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无辙迹 |《道德经》笔记No.27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庄子对老子之善的理解最为深刻。庄子有一套间世活法,那就是既不在世外,也不在世内,是游于其间。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是理解老子的,“与时俱化”,“物物而不物于物”,这些见解都是了不得的。那就是不把自己对象化。

这也是老子讲的“大象无形”。

孙子兵法里,也有这样的思想在。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孙子兵法》)

这就是藏于无形,攻于无形。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孙子兵法》)

这就是把工夫用在敌方看不到的敌方。这是用功于无形。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孙子兵法》)

你看,孙子是多么能理解“老子之善”啊!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孙子兵法》)

以《孙子兵法》里的用兵原则,可以很好地理解老子说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都是打破固定思维,从整体、阴阳、虚实角度来运化。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老子是善于转化的,从整体看待事物,阴则阳之,阳则阴之,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因人、因物、因时之明,随机应化,圆转无穷。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

这就是兵法上的“袭明”,神妙无穷。

常善救人常善救物,这是老子之慈。老子之慈,又不像孔子那样“老婆心切”,一心为世。老子之慈,是让世人自己的明道、悟道,行道,把道敞开给世人。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师;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这依然是“袭明”。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

任何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地地方,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想学习的人,永远都会有机会学习得到。

这就是“要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