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养活谁的问题(中)
星河的第一次走麦城,并不是众所周知的新乡项目烂尾,而是自营销售的失败。在星河上市之初,他们和我一样意识到市场垄断的问题,所以,开始自营批发。不过,因为星河的人才结构或者是销售指导思想存在不足,自营销售没有能解决问题——出现了腐败,因为市场价格波动,公司认为无从把握,所以最后取消了这个其实正确的方向。
星河取消自营销售的结果,是没有预料到市场走向最终会很快烂市,而烂市才更需要自营。同时,因为产业界没有在销售里面占一席之地,整个销售流程,批发,特别是终端销售根本不能协调产业危机。菌品销售,在经销商方面,并不是与生产者同进退的。
能够不被商业牛企俯视的前提有两个,一个是自己足够强大,特别是强,大只是副产品。苹果手机如果不是好用,做得多未必能够卖得多,酷派等一系列依靠绑定合约的产品,是很难走出国门的,手机的市场是国际的。食用菌产品,现在别说什么强,正常的不过同质化,不正常的直接无话。所以菌业要想强大,并没有很大的余地。做得好最多是成本略低,但这个东西空间有限,有些老板做那种大型单个厂子,成本方面低在哪里?一方面是管理成本低点,另一个是原料成本低点,不过相比产品的分散成本来说,这根本构不成优势,而是一种抵消,机械化程度和节能,可能是更有效的降低成本的途径,但这个很容易被复制模仿。所以菌业要自立,另一个前提就必须走联合路子。
菌业的联合在中国是有名无实的,只要一到行情好,大家就忘乎所以,上杆儿扩产,一到行情糟糕,就内部血拼,使劲儿压价,这是商业企业能够不鸟菌企的的根本,商业企业不一样,在一个市场内,所有批发商是有商有量的。而压价最厉害的自然是大产能的,他们自以为钞票足嘛!
一定有许多厂家不服,说我是被迫的,错了,那产量不降低,商家卖不掉存货,不压价才怪。核心在那最大的几家,会持续大量供货。没有自己缓冲的方案和预警,是菌企的最大困惑,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没有独立的联合机构来处理相关信息及决策产能的规划。这个事情,也用不着研究探索,行业协会就是干这个的,只是我们没有行业协会,中菌协及各级各种协会,其实都是官方机构,不是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只服务于行业。这种中国逻辑问题不能深究,否则有妄议之嫌。
产业不能左右市场的状态,是行业的大病,能不能有办法既不紧密联合也不屈服于商业呢?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自营销售,即构建专业市场。这个专业市场必须是自营,自营了,就能坐在一起面对市场变化。
有个朋友有一天开玩笑说:为什么叫“菇农”?就因为这帮人都是农民,一盘散沙,毫无现代意识,从大企业老板到小个体户,都是农民!这话好难听,不过难听不等于没道理,事实还基本上是这样,不排除有少数人有联合的想法,但多数人没有,否则,就一定真的联合了。
点名是不好意思的,不过最大产能的那几家,在网上披露的雄心勃勃,什么市场布局,分厂怎么怎么安排,其实都是脱离市场实际的,他们可以花钱办一个亏损的厂子,却不肯花钱去做市场联合,开会都是一伙同病相怜的人坐到一起说套话,台上恭喜发财,台下问候对方祖宗。类似不大不小菇之类的乌鸦嘴,他们更不愿意去鸟,因为会戳穿某些东西,所以他们的明争暗斗,连一个中间调和人都没有,不过端着架子,保持一团虚假和气而已。
小米可以异军突起,但风头过后,还是制造为王,这个就是华为的天下了,小米,歇了吧!不止我这么看,董明珠也这么看,所以格力能够不鸟商业,反而现在没有多少家电商业企业可以不鸟格力。
星河市场运作的失败,是经验问题,但现在菌业自身严重依赖商业完成销售,毫无自主能力,可以说是一种意识缺陷,菌业的市场主导权,其实是自我放弃的。
因为大家不过是农民,农民意识弥漫在菌业,我写到这里很想大哭一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