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人面鱼纹盆 子非鱼,却知鱼之乐

在生活中,大家形容年龄或资历差别时,可能会听到或者使用过这样的话:你在XXX(从事某种专业/学某种技能)的时候,我还在玩泥巴呢!

没错,人类的童年和个体的童年一样都是从玩泥巴制作泥玩具开始的。中国人热爱泥土,深沉、热烈。在文明微露的曙光之中,即以无数光华灿烂的土制陶器表白了它的特性。而艺术的起源,正是在文化开始的地方。

人面鱼纹盆

人面鱼纹盆是新石器时代半坡器型中的代表作,中国史前陶器的基本物质材料即是泥土。无数经典的器物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文明。

从仰韶时代的发现说起

1921年深秋的一天,在河南省渑池县的一个小村庄——仰韶村,村民们迎来了一支以洋人带队的考古挖掘队,这个带队的洋人就是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安特生
安特生
安特生是来华探矿的北洋政府地矿顾问,由于北洋政府无法发展矿业而迫使他转行搞古生物和古人类学考古研究工作。安特生把地质矿层的理论用在了中国文化考古的文化年代分层上,越上面的封土层文化年代越晚、越下面的土层文化年代越早。在第一次考古挖掘工作中,安特生挖出了中国的第一批彩陶,由此揭开了中华文明神秘的史前文明的面纱。这个千百年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从此以后获得了一个在考古学上名震中外的专有名词:“仰韶文化”(公元前7000年-前6000年左右)。

人面鱼纹盆

1955年,从陕西西安半坡原始部落遗址上发掘出了一个密封的陶罐和封盖罐口的彩陶盆,考古人员揭开陶盆后发现,陶罐内有一具7000多年前的孩子的骸骨。彩色陶盆上绘有人面鱼纹图案,经过考古研究发现,人面鱼纹盆是原始人用于埋葬儿童的瓮棺上的棺盖,是葬具的一部分。在这件埋葬孩子的彩陶罐身上还有一个被人为洞开的小孔,这个盛放孩童的瓮棺被埋于居住区内的窝棚附近。

那么为何要用彩色陶瓮盛藏孩童的尸骨?在远古史前时期,许多远古先民都信奉“生死轮回”的观念:死亡之神总是与生殖之神合二为一,死并不是人生的结束而是新生的开始。故将夭折的婴孩放入形似葫芦的彩色陶瓮中埋葬,这蕴含着原始先民期望已经逝去的孩子能够重生的隐喻。瓮棺作为一种特殊的葬具,它的使用从新石器早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晚期。在那个生命得不到保障、死亡率极高的原始社会,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生与死结伴而行,这种“瓮棺”墓葬形式的出现与后期的石棺、木棺都具有共同的“灵魂不灭”的信仰和观念。

多姿的鱼纹

人面鱼纹盆的内底纹饰

我们是看起来小但点击就变高清的大图一组

彩陶中的纹饰运用,以鱼纹最为广泛。在目前发现的一千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中,鱼纹为主的陶器大量出土,学术界认为这类陶器源于一个以鱼为族徽的氏族,这一时期的彩陶鱼纹饰便已经具备东方艺术的主观性特征。彩陶的鱼纹饰多为侧面形象,且多会展开两组四个对称的鳍。这种纹饰需要应用从背上俯视点于一体的观察表现手法来呈现与塑造,该手法是我国传统艺术散点透视的源头,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几例鱼头形象便属于其中典型。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彩陶鱼纹饰直观展示了人们将自然界物体逐渐 转变为符号的过程,也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认识。

鱼纹彩陶钵

鱼纹彩陶盆

彩陶中鱼纹饰经历了数个发展过程:早期的鱼纹饰较为真实,如两头相对的鱼头。中期的彩陶鱼纹饰则逐渐向图案化方向发展。后期的鱼纹饰则结合繁杂的各种几何形鱼纹,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装饰符号,如十字花状符号的鱼身、交叉符号的相对鱼头,两弯月相背符号和圆点与剪刀似鱼尾符号组成的略去头鱼同样属于其中代表。

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逍遥:《庄子》游鱼之乐

“游鱼之乐”是《庄子》中与鱼有关的经典寓言。庄子与惠子游于壕梁之上,看到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放逸自得,不禁发出感叹、羡慕鱼适得其性,从而获得心灵之乐(悦)。“游”的原义是“旌旗”在空中飘动,乃因旌旗飘动状态恍若在水中游动。“游”体现于空中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表现一种飞动的自在感。相较之下,人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的存在受限于他的生理和生存环境,他的躯体只能行走于陆地之上,匍匐于大地之中。人对于空中飞鸟、水中游鱼既羡且妒,飞翔与水游的意象也就自然成为道家超越现实环境的物理性限制和礼制的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游”是释放人的生命的根本途径,是生命的自在畅游,从名利的枷锁中解脱,释放自我生命潜力,追求自由与无限的精神世界。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庄子·大宗师》:“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鱼儿在水中游是在游心、适性自性的自然之性、之真,回归自然,与道相通而获得至乐的境界。

游鱼纹彩陶瓶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天人合一观念在彩陶鱼纹饰中也有直观体现。虽然彩陶的鱼纹饰寄托有先民的精神因素,如图腾崇拜、巫术意味,但鱼纹饰更多表现动物以及人类本身。这是由于先民在制造彩陶时 不由自主地将万物均有其生命的认知投射于器物上,这种人与物交融、万物有灵的认知便属于天人合一的雏形,史前审美具备的天人合一审美观念可见一斑。

中国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过:“每个艺术家都要创造形式来表现他的思想,要使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需要创造形式,艺术没有创造性的形式,很可能不美,不能打动人心”。人面鱼纹盆,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鱼头的形状轮廓里面,绘制出一个人面形花纹,具有“遇人于鱼”的特殊意义。这样一种形象运用抽象的语言完好地体现了远古时代人的一种审美状态:质朴、纯洁。

参考文献:

《从人面鱼纹盆造型与纹样中获得的启示》张阳阳 张力
《陶器:华夏史前文明的载道之器》李曦珍 李金桃
《和谐之美——仰韶彩陶的纹饰浅析》柳毅

《鱼与中国早期审美意识的形成》王陶峰

特别感谢:刘芃老师

校阅审核:曹琳娜

文案编辑:史杨克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一)——从“头”说起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二)——脂泽粉黛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三)——大唐遗宝

《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四)——粟特风情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五)——云想衣裳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六)——熠熠铜镜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七)——长安娱乐

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八)——玉盘珍馐

玉杂| 皇后之玺背后的传奇故事

金银| 是时候亮出我的“走龙线”了

金银| 一条铜蚕见证一条丝路

金银| 原来你是这样的银碗

金银| 白富美专用唐代高级香包——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金银 | 女为悦己者容

玉杂 | 来自大唐的无线“兔标”

漫画| 华夏创始人黄帝的故事(壹)

我知道你好奇壁画保护与揭取的秘密……

陕历博里的诗词大会,周秦汉唐的诗词打开方式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0)

相关推荐

  • 豫北冀南地区龙山早期遗存新探

    中国考古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小时前 摘要:豫北冀南地区发现的龙山早期遗存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南麓的豫西北.豫北南部和太行山东麓的冀南三个区域.豫西北龙山早期遗存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是该文化的东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 · 彩陶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而这件绝对是"窝闷过家滴"的人面鱼纹盆更是太著名了,不但是半坡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彩陶的象征,更可以算是中国新石器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三)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主脉的中原文明,就是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而且,通过发现仰韶文化也第一次从科学考古的角度,证明了中华文明真的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啊.仰韶文化的彩陶达到 ...

  • 禁止出境文物(118)|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彩陶人面鱼纹盆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 文物年代: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出土信息: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5年陕 ...

  • 南人诗歌201812-B:《电磁波》《5G时代》《四十年》《鱼纹盆》等

    <电磁波> 1G 2G 3G 4G 5G 我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 跟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波越飞越快 或许想体验一下飞翔的感觉 我在空气中伸直了双臂 一排冰冷的铁栅栏 将我的手指 打得生疼 电 ...

  • 《人面鱼纹彩陶盆》作品赏析

    中国美术史 人面鱼纹彩陶盆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于 1955 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 此陶盆高 16.5 厘米,口径 39.8 ...

  • 其实古人很爱美的:人面鱼纹彩陶盆,魅力无穷的仰韶文化

    史前时代,由于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所以在考古学上又叫石器时代,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按石器制作的程度不同,石器时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艺术,被大 ...

  •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上)

    发布时间:2009-08-1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王仁湘     摘要:庙底沟文化彩陶分类系统中,鱼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庙底沟文化的鱼纹有少量为写实图案,其次是抽象的几何化纹饰,更多的是完全几 ...

  •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下)

    发布时间:2009-08-18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王仁湘 摘要:庙底沟文化彩陶分类系统中,鱼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庙底沟文化的鱼纹有少量为写实图案,其次是抽象的几何化纹饰,更多的是完全几何化的纹 ...

  • 国博禁止出境文物 · 彩陶舞蹈纹盆

    下面来支动感舞曲跳起来吧! 距今5000年前,带来华夏之光的仰韶文化消失了,中原地区的彩陶也被后起的龙山文化黑陶取代,眼看着中国彩陶史就要中断,这时在甘肃的临洮地区突然兴起一支新兴文化,他们完全取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