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不能打?将军身边的隐秘高手!

1993年元宵节,中央电视合元宵晚会吸引了亿万观众。当镜头切到舞台两个盛满水的鱼缸时,许多人不禁脱囗而出:“下一个节目该是魔术了。” 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一位身着橄榄绿的武警少尉军官走上台来。他从主持人手中接过两枚仅有寸余的缝衣针,在鱼缸后面站定。只见两道寒光闪过,“当”的一声脆响,两股细流勃然喷出。荧屏内外一片掌声。主持人激动地介绍,不是魔术,胜似魔术。

这位表演飞针绝技的武警军官来自济南某支队,名叫刘侦锋。他的父亲是鲁西南一带很有名的气功师,绰号“刘飞针”。其绝世武功是“口喷飞针”,八米之内,力可透瓶,十米之遥,人难脱身。

少小练就绝世武功,飞针退敌初试锋芒

1935年,“刘飞针”出生在素有“武术之乡”美称的鲁西南一个农民家庭里,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武师。从记事起,他就随父亲习武,在刀光剑影、使脚弄拳的环境中成长。三岁开始练大洪拳,凭着他的悟性,六岁时已出手不凡。七岁始学轻气功、硬气功。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枕戈待旦,闻鸡起舞,几年如一日,功夫颇有长进。

四岁那年,父亲令他练家传绝招“口喷飞针”。从此,他的嘴里,左三右四放了七根针,吃饭睡觉不许吐出,每天对着门板练喷针。多少次舌头麻胀、溃烂;多少次口腔酸疼、化脓;多少次牙齿松动,牙骨外露,口中吐血。不知吃了多少苦,掉了多少泪,流了多少血。

然而,几年过去了,那可恨的缝衣针仍不能“飞”起来。他急,父亲更急。一天,老人让他跪在堂屋正中:“孩子,口喷飞针这传家武功,可不能丢在你的手里啊!” 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使他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当晚,他悄悄离家出走,踏上寻师学艺的路途。

几年中,他遍访名师,勤学苦练。他练梅花桩,练黑煞掌,昼夜不分,寒暑不避。五花八门的绝技开阔了他的视野,民间传奇的武功使他真正领悟了武术的真谛。每天,他对着家门囗的一棵大杨树,取针、运气、喷射,百遍、干遍、万遍。

一天,他在十米远的树上挂了一块瓦片。然后扎稳马步,气沉丹田,双眼凝视目标,突然,嘴唇一动,一道白光闪过,“啪”的一声,瓦片上出现了一个米粒大小的圆洞。接着他又喷出两根针,瓦片上又留下了两个圆洞。他索性将剩下的四根针一齐喷出,“啪啪啪啪”,瓦片上又齐刷刷出现了四个小洞。成功了!这就是梦寐以求的祖传飞针绝技。

1947年冬季,他回到了家乡。已成为中共地下党员的父亲把他拉到了县委书记赵克宗跟前:“孩子中用了,交给你为国家出点力。”

1948年冬季的一个月夜,刚开完县委会的赵书记和“刘飞针”钻进一间放草料的筒子房,想好好睡一觉。半夜时分,一阵砸门声把他们惊醒,赵书记一骨碌爬起来,提枪就要往外冲。这个筒子房,没有窗户,门是唯一的通道。他一把拉住赵书记,伸手往后墙摸了摸,“来!往这儿走。” 说完,运口气,用力往后墙一撞,墙上立刻出现一个脸盆大的洞囗。他俩从洞里钻出,翻过院墙,一囗气跑了二里多地。刚要喘囗气,赵书记突然发现文件包还在睡觉的草堆里。他俩顾不上危险,又返回院子旁。这时敌人已发现了墙上的洞口,正在乱哄哄地搜查。“刘飞针”让赵书记在院墙外接应,自己飞身跃上高墙,悄悄留进了筒子房,找到了文件包。刚出门口,迎面碰见几个敌人。他转身就跑,月光下,敌人见他是个小孩,又没带枪,便大声叫喊,“抓活的,别开枪。”

敌人见“刘飞针”欲翻墙而过,一抱抓住了他的脚脖子。他转过身,喷出一枚银针,敌人“啊”的一声惨叫,双手捂着眼睛在地上乱翻。跟着又一名敌人也被一针打倒。后面的两个家伙正在纳闷,“唰、唰”脑门上又被扎了“飞针”,疼得哇哇乱叫。他和赵书记乘机摆脱了敌人的追捕。

从此,“刘飞针”的名字传遍了鲁西南,天长日久,“刘飞针”替代了他的本名。

飞针赛过快枪,绝技赢得掌声

1950年3月28日,“刘飞针”被“请”到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面前。

“你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刘飞针?”许世友打量着眼前这位稚气未脱的小伙子?”

“首长过奖了。” “刘飞针”头一次见到大官,心情有些紧张。

“走,咱俩单独谈谈。” 说完许世友大步跨出屋门。

“刘飞针”跟在后面,刚走几步。许世友猛地一转身:“接招!” 迎面打来一拳。“刘飞针”急忙一闪,拳擦鼻而过。

“司令,你……” “刘飞针”一脸惊讶。

“接招吧!” 许世友连发三拳。

“刘飞针” 这才知道首长是在考他,遂急急闪过。

许世友停下拳,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指着前面一棵树说:“你用针,我用枪,看谁更快!”“刘飞针”早听说许司令员是飞枪快手,有百步穿杨之功。于是,只点点头,没敢说话。

旁边的卫士赶来凑热闹。喊起了口令:“预备——开始!”“噗噗噗”。三根针脱口而出,直奔目标。

“啪啪啪”。许世友掏枪击发,瞬间完成。但还是比“刘飞针”慢了半拍。

许世友似乎不服,走到树前细看,只见三根针一字排开,枚枚入木,只露针眼。许世友哈哈大笑:“想不到你的飞针快过我的飞枪。”

“不,首长,我的飞针张口即出,您要掏枪,上膛击发,所以慢了。”

“我哪能整天端着枪啊?应急对敌还是你快。你通过了。”

“通过什么了?”

“实话告诉你吧,上级要办个保卫特训班,在全国挑选二三十名有一技之长的人参加。你们赵书记推荐你,看来他是慧眼识英才呀!”

1950年3月底,“刘飞针”来到北京,走进了保卫人员特训班。他虽身怀绝技,却在这里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他细心揣磨,潜心修炼,走进了更神、更难、更新的武功领地。绝壁登攀,飞车跨断桥,各种枪技及伪装术,他都如饥似渴,拼命学习。

两年半过去了,他从一位民间武林高手,成为共和国的一位“红色镖师”。从这时起,“刘飞针”成了许世友特种保卫人员名单上的一员。几十年中,许世友多次推荐他参加了国家领导人的出国访问及国内重大活动的警卫工作。他身着便装,跟随在国家领导人身边,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多次受到好评。

七十年代初,中央许多老领导陆续被“解放”。这年冬天,许世友想了一个点子:邀请部分武术名家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武林绝技。在18位被邀请的人员中,“刘飞针”是其中之一。那是在中南海的一个办公室里,许世友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绝活。其他武术家也都珍惜这住得的机会,使出浑身解数。轮到“刘飞针”上场了,他先在地上摆了一排空火柴盒、烟盒,然后背一个人过来。他轻提一口气,在空盒上行走,三个来回,盒子完好无损。接下来,他又将“口喷飞针”的绝技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了汇报表演,赢得一阵热烈的掌声。

在多年执行保卫任务中,“刘飞针”跟随许世友行动最多,他和这位赫赫有名的共和国上将结下了深深的友谊。

1979年2月上句的一天,已在家务农的“刘飞针”接到许世友来自南宁的信,让他火速赶到南宁。几天后,“刘飞针”见到了许世友。老将军高兴地说:“你准时到达,作风未变。” 就这样,从2月中旬到3月中旬的一个月里,他跟随许世友当贴身警卫,亲眼目睹了许世友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摆兵布阵、指挥作战的将军风采,同时出色地完成了警卫任务。

3月16日,自卫反击战结束,“刘飞针”要回去。临行前,许世友语重心长地说:“你这身功夫可不要失传了,我已经请电影厂的同志来了,准备给你拍部纪录片。” “刘飞针”一听死活不同意,他最不愿意张扬自己。拍电影的人都到齐了,“刘飞针”还是不干。这时,许世友说话了:“这不是要张扬你刘飞针,而是为了弘扬民族武术。”尽管这样,“刘飞针”只同意拍了两顶功夫:“锁喉功和铁头功”。这部名叫《奇功异彩》的纪录片曾在全国上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