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问题面面观(4.2)

菌种保存这个问题,一直是没有严格规范的,最理想的生产用种,是不带特别保存的,但这种情况菌种的使用是有限期的,通常认为,自长满至使用不宜超过20天,颗粒粗一点的原料制作的菌种如玉米粒、枝条菌种可以延长至1个月,液体菌种使用期限不宜超过一周。这个方面目前缺乏严格试验结论支持,是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的意见,不过大体上不同意见差距也不是太大。
基于在菌种生产和运输方面的耗时不确定,使用者在实际采购使用时,这个期限不宜超过10天,低温季节至多不超过15天。
当然这有限的使用期内的放置,也是有所要求的,至少有几个方面的条件是必须的:包括比较小的温度波动的常温条件(一般在最佳培养温度基础上±5℃范围内,如香菇的控温培养标准为22℃,那么实际温度就是21-23℃,所以香菇菌种的保存条件是最高26-28℃,最低16-18℃)、通风要有但不必太大(如果空间大可以没有,因为取用过程多多少少会带来换气)、洁净、干爽、黑暗!闲置冷库是短期存放菌种的最佳场所。
自然气温低于上述最低温度但不低于10℃影响不大,过低影响菌丝萌发活性。
在保存温度范围中短期存放时,偏高时应该适当缩短使用期,偏低可少量延长使用期。
由于菌种生产产能受制于设备和销售时段、以及菌种生产企业的分布不足以配套栽培区域,还有菌种销售竞争等原因,现实中一些菌种生产单位使用了冷藏菌种的办法。我个人不主张这个办法,由于目前并无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这个方面的做法我持保留意见。在目前,这种保存的条件一般是4-6℃的冷库保存(高温菇种不在此列),时间从三个月到半个月不等。万不得已使用这个方法,我也建议不超过30天。
不认同这种菌种保存的理由,是基于低温保存存在两大弊端:第一个弊端是人为降温带来的温差刺激,容易促使菌丝状态转向生殖分化,种性劣变。第二个弊端是这种低温接近休眠状态,实际上到使用过程中,是否有恰当的活性回复还存在疑问,如果活性不足,影响前期萌发,那就会降低良品率。
如何回避菌种保存问题,会另外有一节讨论。
与保存伴随的问题是超龄使用菌种,这个就问题多多了,老化、潜污和劣变、脱水等等不一而足,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甚至几乎被忽略了。
菌种的运输销售问题是多样化的,销售运输其实是应该根据数、量运输工具和条件来进行的工作,可惜,在利益的驱动和菌种制作分布不合理的前提之下,也是牛鬼蛇神啥都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所有的菌种销售运输都必须注意几个问题,即运输季节的环境温度和生长程度、运输条件和在途时间。达不到要求的不能销售。
这里我们不谈细节,只说基本原则(细节是值钱的)。
第一原则是在途时间原则,越短越好,夜长梦多。时间越短,条件要求越低。反之就要求越高。
第二原则是长满原则,除特别考虑运输过程保护和在途时间极端短的情况下,不得销售未长满的菌种,这个是为了防止菌种生长产热积累致伤。
第三原则是避光原则,及运输过程最好不见光,尤其不要阳光直射。
第四原则是密封要求,环境温度偏高时绝不密封和环境温度偏低时的必须密封,目的是防止积热和冰冻。
第五原则是距离原则,运输距离越短越好,以夜间行车在途时间不超过10小时为销售半径极限。超过就要提高条件。
第六原则是夕发朝至原则和朝发夕至原则,在不同季节回冰冻和暴晒。
第七原则是不委托原则,即尽量不使用第三方运输,不得已需要的时候必须选择保温车并有人跟随押送。短距离的可以不考虑该原则如县内班车搭运。
第八原则是不叠压原则,即运输菌种必须使用容器防止菌种的直接叠压。为经济起见,建议选择可重复使用的专门运输框、箱。悲剧的是目前大量菌种运输基本都是编织袋包装。
第九原则是不混装原则,同一车不能装载不同品种菌种,标签完整、带标贴箱装或者容器不同的不在此列。
第十原则为不损坏原则,包括不损坏瓶(袋)子和封口,这个问题通常被忽略了。
今天的内容,好像都是没怎么有人讨论的新干货吧?重要的是,菌种使用者也必须懂得这些原则,以判断菌种是否受损。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