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运命论》 第四段

第四段

夫以 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以仲尼之辩也,而言不行于定哀;以仲尼之谦也,而见忌于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仇于桓魋;以仲尼之智也,而 屈厄于陈蔡⑽;以仲尼之行也,而 招毁于叔孙。夫道足以 济天下,而不得贵于人;言足以经万世,而不见信于时;行足以应神明,而不能弥纶于俗;应聘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 驱骤于蛮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其不遇也如此。及其孙 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己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 宾者焉。其徒 子夏,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退老于家,魏文候师之, 西河之人肃然 归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间其言。故曰: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而后之君子,区区于一主,叹息于一朝。 屈原以之 沈湘, 贾谊以之发愤,不亦过乎!

译文:凭借 仲尼的才能,却不能在鲁卫两国得到器用;凭借仲尼的雄辩,却不能使他所倡导的政见在定公和哀公那里得到实行;凭借仲尼的谦让,却被子西所忌妒;凭借仲尼的仁义,却在桓魅那里结下了怨仇;凭借仲尼的智慧,却在 陈国和 蔡国受了委屈和贫困;凭借仲尼的品行,却在 叔孙处招致诽谤。道足以 周济天下,而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言论足以经略万世,而不能在当时被信任;行为足以感应神明,而不能为世俗所包容。孔子应聘七十国,而没有获得一个君主的知遇,驰骋于蛮、夏的区域,受屈辱于公卿之门,是如此的不逢机遇!到了他的孙子子思的时候,虽然他还没有达到贤人所应具备的道德,富厚却已经足以保养高尚的志节,势力可以动摇人主,他游历所到达的地方,诸侯没有不驾着四匹马拉的车去登门拜访的,虽然登门拜访还有得不到宾客待遇的人。他的徒弟 子夏,对儒学的造诣仅仅停留在升入堂屋(而还没有进入内室)的阶段,退休在家养老, 魏文侯请他当老师, 河西的人都肃然归附他的道德,把他 比作孔夫子,而没有人敢说离间他的话。所以说: 平治与混乱是时运,贫穷与显达是天命,富贵和贫贱是际遇。然而后世的君子们,仅仅侍奉于一个君主,在一代一朝内叹息, 屈原因此而沉入湘水, 贾谊因此而发出悲愤,不也是错误的吗?                                                                                                                                                                                                                                                                                                      任何人和事物的出现,都有他的规律和规则。“生不逢时,所到之处,皆是命数。”虽至圣大贤如孔夫子,生不逢时,运衰命蹇,也一事无成,难所作为。而当命归运至,以子思、子夏之才,也能改易风俗,为诸侯师。平治与混乱是时运,贫穷与显达是天命,富贵和贫贱是际遇。                                                                                      与君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