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汉传佛教观音菩萨形象——用文物解读《西游记》系列

【五代十国】 铜鎏金水月观音菩萨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最被人尊崇的一位神祇。传说其能根据不同场合幻化出不同形象来解灾救难。世称其有三十二种应身和三十三种形象,即“三十二应” 和“三十三观音”。所谓“三十二应”是指观世音菩萨在“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内根据众生种类和根性不同,而所示现之三十二种形相。所谓“三十三观音”是指观音菩萨在人道所显现的三十三种不同形象,这些形象只是以姿态、场景与所持法器来区别。

明代以来观音菩萨的多种形象中以手持净瓶及杨柳枝者最为著名。明代时此类观音像尤为常见。首都博物馆藏有多件明代观音菩萨像,此类造像大同小异, 其形象多为:头戴冠,冠的正中有一尊小化佛。坦胸、 戴璎珞,着双领对开式袈裟,结跏趺端坐,左手于脐 前托经瓶,右手拇指与食指于胸前拈一杨柳枝。

【明】 铜观音菩萨像 首都博物馆藏

【明】 铜漆金观音菩萨像 首都博物馆藏

如首都博物馆藏铜鎏金像,高 32.5 厘米,冠顶罩巾。 另有一尊头戴箍形冠的铜鎏金观音像,高 53 厘米。明代小说《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以杨柳枝蘸甘露水医活五庄观的人参果树,其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应即来源于前述的这类持经瓶与杨柳枝的观音像。

【明】 石叟款铜仕女观音坐像 首都博物馆藏

在明代,观音菩萨的形象除了这种造型外,还被创造出多种艺术形象。如首都博物馆藏石叟款仕女观音像,其高 14 厘米,坐姿优雅,仪态安详静谧。衣纹流畅自然,衣服边缘錾花纹嵌细银丝。双手均为另外安装,可活动。铜质细腻光洁。背部有“石叟” 款。石叟是明晚期著名的僧人雕塑大师和冶炼专家。

【明】 石叟款铜仕女观音立像 无锡博物院藏

【明】 石叟款嵌银丝观音铜立像 广东省博物馆藏

目前已知的石叟款明代铜观音像有多尊,除首博这尊像外,在无锡博物院和广东省博物馆还各收藏有一尊立像。无锡博物院藏明“石叟”款铜观音,高 47.8、宽 15 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嵌银丝观音铜立像,高 49 厘米,背部嵌银丝“金玉堂石叟”款。

【明】 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白瓷仕女观音坐像 广东省博物馆藏

【民国】 白瓷仕女观音坐像 首都博物馆藏

同时代的何朝宗是瓷塑大师,其创作的观音像也广受欢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晚明的观音像十分流行,并成为后世模仿的对象。

北京西八里庄慈寿寺塔原名永安万寿塔,俗称八里庄塔或玲珑塔。明神宗万历帝之母慈圣皇太后李氏崇信佛教,自诩为“九莲菩萨”。她命人在京城内外兴建修缮了许多佛寺,慈寿寺即为其中之一。寺及塔 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至万历六年(1578)建成。 今仅存慈寿寺塔及塔北侧地面上矗立着的两方万历年间的石碑,一为“凭栏观音”像,一为“鱼篮观音”像。

慈寿寺塔旁石刻凭栏观音像拓片

慈寿寺塔东北角石碑上刻“凭栏观音”像,描绘的是观音菩萨在池塘边凭栏观看池中盛开荷花的情景, 画面左下角有一站在荷叶上礼拜菩萨的童子,菩萨身旁有山石和竹林,山石上站着一只鹦鹉。画面 左上角有诏书并“大明万历丁亥年(1587)造”的汉文款识和慈圣皇太后玺印。此石刻在表现竹林、栏杆 以及绝大部分的荷花与荷叶等背景时均以阴刻线雕出 其轮廓造型,而在表现人物面部和身体裸露皮肤的部 位,以及特定位置的荷花和盛放净瓶的敞口碗时均用 减地法,即以阳文保留下五官及面部轮廓线条,而剔去其余部分并磨平。此种雕刻技法难度极高且用时较 长,故而较为少见。

石刻凭栏观音像 北京法源寺藏

无独有偶,在北京法源寺毗卢殿的檐廊东侧墙下也有一方采用此类技法雕刻的凭栏观音像石刻。其画面构图与慈寿寺石刻相似,而不同的是其画面左上角有一尊用阴线雕刻的在云中的护法神韦陀站像,且有题记:“钦依僧録司左觉仪通 月号印空于 / 万历己丑八月廿八日刻石在圣安寺”及 当时的石刻编号。万历己丑,即万历十七年(1589)。 据题记内容可知其亦与万历帝有关。

慈寿寺塔石碑上“鱼篮观音像”则描绘的是:莲花池边的观音发髻绾作一窝丝,中横一柄竹节簪,一 枚七宝珠梳插在迎面,右手提着以柳叶铺底的鱼篮, 左手轻拈衣角,微微露出里面的七宝璎珞。“鱼篮观音”像又名“马郎妇观音”像。传说观音菩萨为教化众生化作一渔妇提篮卖鱼,但只卖放生者不卖做菜者。世人以渔妇貌美而多向其求婚,渔妇以在规定 的时间内学会背诵《普门品》《金刚经》和《法华经》 等佛经为条件,选出一名叫马郎的青年。待结婚之日新娘突然死亡,并被埋葬。观音菩萨又化身为一老僧去点化马郎,并让其打开新娘之棺,只见棺中仅一副黄金锁子骨。马郎顿悟并塑了渔妇模样的菩萨像供奉, 于是人们便称之为“鱼篮观音”。明代宋濂《鱼篮观音像赞》说:“陕右金沙滩上,有美艳女子,人挈篮鬻鱼,人争欲室之。”万历皇帝之母慈圣皇太后李氏 将鱼篮观音绘像勒石流传,由此鱼篮观音遂成为明清时期常见的一种观音造型。

明嘉靖二十四年款 铜鱼篮观音像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尊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 款的铜鱼篮观音像,其高 42、宽 14.5 厘米。 观音束发,上身穿右衽衣,衣袖宽大,外覆披帛,下 穿长裙,跣足直立在莲花座上。左手持一篮,篮内有 鱼一尾。神情与衣饰类似一普通妇人。莲座背后阴刻“嘉靖廿四年十二月造”。

【清】 木雕鱼篮观音像 安徽博物院藏

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一尊通高 90 厘米的清代木雕鱼篮观音像。此像面容慈爱, 体形修长,左手持杨柳枝,右手提鱼篮,立于水浪中的龙背之上,线条优美流畅。

在近代藏品中也不乏此 类题材的艺术品。

20 世纪 脱胎提篮观音像  福建博物院藏

如福建博物院藏 20 世纪沈正镐制脱胎提篮观音像,高 75.5、底径 37 厘米,古铜色,观音面庞端庄丰满,头梳高髻,含眸下视,肩 披长带,身着通肩花边大衣,腰部束花结带,长裙及 地,双手戴镯,右肘前曲、手提鱼蓝,左手收贴右腹下, 赤足立于浪花翻卷的荷花座上。

【明】 观音变相雕版(拓本局部) 安徽博物院藏

在明代小说《西游记》第四十九回故事中,观音菩萨在通天河收服了金鱼精“灵感大王”。故事中观 音菩萨自述:“我今早扶栏看花,却不见这厮出拜, 掐指巡纹,算着他在此成精,害你师父,故此未及梳妆,运神功,织个竹篮儿擒他。”这段故事就涉及到了凭栏观音和鱼篮观音。由于鱼篮观音像多将观音菩萨描绘为发髻未挽、衣服敞怀且赤露双足的普通渔妇形象, 故明代小说《西游记》也采用了这一形象,但将其解释为“未梳妆”。可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以小说家所见的造像作为小说人物原型,并加以改造而塑造形成的。如第四十九回到了通天河界,八戒与沙僧看见道:“师兄性急,不知在南海怎么乱嚷乱叫,把一个未梳妆的菩萨逼将来也。”在小说《西游记》的故事中观音菩萨多以“杨枝观音”形象出现。(摘编)

收藏家202003期封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