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笙艺名与本名
民国年间,天津杂耍(新中国成立后谓之“曲艺”)已在全国有较高影响,以天津演员为主组成的北方杂耍班子到上海、南京等地演出,均以“天津班”为号召。1915年春,随“天津班”到上海闯荡江湖的戏法、双簧艺人骆彩武,收养了一名只有六个月大的江南穷苦人家女孩儿作养女。
这女孩儿天姿聪颖,很小就在父亲的教授下学会了一些京剧唱段,还不憷头怯场,见人就唱,父亲认定她是吃开口饭的材料。4岁时,骆彩武在上海“大世界”表演古典戏法,用“挖褡”(蒙蒙盖盖如“夹被”状布道具)把她变出来,随着小胡琴,张嘴便唱“小东人下学来机房闯祸”(京剧《三娘教子》中老家院薛宝唱段),观众又是鼓掌又是赞叹,“大世界”贴出醒目海报“四岁小怪物清唱二黄”。
1923年,辗转到汉口献艺的骆彩武正式为女儿延请老师教授京剧和京韵大鼓,并经常带她上堂会演出,沿袭自己的名字,为9岁的女儿取艺名小彩武。就在这一年,一次堂会上,湖北督军萧耀南的军医看了小彩武的演出,很喜欢她,收为义女,并按照自己子女的名字“玉”字排列,为她取本名骆玉生。
后来,小彩武随父到上海、南京等地演出,清唱二黄。1930年,在南京夫子庙天韵楼献艺时,袁世凯的六公子袁克桓很欣赏她的演唱,为她书写了一副藏头冠顶对联墨宝,因上下联开头的“彩、武”二字不好出词相对,对她说:“我给你改两个字吧,音同字不同,比你这俩字有意义”,便谐音写成“綵、舞”二字,取二十四孝中“斑衣綵舞娱双亲”的典故。小彩武1931年17岁时在南京改唱京韵大鼓,正式将艺名改成“小綵舞”。
1936年秋,22岁的小綵舞怀着“跃龙门”的抱负,闯荡杂耍重镇天津卫,一炮打响,受到津门观众与听众狂热追捧,不仅各报馆评论、褒奖文章铺天盖地,每天还有热情的听众给电台打电话,询问小綵舞的来历,连哪个“綵”哪个“舞”字都问得一清二楚。自此,小綵舞定居津门,后来成为名震华夏、饮誉海外的京韵大师。
小綵舞演出一直使用艺名,国家文字改革后,她将“綵”字改为“彩”,日常生活及参加各种活动,则使用自己的本名骆玉生。想到自己是大鼓演员,以演唱为“本钱”,后来骆老自己给“生”字加了“竹字头”。说来奇怪,骆老那名副其实、玉笙般的音质特色,使她二十几岁便蜚声曲坛,享有了“金嗓歌王”美誉,这难道是名字带给她的吗?
1976年底,62岁的骆玉笙经历过“文革”磨难,二次出山,不再使用艺名,改为本名。熟悉她的老观众赞叹:“小彩舞的嗓子不减当年,唱得味道更浓了,字眼儿更清了!”新观众则反映:“这个叫骆玉笙的老太太真有风度!唱得真好听!”老观众都知道她是小彩舞,新观众只知道她叫骆玉笙。
二次出山不久,骆老收到一封观众来信:“您的演唱很像当年的小彩舞,请问您二位是什么关系?”看了这封信,连骆老自己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