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业亟需“各就各位”
《评“政治食用菌学”专家》一文,受到广泛好评,当然最多的反馈是问这专家是谁?这个就不必要说得那么清楚了,而且事实上并不是只有一位,而是有好几位呢。
不过有一篇回复很好,我部分摘录一下,为了避免尴尬,文字也稍作改动了。
“理论性学术性专家要安分守己搞好基础研究,多发学术性文章,为菌业提供更多依据,千万不要随意下凡误导产业。应用型专家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菇农家,从实践中了解菌类习性,跟菇农学习经验,并总结形成可以复制的技术,然后推广技术。忌讳用口水种菇,既无理论又无实践经验的术士就不要浑水摸鱼了,也许搞菌业文化对他们会更加合适,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加精细的分工。必须有效遏制跨领域的发言权滥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本来形成的力量,哪个多了哪个少了都会失去平衡,一窝蜂涌到栽培方面指手画脚,误人又害己。”
这个回复在我看来,是很有见解的表现,可以说在对《评“政治食用菌学”专家》的所有回复里,这是最具有建设性的一条。
而我把人家的话借花献佛的总结一下,就是今天的题目了:“菌业从业人员应该各就各位”,并且这话实际上也还是可以翻译成为另一句老生常谈的说法:需要专注。
其实不仅是食用菌行业,天下所有行业都是需要各就各位的,需要专注的,否则都要乱套。任何行业的跨域语境都只能是隔靴搔痒,甚至是绊脚石和拉倒车。之所以我强调菌业的各就各位,并非是其他缘故,就是太多的不各就各位的事情存在于菌业了,所以才有强调的必须。
过几天,漳州蘑菇节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张金霞老师领衔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菌种高级培训班”,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具有“合位”性的好事情。我们知道,张金霞老师的长项就是遗传育种制种,在这个方面,她就很有资格,而且张老师也不是一个人包揽,而是组织了各个环节的优秀人士来讲。就近几年的各种会议来看,到张金霞老师这个层面的人,经常性会被邀请,可以想象对他们来说有多麻烦,因为请了不去不好,去了胡说更不好,所以讲什么成为一个头痛事情。不过这一次她肯定不为难,因为这是她的拿手戏,很合乎她的专业地位,所以我用“合位”来表达,以区别于那些“跨域”的行为。
有些人觉得自己很大腕,挤都要挤出点东西,殊不知,肚里没孩子挤出来的可能是屎尿(原谅一时没有找到更好的比喻),要挤出血来就自取灭亡了。所以张金霞老师曾经跟我说,没办法的时候就谈点大局吧,这个也是不会出笑话的!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谈这个,当然也不跨域。其实,一个专家再能耐,一年也不可能出很多东西,和生产技术领域的人相比,他们的结论是要严谨得多的,工作量和时间消耗也会多得多,所以效率肯定低一些;而生产方面,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选择,都有可以探讨的空间和解决的办法,所以基层工作话题远远比专业性基础研究的多。换言之,大腕级的专家如果不跨域发言,话题会有限一些,这是正常的,因而,无所不谈的大腕,必然有些是过界了的。
跨域发言的事情,不仅会发生在上层,也会发生在底层,甚至更为滥觞,只是影响范围小些而已。最近我批判的季占军,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跨域发言实例。季占军们的理论水平不是一般的低,根本不足以诠释生产过程里的问题的原理和本质,所以只能像算命先生那样胡诌,偏偏还诌的些自己都不明白的玩意。关于底层胡诌的事体,我将会有另外一篇文章来做具体剖析,所以不在本文多谈。
任何人面对本职工作,都有滔滔不绝的话题,丝毫不必牵强附会。但跨域发言,缺乏真实的认知,勉强凑数,也许在外行看起来也是口若悬河,不过到同行一看,却显然是错漏百出了。由于菌业的细分虽然可以很精,发展过程的早期,身兼数职的情况是很多的。不过技术一天天进步,细化程度一天天加深,粗放技术时代的很多东西就不够用了,技术因地制宜因料制宜因器制宜等的变化越来越复杂,也就意味着多面手越来越不好当了。这是一些曾经感觉说啥都不跨域的专家们,越来越感觉不爽的原因,但不爽就别勉强,偏偏还要霸王硬上弓,那肯定是痛苦的事情了。
所以,食用菌行业发展到现在,一人包打天下越来越艰难,专家无所不知也是越来越不靠谱的观点。协作越来越重要,上下游沟通越来越凸显必须,而要顺利完成这种专业沟通,首先是要对自己定位并精通域内理论与实践,这就是专注了。
人人都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想法没问题,问题是要先有知识的进步,才能有表达的资格进步,跨域发言的乱象则是个人表现的反动作,所以必然头重脚轻,对此状况的最好提醒,就是“各就各位”四个字。即既专注于自己的领域精进,也专注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言,尤其要注意后者,否则就会挨骂,不要因为没听见就觉得没有人骂(本句模仿杨春雨的“不要因为不看见就以为不存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