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家长如何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家长如何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成为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身上的特性都源自家庭教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超越他人,而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变化,家长应持何种态度?家长应该如何进行适当的引导?
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讲一位知名校长的故事,他12岁的时候开始承担家里换煤气罐的工作,从一开始的自行车来回40公里,到80公里,花上一天的时间只是为了换煤气。而他有一个比他大四岁的哥哥,他当时就有点怨气,怎么哥哥就那么幸运,总是不用替家里做这件苦差,而从12岁到15岁都是我在做这件事,每月一次,风雨无阻。后来他把自己这个想法向父母抱怨,父亲说:儿啊,你实际上是同龄人中最幸运的了。北京一年四季所有的变化,都在你的眼前,所有的美你都能看到,不是吗?他后来一想觉得是啊,的确很幸运。当很多年后走上了教育岗位,再回顾这段对话,发现那就是父亲给予他的一种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方式特别适合,因为父亲知道他是比较感性的人,一说到美,他总是无法拒绝。直到后来从事教育工作,他也把这一切的艰难当作一种美,美是他常说的字。
另一个故事就比较惨烈,但这就不是校长的故事了。两个熊孩子,触犯了美国的司法,被判了终身监禁。因为他们在美国加州欺负一个中国孩子,侮辱、殴打并散播视频,最终被美国处以最严厉的惩罚。这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每个孩子实际上都是家长教育的成果,孩子成为这种样子,有他的天生因素,但更多的是后期家长教育的影响。这两个孩子被判刑,正是因为家长在他们的前半段成长过程中没有起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作用。我们把孩子送出国,不就是想要让孩子幸福、让家庭幸福吗?但是终身监禁却只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所以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如何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掌握孩子的变化,从大脑开始
孩子成长过程中,实际上是大脑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就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看看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这三段,大脑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可以观察这张图片:红色表示欠成熟、紫色表示比较成熟。孩子从快上小学的时候,他的大脑区域有大片的黄色间红色,代表还不是很成熟,但随着年龄增长,等到孩子成年,大脑基本都是深紫色,已全部成熟。
用专家的角度来说就是,在孩子10岁到17岁的时候,大脑发育图像呈现飞速的逆转,蓝色紫色迅速地替代了红黄色,代表着孩子的大脑正在进行重构,是他们性格最叛逆的时候。孩子的一切对立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暗示——我长大了,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是你说的都是错的。这就是我们在学校里所说的“初二现象”“高二现象”,对做教育的人来说,我们要平静面对孩子的大脑变化,这是好的事情。孩子之所以变化、混乱,都是因为大脑正在重新建立链接,我们都经历过,只是我们已经淡忘。
大家可以看到,直到我们的孩子20岁时,大脑已经完全变成了成熟的蓝紫色,孩子也正式进入大学,开始稳定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所以对于孩子的变化,不仅仅是容貌上的,我们更应该看到大脑的变化。所以有这样一个结论,希望大家可以接受:在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完成前,期待他们具备成人的组织能力和决策水平,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大脑变化带来的行为变化
从情绪、到领袖能力、社交能力都会开始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孩子的暴力行为、侮辱行为也会在十多岁的时候展现出来,那么孩子们的哪些行为会发生变化呢?
1.努力建立联系:包括与同伴的联系、与长辈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最终确定自己的位置。
2.努力做到有条理:现在很多孩子的条理性和规划性是父母承包的,一旦孩子到了初中脱离了父母,就会变得一团糟,时间规划、自我管理都没有了。实际上他们自己也在寻找这种规则。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去指责、愤怒,而是应该引导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找到解决方法,总结经验教训。这就是一种思考的条理。
3.渴望发现他们生活中的相关性:我们国际教育的原则有一条就是:让孩子在真实世界中学习。我们的教育不是把门关上,而是把门窗都打开,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中成长、摔倒,他才能明白应该用什么姿态去面对世界的善与恶,如何去面对挑战和困难。这就是孩子发现和建立生活相关性的过程。
4.需要主动参与、接触:孩子对真实世界有着强烈的参与、接触的欲望,作为家长,只有放开孩子,让他们自由地去体会真实的世界,才能让他们真正做到健康成长。
5.在很多事情上需要他们的伙伴: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很多伙伴关系是家长帮着建立的,比如家长之间的聚会、串门,孩子之间也就相互认识了。但到了初中,孩子就渴望找到自己的伙伴,参与自己的社群活动,这是不可阻止的,但是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及时的引导,孩子就可能结交不适宜的群体。
家长们如何应对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但是与其让孩子变成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不让父母变成优秀的父母呢?在家庭教育当中,夫妻的关系一定是第一位的,孩子一定次之。而学校的教育,永远是次于家庭教育的。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过:凡是把孩子作为家庭第一位的家庭,最后都是悲剧。结论听起来武断,实际上确实如此。作为父母,我们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1.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要用别人的孩子来作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参考,理智看待孩子的特质,给他更多引导和鼓励。
2.父母的身教重于言传:说再多的道理,也不如自己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模板。
3.父母应该成为倾听者:每件事情都有原因,家长务必蹲下来,与孩子保持平视,在一个平等的交流中我们才能得知孩子真实的想法,也才能得到孩子的爱戴。
4.主动权交给孩子:父母让孩子自己想,让孩子自己说,让孩子自己做,不代替孩子,进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忍不住为孩子做事情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小到整理书包,大到人生规划,这无疑是剥夺了孩子的主动权,让他们以为人生就是可以坐享其成。
5.与孩子共同成长:父母角色的缺失最致命,特别是当孩子进入初中以后,父亲的陪伴与示范,对于男孩的成长极为重要,而母亲的陪伴对女孩的自我认知也一样。青春期性别榜样的缺失,可能会让孩子在未来付出相当惨烈的代价。
6.阅读策略,分享思考:这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良好习惯,只有父母先放下手机、养成阅读的习惯,孩子才有可能真正建立阅读习惯。
7.控制来自学校与家长的双重压力:家长不可一味压制孩子,给孩子双重压力,家长一定要学会给孩子进行压力疏导,积极与学校沟通,避免压力过大。
8.多用大拇指,不用食指,积极使用鼓励教育,积极进行挫折教育。
9.家庭规矩与原则,不可纵容与一味迁就:家庭教育的规矩应该是与社会的规则相统一的,这样孩子走上社会了才能适应。
10.千万别把自己的梦想附加给孩子的未来 ,让孩子做自己的选择,让他们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