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具有远古遗风的求雨仪式,至今仍在传承!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县地区民间礼俗(二)

作者 赵宇共
华县的求雨仪式颇为古老,其求雨时的蹦鼓舞现已被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靳之林先生这样描述华县的求雨活动:
“华山脚下每年农历二月到华山祭神,三月初二迎神水,三月初六神水进庙,三月初八立会酬神,秋季八月初八也同样进行三天演戏酬神,但却不祭。华县下庙五社是历代祀社神大典活动的西岳大帝行宫的中心(华县下庙村附近有周家社、甘村社、平坊社、大张社、宋村社五村,故称下庙五社)。
《周礼·职方氏》:华谓之西岳,祭祀三公者,以其能兴云雨,产万物,通精气,有益于人则祀之,故帝舜受尧历数亲自巡省设五鼎之奠祭柴燎烟,致敬神祇。又用照明百谷繁殖黎民,时雍鸟献率舞,凤凰来仪。”传早在夏禹之时就认为华岳之神能兴云雨,产万物,亲往祷祭。这种西岳太华之神的祭祀,是当地俗称蹦鼓的民间雩舞周代礼乐。”
“这种以蹦跳舞步的蹦鼓舞,由二十四名身扎背花、项挎扁鼓者及四名执铜锣者组成。扁圆鼓槌粗而短,很像原始时代石鎚,也像陇东北石窟寺壁画中的那种雷神鼓鎚。舞间'啊唔!啊唔!’齐声呐喊,即远古'云之舞,有舞有号’。鼓舞者背花,背花是蹦鼓舞独特的舞饰。”
实际上华县民间礼俗中还有许多情节、细节、装饰、禁忌、讲究等可以看出远古遗风。
笔者曾对华县下庙乡康甘村的背花鼓(当地百姓称之“蹦鼓”,蹦发bie音,是跳起的意思)进行过专题考察,直观感受这种民间鼓舞多有原始古拙的神秘意蕴。
舞者的装束器具很是特别:头扎毛巾,腰间扎带,小腿肚扎绑腿布,完全是狩猎或进行格杀战斗的紧身衣着,甚为严谨灵便。
舞者身后背起1. 5米长的成扇形展开大背花,由五枝组成,扎满花朵。其背花上还绑扎着五彩小纸旗,莫非是《周礼》所记的“皇舞者以羽冒履头上,衣饰翡翠之羽”中的“旌”的遗制么?这周礼所记的雩舞正是古代求雨的礼仪样式。
而背花中央还有一面镜子,明显具有避邪降妖的功能。旧时此舞有禁忌,非求雨礼仪上不得随意表演。
最为特别的是背花鼓的鼓锤,有十五厘米左右,粗壮如锤,决不似大多数鼓锤那般细长可以握着敲打。打鼓的动作也是从上向下如砸猛击,其器型和动作,令人自会联想到原始时代的砸击石槌,并和古寺庙壁画上雷神的鼓槌相类似。
整个表演中没有说词和唱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舞者只发出“唔……唔……”的号叫,间或杂以尖凛的口哨啸声,真如在山林里围猎战斗时的状态。
其打锣者的动作也特别,铜锣面向外,执锣槌者仿若一手持盾牌,一手从后向前折反过来击刺锣面,完全是带有民间巫师祭仪中使法的特点。
步子是“步不相过”的所谓“禹步”。其格局有八字阵、圆形阵,带有攻防的意味,而绝不仅仅是为观赏而多变花样。
这种道具异样、装束特别,舞号呼啸、步伐古拙的民间祭雨专用的表演,呈现着诸多原始的神秘和奇特,虽经历朝多代的演变,仍散发着中华古族的文化特色和生命力。
华县民俗中这些内容代代传承、来自久远,但少有谁能说清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若民间大量的存在这种古风古俗,若古文献中有类似的记载,我们只能推测这里久远的过去,曾经有过与此类似礼仪习俗的活动,并因其声势宏大或影响巨大,而被当地居住民视为保吉祥平安丰收和子孙繁衍的重要活动,故而代代谨奉,代代传承,使我们得以看到此地远古文化已化为民众的生活内容,作为文化底层而记录着历史的身影。
原文来源:《华县与中华族名族地族源考》
原文作者:赵宇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