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福州市非遗项目——拗九节习俗|空中茶摊vol.168

 vol.168

拗九节

茉莉花茶喷喷香,我们讲话福州腔,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南仙空中茶摊,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方杰老师的文章——《拗九节》。

正月廿九日,为新正最后之“九”日,谓之“下九”或“后九”,在“下九”来临前,福州人见面常常会问:你今年有“九”吗?这是因为福州人有“过九”的习俗。福州人认为,“九”字为数字之终,凡“年事涉九,恐遭不测,必'拗’过乃九”,所以“下九”或“后九”也称为“拗九”。这一天岁数中有“九”的福州人要“过九”。这里所说的“九”,分为“明九”与“暗九”,即:凡人的年岁数(指虚岁,下同)中带有“九”的,如9,19,29,39等以此类推,称为“明九”;凡岁数是“九”的倍数,如18,27,36,45等以此类推,称为“暗九”,岁数符合上述条件者,当年正月廿九日这天则须吃“太平面”以求平安。

一、拗九节与“过九”

福州旧俗,凡岁数带有九(明九或暗九)的人,拗九节这一天要吃太平面并且到9个亲友家中食其所备之拗九粥,以辟除恶运,称“过九”,款客者多用贺年制作的糟肉、卤蛋、酱蹄等佐之,以示敬意。这个习俗我认为在当今已不切合实际,如果你今年岁数中有“九”,可在拗九节前一,二天,让平辈亲友给你送太平面或拗九粥,这样既省时又方便。

二、拗九节与“掼九”

福州习俗:凡已嫁的女子,在拗九节这天,必提拗九粥回家探望父母与尊长者。以前盛拗九粥的容器,是用面积较大的海碗或小钵,粥面上用花生或红枣等排成“福”字或“寿”字图案,以示祝福之意,再佐以猪脚等美食,送其父母、亲戚及家人,藉表孝心,谓之“孝顺粥”、“孝子粥”,称为“掼九”;已分家另过的儿子也应“掼九”。届时,父母以自制拗九粥回赠子女。若遇父母或尊长者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还要加送线面与鸭蛋。她们把这些食物装在以竹蔑做成的漆有生漆的精美掼盒(礼盒)内,再送到娘家。

三、拗九节与传说

据传,福州的“拗九”节是从《目连救母》的故事而来。说的是释迦牟尼弟子目连的母亲因违反佛规而被打入地狱。孝子目连每天都给母亲送好吃的。但食物到了地牢门口都被小鬼们吃了,母亲都不能吃到。后来,目连想了个办法,在煮好的粥上面撒些黑芝蔴之类看似很脏的东西,小鬼不敢吃,于是他母亲吃到了儿子送来粥,这一天正是正月二十九日。后人效仿目连的孝心,择这一天为父母和尊长者送“拗九粥”,表达孝敬之心。拗九节由于“目莲救母”故事的植入,又谓之“拗垢节”、“孝九节”。

四、拗九节与敬老

2004年,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先生向中共福州市委文明办写信提议,将福州传统节日“拗九节”改为“孝顺节”,很快被福州市相关部门采纳。2005年,中共福州市委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向全市发出倡议,并于当年的3月9日(农历正月廿九)举办了第一届“孝顺节”,从此,福州人过起了独特的“拗九孝顺节”,从一家一户对父母的孝敬,扩展到全社会对老人的孝敬,传统习俗承载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每年在拗九节期间,许多社区支起大锅,专门为社区老人或过往的每位老人煮上一碗粥,许多年轻人也纷纷行动起来,专门为父母或其他长辈煮上一碗粥,让传统的节日与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相接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人民日报》等媒体曾作过专题报道,如今,“孝顺节”连续开展了十六届了,已成为福州人的“我们的节日”。

如今,福州拗九节习俗已成为第六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对传承福州良俗有着积极及现实的意义,我们更要好好地保护它、传承它。

这里是南仙空中茶摊,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听众朋友们,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指导单位: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办单位:闽都乡学讲习中心
协办单位: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
承办单位:南仙茉莉志愿者服务中心
茶亭街道
作者简介:
方杰,闽都文化志愿者,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闽都乡学讲习所讲师。

讲述者:

陈洁,闽都文化志愿者,中学教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