟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如“休谟问题”至今无人可以解决。“休谟问题”,可以理解为“因果问题”或者用他的话来说,是“运用归纳法的正当性永远不可能从理性上来证明”。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经验重复一万次还是经验。所以,休谟说“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1770年左右,随着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夸赞是休谟让他从“教条式的噩梦”中觉醒,休谟的哲学著作开始获得大众的注意,也是在那之后他才获得了他一辈子都没有获得的声誉。

詹姆士·包斯威尔在休谟去世的前一周拜访了他,休谟向包斯威尔透露他坚定的将人在死后还会有来生的理论视为“最不合理的迷信”。休谟替自己写的墓志铭是:“生于1711,死于……—空白部分就让后代子孙来填上吧。”

13泰勒斯

泰勒斯的哲学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水。古希腊七贤每人都有一句特别有名的格言,而他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

泰勒斯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在哲学方面,泰勒斯拒绝倚赖玄异或超自然因素来解释自然现象,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他提出了水本原说,即“万物源于水”,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万物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人。并被称为“哲学史上第一人”。

在泰勒斯进入中年时期,当他的母亲催促他早日娶一女子结婚时,他这么回答他的母亲:“还没有到那个时候。”很久以后,当泰勒斯已步入老年之后,他的母亲更加担心他的婚姻大事了,但他又那样地回答他的母亲:“已经不是那个时候了。”

14梭罗

梭罗,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梭罗最著名的作品有散文集《瓦尔登湖》和《公民不服从》,《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梭罗虽然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但是他却非常向往自然,他厌倦了都市的繁华与热闹,关心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他是一个怎么样去想便怎么样去做的人。虽然他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有着让人羡慕的前途,但是他依然听从自己的内心,走向了隐逸生活。

他是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奥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这让我想起海子的那首著名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历史上涌现出如此多的哲学家选择与孤独为伴,这绝非偶然,其背后必然存在着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更非我们今天所调侃的那样,他们只不过是单身狗而已,如果真的这样去想的话那就要贻笑于大方之家。至于为什么,接下来思考。

2021/2/2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