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要戒掉四种思维
人之一生,是为艰难,难于行事。
《易·乾》上写道:“终日乾乾,行事也。”
库尔茨说:“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行事,将决定我们的一生。
那么,应该如何行事为佳?
《论语▪子罕》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拒绝四种思维:不瞎猜,不强求,不固执和不唯我。
01
毋意:不瞎猜
人有一个本性叫做猜疑,所以产生了很多的误会。
猜疑刚开始,往往就像一片雪花,并不明显。可是,经过了人为瞎想的刻意的加工,就能聚集成一个大雪球,破坏力极强。
从猜疑,到忧虑恐惧,再到采取行动来阻止自己凭空想象的事情,最后犯下大错。这就是猜疑完整的四部曲。
曾看过一则新闻:
王先生和余女士是夫妻,可是,王先生总觉得儿子小杰长得不像自己,于是便怀疑媳妇出轨。
在流言蜚语的刺激下,王先生背着妻子偷偷地做了亲子鉴定,拿到了非亲生的报告。然后,王先生质问余女士,委屈的余女士指出可能鉴定不准,但她的辩解王先生就是不听,二人离婚。
不久,余女士拿着另一份亲子鉴定到法院起诉王先生。
法院经过详细调查,发现王先生的那份是黑机构做的,假的。第二份才是真的,即王博和王小杰是生物学上的父子关系。
然而,被心魔蒙蔽的王先生,在铁证面前,还是猜疑妻子,并坚持做第三次亲子鉴定。结果是,王先生得到了亲生儿子,却失去了妻子。因为余女士失望至极,坚持分开。
好好的一个家就这样散了。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
整天疑神疑鬼的人,看似怀疑别人,实际上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
有智慧的人,遇到分辨不清的情况,不去做臆想瞎猜,而是进行有效沟通,并探寻最终的真实的真相,把人生的路走得更稳、更远。
02
毋必:不强求
我们可以努力,但不能要求某件事或某个人一定如何。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付出,不一定就能收获。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三浦紫苑说过:“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其实是一种傲慢。”
当事与愿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放平心态,坦然面对。而不是一直纠结成功,拼命强求,无法集中注意力把当前的事做好。
王阳明的一生,堪称是毋必的典范。
第一次考进士落榜了。家人难过伤心,但是他丝毫不受影响,继续备考下次。
第二次考试又落榜了,王阳明还是一幅泰然处之的样子,该学习时学习。
第三次,他终于考中了。没有兴奋异常,没有忘乎所以,他依旧怀着一颗平常心,钻研学业。
后来,因为耿直,王阳明在官场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贬到偏僻的贵州龙场。
他还是一副“管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样子,潜心研学。最终,阳明心学成就了龙场悟道。
张衡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我们一定要因上努力,先尽人事。
至于结果,则要放平心态,豁达一些,“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接受果上随缘,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们的人生会更快乐、更幸福。
03
毋固:不固执
一个人有思想,有见解,不被他人左右,是我们提倡的好品质。但是,这一点成立的前提是,不固执己见,不极端偏激。
井底之蛙,与鲲鹏大谈逼仄的一角天空,把自己的固执当成真理至死不悟,是为人处世的大忌。
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
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他的膝盖下方全是洪水。
这时,一个人划船过来。可是神父说:“你不用管我,上帝会来救我的。”
过了会儿,水位已经涨到神父的胸口。
又有一个人开着快艇过来救神父。可是神父坚持守着教堂,等待上帝来救他。
渐渐地,洪水淹了整个教堂。神父只能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危急关头,一架直升机出现了,飞行员丢下了绳梯让神父逃生,可是神父仍是冥顽不灵,就等上帝来救他。
最终,固执的神父死了。
神父到了天堂,见到了上帝后,非常生气地质问:“主啊,我终生认真地侍奉您,为什么你不来救我?”
上帝回答道:“我派了人三次去救你,可你都不愿意离开。”
古语说:“给石狮子灌米汤-----滴水不进”。
神父的顽固不化,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令人唏嘘!
孔子提出“毋固”,就是想告诉众人要懂得变通,在思考的基础上听从别人的建议,凡事不能刻舟求剑。
04
毋我:不唯我
不唯我,就是不自以为是。不以自我为中心,懂得推己及人。遇事要替别人想想,换位思考。
想起了达姆罗施和三根指挥棒的故事。
达姆罗施刚当上指挥家的时候,心里就开始飘飘然了。总觉得自己才华出众,首屈一指,没有人能撼动他的位置。
直到有一天,事情颠覆了他的想象。
事情是这样的:
这天,正要排练时,达姆罗施才知道他忘记了带自己的指挥棒。于是,他急匆匆地想派人回家去取。
助手知道后,觉得没必要特意跑一趟,就建议他跟乐队的人借一根。
达姆罗施将信将疑,心想,其他人又不是指挥家,带指挥棒干吗?
但他还是问了一句,“谁有指挥棒?”
让他目瞪口呆的是,话音刚落,乐团里有三根指挥棒高高举起。
这一刻,达姆罗施恍然大悟,这世界,离开了谁,地球都照样转。没有谁能做到不可代替,因为候补永远都在。
林清玄说:“唯有谦卑,才配得上你过人的智慧。”
《道德经》也告诉我们,“后其身而身先”,就是一个人,降低他的位置,反而会赢得尊重。
确实,人这一辈子,千万不能唯我独尊,太把自己当回事。一旦这样,很多本可以看到的东西就会被视而不见,盲目的结局,往往会摔大跟头。
所以,学会谦卑,不仅是一种低姿态,更是一种高智慧。
05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就看你选择怎样的活法。
孔子提出的“毋意、毋必、毋固和毋我”,是一种明智优秀的生活态度和处事之道,于细微处显大智慧,妙不可言。
毋意,不瞎猜,才能探到真相;
毋必,不强求,才能得失自在;
毋固,不固执,才能随机应变;
毋我,不唯我,才能智周万物。
历经千帆、越过万山后,我们终会明白,人的一生,其实就在这八个字中,做到“四毋”,就能在生活的跌宕起伏中荣辱不惊,永坐钓鱼台。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若萍 ※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好物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若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