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古村游:行走在岁月酿岀的乡愁间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遍布于中华大地上古镇、古村落群,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先辈们为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每一个古老村镇的历史特征都是千百年来先民们人文创造才形成的。然而,曾经的头脑发热,使得我们的村镇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古老的村镇正在一个个的被推土机无情地铲去,一片片古老的文明从中华版图上消失。
所幸的是,清醒过来的国人及时停止了这可怕的亢奋,冷静下来的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这些珍贵遗产再次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些即将消失的古镇与古村落获得了重生。现如今这些保存完好的古村镇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景点,每当人们走进那些源远流长的老街古巷,饱览岁月沧桑,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这里不仅仅悦目而且更多的是收获一段美好的老时光,这些古色古香的古镇与村落几乎成了每个爱好旅行的人理想的家园。
走一走古镇的桥
古镇的桥,可以说占了古镇一半的美。
造型各异,有平板桥、环龙桥、
有单孔环龙桥和三孔环龙桥、木架桥……
他们却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穿一身红衣,
漫步这些古桥,将会是最美的风景线。
雨天古巷漫步
细雨沙沙作响,
撑一把油纸伞,
漫步在光滑的青石板路上,
整个小镇笼上蒙蒙雾气,
恍惚间时光凝聚,虚实不辨。
临水发呆,泡上一盏茶,
坐在靠窗的位置,
嘈杂在这个慵懒的午后全然消失,
放空自己,
静静地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漫步在古镇的长廊间,
沿河而居的人家,
用一根根圆木柱撑起黑色的瓦棚,
如一声悠长的曲子,
时而高扬层叠,
时而低回绵延,
感受如此蜿蜒起伏而又和谐统一的廊棚,
品味江南古镇特有的风景。
起个大早看古镇
河道上漫起薄薄的雾气,
整个诗画水乡沉浸在一片恬淡之中。
没有太多的人流,却有着太多的故事,
在这里慢慢地走着,
仿佛走进了遥远的梦。
夜游古镇灯光美
别人爱你烈日下的风光,
而我只喜欢夜幕降临时候你淡淡的摸样。
夜晚的古镇回眸点点洒落一河星子,
如果你没有看过她的夜景,
在离开之后的日子里,你定会心心念念。
吃点古镇美食
古镇内有很多味道,
地道的食材,老家的味道,
只有尝过了这些老街深巷中的美食,
才不枉此行。
古镇住一晚
和心爱的人牵手漫步古镇,
转角处随意发现的惊喜,
看着夜色降临和第二天日出缓缓升起,
眼里只有彼此。
在老邮局寄张明信片
来这里,买上一张明信片,
盖上邮戳,写上真挚的祝福,放进邮筒,
这份来自古镇老邮局的祝福,
亲朋好友必然感受得到。
记住古镇一个故事
你带着故事来,
又带着故事走,
总有那么一个人或物或景,
永久珍藏在心底。
那一座座桥,一块块青石板,
一片片瓦,千百年来来往往的人,
见证着这里的荣辱兴衰。
奉上国内几处鲜为人知的古村古镇。这些古村古镇偏居一隅,这里远离城市的喧闹,一切都是宁静的,他们在默默的等待着您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让你心灵回归安宁!↓
阳台村位于安徽休宁县五城镇,坐落在海拔七、八百米高的山腰,村西是自下而上的一级级梯田,整个村庄就像伸向天空的大阳台而得名。村庄始建于明末,房屋密匝紧凑,巷弄纵横窄幽,是一座天寨式古村落,俨然天上的街市。
通往高山村庄的蜿蜒石阶,全是用当地青石铺成,石阶班班痕迹,显示出岁月的久远。↓
村庄依山而筑,座北朝南,俨然一处天然大阳台,房屋密匝紧凑,巷弄纵横窄幽,是一座天寨式古村落,俨然天上的街市。↓
阳台村还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早晨家家户户都在传统的灶台里烧火做饭,整个村庄上空炊烟袅袅。↓
阳台村由于地处高山,地质复杂,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村民的安全,村庄的居民全部搬迁到安全的地方并建起了新的阳台村,如今虽已是人去楼空,但这座古老而质朴的村落还是让人难以忘怀。↓
壁残垣破旧不堪的村民活动中心,或许是留给世人的最后一段记忆。↓
皤滩古镇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皤滩乡,早在公元998年前,这里就因水路便利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商贸古镇,现存一条东西长2公里,呈“龙”型弯曲有致的古街,街两旁唐、宋、元、明、清等古代风格的建筑保存完整,店铺、码头、客栈、戏台、妓院、赌场、当铺、书院义塾、祠堂庙宇一应俱全。皤滩古镇是我国古代江南山区农村古镇文化的典型缩影,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农村集繁荣兴衰的不可多得的典型资料。
古街形似一条龙,西龙头,东龙尾,中段弯曲成龙身。龙头所对正是五溪汇合点,龙尾所在处是一座国内罕见的砖雕牌坊,高3.5米,跨度8米,所用砖头外表上刻着一组组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仙鹤、仙鹿、花卉、人物等图案。↓
龙形古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看似尽头,转弯却又是另一古街境地,让人有“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皤滩“龙”形古街,东西长2公里,弯曲呈“龙”形,拐弯街道有9处为直角90度,街平均宽度3.5米,以鹅卵石镶嵌成各种图案。↓
古镇十分的安静,街巷里只有老人闲适地坐在路边,或三五人在聊聊天,或独自一人晒晒太阳。↓
古镇虽小,但各种娱乐设施和街铺应有尽有,现保存完好的设施也反映了当时这个古镇热闹繁华的景象。↓
芹川村位于浙江省淳安县浪川乡,已有着750余年的历史,整个村落略呈衣带形从西北至东南约一公里,东西向有小河,从村头至村脚将村分成两半,从山顶俯视,整个村庄沿小河形成一个“王”字。整个村庄以小桥流水古民居为主要特色,尤其是部分民居的雕梁画栋建筑,乃古民居建筑之精品。
入村首先看见的架于河上的一座四角翘的廊桥,外墙斑驳壁上写有“农业学大寨”。桥两头各有两扇门,可左进右出,以作交通,这座桥村里人叫进浇桥,据考证,进德桥建于清朝同治甲戊年间。↓
一条小河贯穿村落,村庄因此有了些灵气,两岸也都是人家,不少人便沿岸入河搭了石板路,还以长达2米的石板横躺在小河上当作洗衣板,以便农家洗衣洗菜,徜如早上光临村落,河两边都是谈笑风生的妇女们搓衣提蓝,有的拿根小木棍槌着衣服,河中央则有更多的鹅、鸭在嬉戏,杨柳下风景煞是好看。↓
芹川古村是一座有着近700年的古村落,村庄里70%的古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遗留。↓
湍急的小溪贯穿着整个村落,溪水清澈见底,小鱼清晰可辨。整个村落里,并没有太多的商业气息,只有少数的几家农家餐馆和小卖部。↓
小溪贯穿整个村落,而在这小溪之上,有着30多座古桥,而小溪的两岸则是那些古民居。↓
一幢幢保存完整具有徽式建筑风格的古民居沿溪而筑,溪畔杨柳倒垂,溪中石斑鱼嬉闹,犹如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式的桃源美景。↓
芹川古村的深处是一排排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徽州古建,岁月虽然斑驳了这些粉墙黛瓦,但那些精致镂雕的石砖还是可以寻见户主当时的家风与荣耀。↓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由于该村在梅溪下游,故名。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清康熙、乾隆年间,由福建、山西商人联手在下梅村开辟了中国另外一条“万里茶路”,一直延伸至中俄边境的贸易城———恰克图,让下梅成为武夷山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
一条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分列在当溪两旁,沿河两河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清澈见底溪水穿村而过,一座座石拱桥、水泥桥、木板桥、独木桥跨溪而架。↓
下梅村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武夷岩茶,一到春天,每家每户都忙着采茶、制茶,空气中处处散漫着茶的清香。↓
下梅村这个今天看来不是十分起眼的小村,她却在中国茶叶历史上涂写过重重的一笔。 ↓
邹氏家祠便是下梅村标志性建筑。正门上边写着大大的“邹氏家祠”,两边的侧门上方各有两个字“木本”、“水源”,寓意追根溯源,源远流长。↓
大夫第,因屋主获朝廷“中宪大夫”的诰封而出名。也是下梅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屋内砖雕、木雕精美绝伦。↓
村内现留清代古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砌墙基,柱础以木为主,结合精巧的闺楼、书阁、花园、经堂、厢房,形成了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
下梅这是一座因茶叶而兴,也因茶叶而衰的古村落。尽管当溪水依然缓缓流淌着,却已不见了昔日里舟来楫往、南下北上的热闹与喧嚣。“鸡鸣晨光兴,祥云夹出千灶烟”,从下梅村流传的这首民间歌谣里可以想见当年的繁荣,而如今,这里仅剩下这些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供游人去凭吊那逝去的繁荣。↓
图片:宋老头
编辑:宋老头
文字:宋老头(本篇部分文字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谢谢网络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