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资保密可以有,但不宜个人说了算
针对人民银行系统部分直属企业“密薪制”被个别领导干部异化为个人特权和内部控制的工具等问题,驻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深入开展纠治。目前,系统内发现的有关案件均被查处,违纪违法所得已全部退回。
“密薪制”是舶来品,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学中薪资谈判实践而来,据说有90%的企业应用,目前在我国一、二线城市较为普遍。很多企业在员工入职时,都会将薪酬列为保密条款写到合同里,一旦员工泄露自己的薪资信息,可能面临违约的麻烦。企业实行薪酬保密制度,其初衷是为防止攀比而导致队伍不稳定。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岗位的绩效无法精准衡量,难以做到薪资对应,“密薪制”则能规避这一敏感问题。
若说“密薪制”的好处,只能是对企业管理有利,提高了自由度,而对员工来说,可能很难看出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企业常常高薪挖角,如果把员工的薪酬公开,无疑是给对家提供了标的。薪资保密,可以减少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避免人才流失。对企业内部来说,薪资公开可能会滋长员工攀比心理,谁拿得多谁多干,导致部分员工对工作懈怠,降低整体战斗力。由此引出的一系列麻烦,将影响公司的整体效益。
如果说“密薪制”对员工还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有利于保护员工的隐私。如果你收入高,薪酬保密制度可能保护了你不被排挤;如果你收入低,也算保护了你的自尊心。按常理,无论是谁,也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看到别人的薪酬比自己高,都会来情绪,很可能因此消极怠工、闹事涨薪,甚至跳槽。这对企业来说,百害而无一利。
“密薪制”有利于企业管理,却不宜搞“个人说了算”。从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视角考量,任何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需要薪酬体系公开、定薪程序民主集中。在此前提下,“密薪制”才能达到相对公平。尤其是国有企业,更需要避免“密薪制”异化,借“保密”之口,行腐败之实。从企业竞争,特别是人才竞争的角度看,薪资保密制度有其可取之处。薪资水平是企业的资源,不对外公开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符合企业的利益,但绝不是谋取私利、变相贪污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规避监督的挡箭牌。无论任何企业,“密薪制”都不该是不公平、搞腐败的遮丑外衣。(张全林)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