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业冒险家的乐园:贵州告急之二
历史课上只要说到旧上海,有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那里是冒险家的乐园”,新贵州不是旧上海,所以贵州不是冒险家的乐园,而是菌业“人才”的乐园。
不久前看见一篇文章《黔省某学院博士遭遇记(网上已经找不到了)》谈贵州某学院的人才如何被压抑,我虽然没有调查,但绝对选择相信文中所说。这并非一个感情倾向下的立场,而是身在教育科研机构几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再次印证。
贵州自身食用菌人才是毫无疑问高度缺乏的,这一点应该没有太大争议。而且贵州不仅缺乏食用菌人才,连对食用菌人才的识别体系也缺乏,贵州的企业在使用人才方面的错误基本上属于苦恼人的笑类型,一些在其他地方臭名昭著的人和技术根本没有入门的人,在贵州比很多技术水平好的人还要活得滋润。
所以这话换成这样的说法,叫“贵州是食用菌技术冒险家的乐园”可能就比较合适了。
中国食用菌的细节栽培技术,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差异,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贵州长期的高湿环境,给制棒过程增加的难处并非某些人可以想象,贵州为什么会发育出较好的天麻生产和竹荪生产?因为这两种东西都是不需要做熟料模式的。雪榕的金针菇工厂,是高程度规避环境方式的,事实上这一点贵州本土行业内人士也很清楚,但贵州显然也不适合建立太多的工厂化食用菌企业,因为交通运输及人口消费力、区域位置立地条件等,都完全不适合大发展。
贵州最近成立了一个与菌业有关的*会,唉,名单看了教人心疼,虽然请到包括院士等一溜儿声名显赫的菌界牛人去站台,但贵州自己交出来的名单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因为就在写这段的前几天,我就在贵州的某个基地听到当地负责“食用菌扶贫”项目的人赤裸裸的说:**就是个骗子。而这个被称为骗子的,赫然高高处于贵州菌业生态链的顶端了。
以此等骗子之流位居行业高参的贵州,如果不成为冒险家的乐园,那就奇怪了。我也真的佩服贵州某些专业人士的从容淡定,他们完全是在毫无羞涩的坐视贵州食用菌产业进行胡折腾。
因为所有有真才实学的人,都会反对这种基础不好的地方大干快上,当然更不会吹牛自己无所不能包打天下。但相反,凡是在菌业水平不够而又喜欢做“技术人员”的,到了贵州就如鱼得水,贵州不需要你很能干,但需要你很能吹,至少得和贵州那些各级政府及媒体一样吹,才能满足贵州扶贫吹牛事业的需要。而贵州的某些专业人士不仅不能自己站出来说话,还很喜欢替某些冒险家们抬轿子。每当我看到那些人和骗子们同台表演的时候,对比我在贵州某些同行那里受到的冷遇,肚子就有点笑痛的危险,TMD,你们也就是差不多的一路货。
遍地开花的大爆炸式扩张,是贵州骗子横行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据了解,贵州大概在这两年发展了四百多个大基地(无论以企业还是合作社之名),而另一方面,即使没有贵州的需求,中国菌业的真正够水平的技术员就高度不足,何况贵州的同时还有如陕西河北等也在大干快上呢?所以如果贵州不让冒险家们肆虐,又能够让什么人去替各地方政府承担最后失职的责任呢?所以大家即使心知肚明,都还得让这些冒险家们去胡搞。
胡搞的顶峰是内蒙的高氏兄弟,在一个基地就能直接祸害500万菌棒,直接造成经济损失恐怕超过1000万。问题是高氏兄弟的祸害已经引起了某些参与“对口帮扶”机构的注意,贵州六盘水某地,领导们居然完全不理睬“对口帮扶”机构的善意提醒,执迷不悟,我倒是要看看最后这个基地会有多少菌棒打水漂。(最新消息:前期一败涂地,已经不敢玩香菇了,改玩平菇秀珍菇了)
不得不说到“液体菌种”在贵州的祸害,仅我知道的就有“高氏兄弟”和“冷水液体”两拨人马在为祸,“冷水液体”尤其搞笑,前脚才把“百万年薪”的笑料戳穿,后脚就在另一个地方被待为上宾,真的是千破万破牛皮不破。
贵州本地的冒险家也是不甘人后的,一些原来就快混不下去的个体种菇户,在这次扶贫大潮里摇身一变成为老总或者副总,那副得志便猖狂的嘴脸就暴露无遗了。黔东某地的一个老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地方任何外地去的技术人员都无法待下去,反倒是一些小骗子可以在那里吃香喝辣。幸好那投资的老板是不差钱的主,怎么折腾都不怕亏的。(最新进展是,老板换了个行业里臭名昭著的人当总经理,此人以前牛皮哄哄,现在脸都黑了,有点患癌症的感觉)
所以说贵州成为菌业冒险家的乐园,不是没有原因的,贵州的官场民风,都是特别适合冒险家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