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管种的一些说法谈两种规范的区别
所有行业的生产规范都会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对市场与外部衔接,以及安全必要的公共规范,这个通常称为标准,这类规范一般具有强制性,但也不绝对化,例如苹果手机的很多东西就是不和别人的衔接,但市场认可他的品牌,他这不是不遵守规范,而是相当于另一套规范。但有些东西则是高度强制性的,比如设计安全、数量比例等的东西,比如农药要标明成分和含量。
公共规范针对的是产品对外,而作为企业生产的过程,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产品质量的优良稳定及低成本。这就是内部规范。
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大谈试管母钟问题,内容却是拿公共规范当内部规范去教训别人,让我看了忍不住发笑。我相信,如果生产对外销售的菌种,是用得着这套东西的,不过,据我所知,作者自己的菌种销售规模就不怎么样,别的人能够做到卖种的水平,是用不着看他这个转手知识介绍的,人家自己一定会掌握比他更多的知识才能做大做强。
真正看菌种方面科普文章的,主要还是应付自己的使用。
比如文章里谈到试管使用规格,显然太没有常识了,销售的规格是为了规范有效产品数量,自己用的是根据需要来定。
文章说18*180试管较少应用,实际上做品种对照试验时,因为需要菌种量小,而支数会很多,一般都是使用这个规格的试管,而企业做品种对比根本就是日常事务。
文章说正规厂家都用20*200的试管,实际上企业内部生产母种,连茄形瓶(也叫大肚瓶如下图)都经常性使用,25*200的试管也用的多,因为就是追求减少操作而增加繁殖比例。恐怕没有人会在意也无法认定不是20*200的试管就算不合格的吧?另一方面21*200和22*200的试管都是常见规格,尤其高质量的品牌试管,这两个规格的都很常用,甚至比20*200的还要多,但因为价格贵,销售菌种没有人使用高端品牌试管,但自用的,用品牌试管的还是很多,这个没有规范问题的考量必要。
文章又说16*160的试管主要是用作保藏菌种,但实际上,常规冰箱冷藏保藏菌种,还是用18*180的多,16*160的因为操作不方便而很少使用。15*150及16*160的规格通常叫做指管,因为和指头差不多大小,主要用于液氮保藏和孢子印保藏、以及液体石蜡保藏等长时间保藏方法,因为这些保藏的空间成本高,所以不用大规格管。
这位作者把一些公共规范混淆为生产规范,只能是误导别人了。
文章谈到封口,有些说法也是很不正确的。比如说棉塞,棉塞始终是最佳的,它在透气性和隔离性两方面都不错,打湿棉塞的事情都是灭菌操作水平问题,严格使用牛皮纸包裹且加了防滴盖的,绝对不会打湿棉塞。棉塞成本也不低,因为再生棉不是合适的选项,差不多的原棉并不便宜。是因为透气性好的封口导致菌种干缩而不是棉塞吸潮的原因,这个作者也是弄错了的,原棉纤维表面有脂肪层,不太吸潮,使用再生棉或脱脂棉则本来就是错误的。试管菌种自用的时候,通常长满在培养温度下一周内使用,这是可以计划安排的,根本不存在老化一说。而外购母种直接使用,则是错误做法,因为无论菌种多好,你都无法保证运输过程不产生问题,那又与老化无关。
菌种老化时间不会仅仅差邮寄那几天,试管菌种邮寄没有完善的公共规范,但实际上理想的办法,应该是应该长满一半左右就邮寄,这样有部分裸露培养基做防杂参考依据,路途问题容易表现。实际上现在销售菌种的,很少考虑销售的运输规范,因为应该还要包括路途可能的超限温度,又没有成文规范可以参考。
海绵塞根本就没有流行过,缺陷太多。
硅胶塞可以反复使用,自用时成本不高,而棉塞基本上是一次性的,硅胶塞也有缺陷,比如冷凝水不容易干,比如灭菌时经常发生跳塞。硅胶塞取代棉塞的最大理由是操作简单,但现在年轻人甚至做不出合格的棉塞,那就显得很不专业了。大量销售试管菌种的,为了降低成本,其实选择浅色混纺再生棉的很多,反正是一次性的,效果也没有太大问题。
试管种封口材料与潜在污染问题,根本就是伪命题。生产用种都应该使用刚长满或不超过一周的,因为时间短,静置存放于洁净环境不会引起后污染。保藏菌种在冰箱里应该有二度包装,防止开门的大温差后遗症,没有这个二度包装的是外行行为。关于非保藏菌种的保存,试管菌种短时期保存没有必要冷藏,应该计划使用,冷藏保存菌种即使不污染,其大温差变化带来的影响,也不适合直接使用。将对外销售试管菌种冷藏保存,是一种对菌种质量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技术意识不够或知识不够的表现。
好的内部规范是不应该有这种瑕疵的。
好的内部规范一般是企业的重要技术构成,不会对外公开,是竞争的优势所寄,所以,科普及章是不会直接给你这些东西的。而拿公共规范出来做抄文公,则是考验读者水平的一种常见事体,所以我们许多业内朋友太过懒惰,自己不晓得上网查一查公共规范,还到处传播一些断章取义的局部。
要搞好自身的菌种生产,主要是要做好内部的规范,这东西是根本,但这东西代价高昂,请人做规范,没有几万元是免谈的。很多企业的规范都是技术总监自己掌握,不会成文,这样,老板一旦辞退总监,就要换规范了,这时候就会出现生产波折,不晓得尊重好的技术人员的老板,就会经常性陷在里面不能自拔。
写专业文章,没有足够知识,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