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娟:蒸发糕
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妈妈,可香了!我同学都说,你妈妈手艺可真棒,还以为是买的呢!”中午女儿回家,一脸的自豪。原因是早上带了我做的发糕给同学尝。“是吗?”我也很高兴。
舅舅从乡下给我带来几十斤玉米面,细细的、金黄金黄的,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满屋子飘荡,使人馋涎欲滴。有点多,送人吧?还真有点舍不得!不是东西有多值钱,而是从舅舅家到我家,路远不说,耗费的人力,物力,太淘神了!一大清晨,舅舅就站在村口,带给去县城的车,到了县城,弟弟再转车,让司机带往市里,我们就得老早等在高速路口,十几斤的东西,得走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才算完成使命!那也是舅舅的心。可这么多,该怎么吃呢?
突然一机灵,儿时的味道再次刺激了我的味蕾,何不学着蒸点玉米面发糕?可这玩意是个技术活,单凭我这手艺,肯定不行!为此,专门请教了两位师父。第一位师傅认真细致,身传言教,一丝不苟,我也专心致志的学。可等到要做,又忘记了步骤,只好作罢!一次偶然机会,闲聊中旧事重提,于是就遇到了第二位师父,再次传授经验,一再强调:必须放碱,而且要多。回家立马动手,不然,时间久了,又丢脑后。
发糕听起来简单,可正真做起来,还是挺麻烦,尤其是我这么笨的人!得一步步来:先把面放盆里,用刚出锅的滚烫的开水烫面,边烫边搅拌,稀稠一定要把握好,太稀,“坐不住”;太稠,会发硬。烫好放案板凉,到一定的温度再把事先准备好的“酵子”放进去。合好,让它慢慢发,基本发一天才能达到“火候”,这时候,拿出来,放碱,再按照稀稠添加点白面。这边在操作,那边还得烧水,可发糕到底得放多少碱才算合适呢?心里一时又没有了底!对了,打电话给老妈“你弄好了,拿起来闻闻,没有酸味就行!不过,这个东西宁可碱多点,不然,酸了就没办法吃了。”“可怎么知道生熟?”“开锅了用筷子扎下去,感觉沉沉的就是熟透了。”得到老妈的法宝,快快行动起来,闻闻,好像有点酸味?再少加点,应该差不多了!水也烧好了,该上锅了。好像缺点什么?对,再放点大枣和葡萄干岂不更完美!拿来了辅料,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再把“笼罩子”铺好(不然,会全漏水里),快快上笼。手忙脚乱,满头大汗,总算完工。盖好,定时,我一直站锅边等,眼睛盯着锅,一点也不敢马虎,生怕做糟。要知道那可得祸害多少面?
心急火燎,二十分好像过了半个世纪!总算时间到了,以防万一,再闷了几分钟。该出锅了,我忐忑不安,眯着眼睛揭开了锅盖。“哇塞”一股香味扑鼻而来:黄灿灿、香喷喷、热气腾腾的发糕呈现在我的眼前。葡萄干经过蒸汽的洗礼,一个个晶莹剔透,珍珠般闪闪发光,大枣吸足了水分,个大,身圆,散发着香气。“这是我做的呀?”我一下子惊呆了,赶紧用筷子试试,没错,手感不错。切开尝尝,香甜可口,伴着玉米的阵阵清香,“成功了!”我心花怒放。第一次,居然这么成功?
其实,人的潜力是无限,只是没到那个份!笨和聪明不是相对的。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作者简介
李淑娟,笔名傲雪寒梅,女,70后,甘肃天水人,护理工作者,本科,主管护师。文学爱好者,自由撰稿人,喜欢淡淡的书香,更钟情于夜深人静用文字来抒发情志,用心灵书写人生。座右铭:天生我材必有用!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