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问题面面观(7)
七、不是老化也不是退化
华中农业大学的刘伟,专攻羊肚菌,他研究发现,人工培养的羊肚菌菌丝体,菌丝生长到一定距离后就无法往前延伸了,他的看法这是种性退化,(《羊肚菌的退化》,点击可以直达文章)但我不太同意他的表述。我们私人交往很好,所以私下里就交换了一些意见,结果就是大家都认为这种状况并非遗传物质层面的变化,而是细胞其他变化导致。世界上已知的体量最大的生物,是在北美发现的奥氏蜜环菌菌丝体,绵延达数公里。世界上,真菌菌丝体的大小,是决定于容纳空间和营养物质的体量,比如香菇,自然状态下他不会超越一棵树,要跨越到另一棵树,就必须通过有性繁殖孢子的飞扬,但那样一来,就是另一个个体了。此外时间带来的季节性,也使得菌丝体生长会有限。奥氏蜜环菌的菌丝体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菌索网,因为在地下可以延伸,而且对于地下不同的植物残体营养物都能利用,所以既可以有更大空间又可以规避季节变化,所以才可以发展得那么大。我说这个例子不是扯闲话,而是要说在自然状态下,实际上不会发生刘伟所看到的情况,制约羊肚菌在土壤里无限蔓延的应该是温度,高温显然要阻止它的生长,如果长期控制温度不超过某个范围,结果将不是这样。而且事实上羊肚菌栽培经常有在播种点很远的地方出菇的情况,这些表现都比刘伟实验室里观察到的生长距离要大。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的人工栽培的过程里,保藏扩繁都是人为的,距离其自然状况很远,在环境和营养条件两方面,都必然产生非自然影响。动植物在营养状况过于优越的情况下,反而都会出现病态,寿命缩短。那么菌物出现这种情况也是不奇怪的,因为所有生物的表现属性,都是基于其在自然界适应的天性结果。那么一旦条件偏离天性,肯定得有相应的变化,而一旦这个变化过头了,就成为种性的劣变。所以我们能不能得出一个结论呢?——菌株种性劣变的本质原因是人工条件偏离自然属性!如果是这样,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冰箱保藏,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休眠,是有低水平生命活动的状况,于是乎,冰箱保存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非自然环境的长期影响。事实上,有些菇种甚至根本不适合冰箱保存,比如草菇,其实大凡较耐高温的菇种,冰箱保藏菌种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科学出版社出版过一本《菌种保藏手册》,里面介绍的担子菌保藏方法极为简单:转管保藏!这是不是意味着就是一直扩繁?有人做过连续转管50次甚至100次的试验,似乎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变化,这符合我的菌论第五猜想:处于常态生长状况下的无性繁殖不存在种性劣变。也许前辈们早有做过论断,但缺乏记述,或者我孤陋寡闻,以为是自己先有这个观点。这岂不是意味着我们绝大多数食用菌栽培技术里记述的东西,有很多一直就不对,编者们其实一直在互相沿袭?且慢,转管扩繁是不是一定没有问题?还得有两方面值得考量,一个是始终比较恒定温度环境在某个比较窄范围,有没有问题?我认为肯定是有的。所以我主张菌种生产要温差小,而保藏可能并不适合恒定温度于小范围的培养过程。了另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基的问题了,所以我们知道许多种性保持手段有各自的配方特点。老化这个词的使用,依据基础是细胞自身的衰变,对于处于先端生长中的无性繁殖过程,是不存在的,只有稳定了位置,停止分裂的细胞,才有可能发生这种衰变。在宏观生物的角度,只有分化了的器官和组织才会发生老化,生殖细胞的分裂是不存在老化一说的。对于食用菌这类大型真菌来说,要么是长满后的菌丝体停止增殖,要么是形成子实体,否则,在繁殖扩增的过程里,谈老化根本不合乎定义。对于我们使用的商业菌株来说,劣变的事实,到底是用什么词表达是可以商榷的,但肯定不能用退化和老化这种有现成的定义的词汇。我个人主张使用“钝化”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本来用于化学活性的表述和物理上的锋刃磨砺变化描述,借用到菌物做种性劣化表述而已。另一方面,长期的组织分离,也可能在积累变异的同时,积累这种钝化后的新的不良特性,所以会加快种性劣变的过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