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

1,有人问:在参加完旅行私塾活动之后,成员们最需要自己做下去的是什么呢?我回答:练习。最笨,又最通用的办法。从练习觉察事物的能力,到练习思考,练习表达的能力。即便跑偏了也没问题。2,记得前几日无意中打开了多年未去的博客,看到多年前旅行时的文字和照片,自己不禁都笑了。现在看,那些年日复一日的文字对那时的自己来说,过程是自说自话,结果却仅是一本关于文字表达能力的练习册:如何把想说的说清楚。比较起来变化还是很大的。因为在那之前从未关注过文字和写作,所以开始的时候,对文字充满了陌生感,也没有组织能力。就像旅行中面对不熟悉的见闻一样,就像刚开始拍照时不知道怎么用相机一样。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后来之所以有了些头绪是自己在闷头练习中逐渐生出了属于自己的旅行体验,属于自己的思考。而怎么说才好?除了日常反复的练习,更重要是旅行回来后长时间的推敲。现在看,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选择多数是自我长期反复博弈的结果。一些体验和思考在开始的时候很糙,很自以为是,自己也不自知。也只有不断打磨后也稍稍的可以见人。既然是见人就要面对批评,要有开放性不能只等着鼓掌。别人的评论只会刺激你,让你反观,不断的反观自己的想法。有了些自己的观点,之后就想让观点更有说服力,所以依旧是反复的琢磨和练习。一路走来像在黑房子里摸索碰了壁,走了许多弯路。也习惯了走弯路,这毕竟是强调自我感知体验所付出的代价吧。也就是这些费了很大劲才吐出来的文字,才竖立了点自信。有了它们,文字也才暂时立了起来。现在看,那些离的越近的文字越有耐心,越能回想起文字之外的内容;离的远的就只关注文字本身,于是总能发现些似是而非的空话和草率的说辞,自己居然也容易散失细读的兴趣。是呀,缺失了感同身受的经历,旅行的文字更趋向于理性判断,即便是对自己的文字也是如此的。这样看来,文字作为传播的载体让他人明白是有多么重要呀。有人会说到文风差异和阅读习惯,这个其实没那么重要,殊道同归。千万不要说文字只是自己写着玩儿的,这个借口会掩盖很多你不愿去面对的东西,或者,可以这么谦虚但别谦虚的太踏实。

3,这几年做旅行私塾的活动,带成员们做感知体验,其中就有每天的文字分享。有时要求他们少点抒情,多点理性表达的清晰和力度。其实强调的是文字的结果(文字的过程更多的属于成员自己)。对成员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若换做当年迟钝的我,估计也不是一个满意的成员。因为表达的确需要时间和专注,表达的结果需要清晰和严谨。活动结束成员依旧需要持续的练习,可惜多数成员做不到,最终又回到了简单的旅行回忆,回到了自有的套路里。4,庆幸的是,我从未觉得自己有文字天赋。也因此才有了这些年持续不断的练习。这几年的文字也是如此。每每回头看,依然是太多的不满意,这也才有继续练习下去的动力。总会拿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的故事安慰自己。做个弗弗西斯有什么不好呢?5,是呀,一切好像都是苦哈哈的样子。那是态度不是形式。更多内容欢迎访问小程序:稻子旅行私塾

P.S,这是我们还在调试中的旅行私塾的小程序,今年私塾日常的更新文章会比往年多,筹划中的新栏目:比如和活动相关的一些观点和文章也会陆续增加进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