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人的食用菌项目结局学什么?(11)
这节题目很容易被误解,因为我看过一些地方的发展规划之类的文件,基本上都是有好多针对大投资、大企业、大名人的优惠政策,说没有开放似乎有点过了。但在我看来,这真的是很不开放的思维。古人就知道“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重要,今天对资本和人才却挑三拣四,贪大求洋,无疑是不合适的。解决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状况,增加就业机会和商业渠道,才是根本,世界五百强也就五百个,是不够众多地方分的,何况人家五百强客大欺店,引进能不能消化还是问题。小微企业和资本在解决就业方面,其实是不逊色于大企业的,食用菌尤其如此,大企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反而不多。
十、开放资本和智力的进入
对于区域性的发展要求,根据实际需求引进资本和人才,是上上之策,但许多地方政府抓大放小,忽视小资本和个人单项智力的引进,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优惠和保障,结果是舍本逐末的。
1、食用菌行业的很大部分是小集群行业,除了工厂化生产和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实际上食用菌产业的投资应该都是小的。其中上下游服务方面,如果是大的一家两家,很容易垄断,而多家中小型的,竞争之下,效果最好,但初期的落地和后期的正当竞争,是需要政府方面提供优惠和倾斜的,尤其是要防止排外,排外最严重的地方,大概要数河北平泉。
小的分散的投资,有对风险和责任的分散作用,而对资金技术的落实和到位,则有准确和精细的实处,如果要套名词,这就是精准。因此,如果希望稳步推进,政府第一步应该抓小待大,也就是等小的发展好了,达到投入才有基础。
阜平的菌包企业,十一家走掉六七家,为什么?因为菇农严重不够数,菌包没有销路,计划落空,大企业设备生锈。合适的比方说他这个,就是典型的空中楼阁,没有行业基础却去搞大投资。
2、集群,就是小的多起来,这样总量和均衡就有了,如非天灾人祸,大数量的分散生产单元,受气候小差异和投料时间、管理等的影响,不容易出现气候因素的大高峰和大低谷,有利于商业贸易的进行。
这种均衡化,无论对加工和鲜销都是有利的。与之相对应的是,在阜平因为大一统的模式,高峰重叠,连人工都不足,导致大面积的劣质老化和销售严重困境。而因为阜平的大规模发展,吓坏了其他地方一些处于盈亏之间的散户,结果夏季又出现严重的缺货,菇贩四处抢货,价格飙升,营造了虚假繁荣。
3、小型化的投资宽松,营造的就业机会和脱贫门路,也是多元化的,这与多菇种的发展规划是契合的。不同季节的不同培植菇种也营造了长期均衡的劳动力使用,可以避免依赖外来劳力,当然也防止了本地就业机会的外流。
4、小额投资不等于作用小,食用菌行业的一些配套服务,常常就是小微类型的,大而全的反倒未必好。目前配套的设备和原材料物资类服务,基本上以小型的为主,而大型的机械总共也就那几家,但小机械就不一样,如果门槛过高或毫无便利,人家只有放弃。菌种制作也是小型化的,专业菌种生产者并不宜大,大了的话,风险也会加大。
纯粹技术服务也应该是小型化的,这个在上一节谈过了,示范点的扶持就是小型化的模式。大企业承担这种服务时,也要最终小型化,不然就做不好,阜平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总之食用菌行业存在这种小型化的本质。
正因为如此,要在一个大区域里长期稳定发展食用菌产业,对小型投资和智力引进的重视,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去对待,不以规模额度为障碍,而是恰当的使用支持资金,做好可靠的产业落地与转移。
5、总结建议
制定对小额投资和个体服务的优惠政策,以补充单一高大上性质引资引智的不足。
不能说扶贫的愿望有问题,而是说做任何事情,不能仅仅靠愿望,具体方法和策略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没有太多理论基础的情况下,他人的教训显得特别重要,至少在探索的过程里少走重复的错误道路,离成功的终点会接近一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