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转移】老师,刚才我讲话了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天,再不写下来就要忘记了,生活不应浪费一点灵感,教育要时常记录偶然而至的小事,对于教育生活中那些点滴小事,不再是只有专业行动,更多的是这些小事汇聚我的教育脉络。
本周的主题演讲结束之前,我照例开展宣读本次的“一流演说者”,我从三个方面点评:发言声音、发言内容、倾听状态。我宣读着,孩子们听到自己的名字之后就兴奋地涌向讲台,拿那一张演讲的荣誉证明——一流演说者的奖状,宣读与拿奖像往常一样顺利,我看到很多孩子微笑着回到自己的座位,身边的孩子还凑过来看。就在这时,杨羽轩同学慢慢走上来,这是一位平时绘画十分棒的孩子,小声地跟我说:“丁老师,这张奖状我不能要,倾听上我没有做好,刚才同学在上面演讲,我在下面讲话了。”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孩子就迅速地回到了位置,坐端正,脸部表情有点涨红。而黄色的奖状离开主人停留在我的手上。我拍拍手,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并且看着我。
“刚才杨羽轩同学把奖状还给了我,她说刚才她在下面讲话了,不该得奖状,但是老师还是要把这张奖状颁给她,因为她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她完全可以收下这张奖状,不告诉任何人,但是她没有,她选择告诉老师真相,她也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这张奖状她得的当之无愧”。我开始平静地说着,尽量克制内心的涌动。
孩子们一下子被镇住了,肃然起敬,但渐渐的有孩子开始鼓起了掌,零星的掌声开始扩散,扩散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扩散到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于我来说这是一种教育的温暖,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教育的感染。掌声中,杨羽轩再次走上台来,再次接过这张奖状,这张象征诚实与勇气的奖状。
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反应过来,抓住孩子其他更加重要的品格,在我做出那个决定之前,我没有想起陶行知那个经典的“几颗糖”的故事,在一颗一颗糖的攻势下,孩子慢慢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慢慢发现真正自我。而在这件事情中,孩子是自愿暴露,如果连许多这样的自愿暴露,我们都置之不理,那教育还有多少温度。其实从孩子的天性(追求真实)来看,他们是愿意暴露的,当然有些是不由自主地暴露的,不管在道德还是学习上。如果孩子一天到晚向你打小报告,可能这个孩子需要你去更多的关注。打小报告就是一种暴露。如果一个孩子写信给你,这个孩子就急需要疏导。写信同样也是一种暴露。
原来我们一直生活在孩子自愿(不自主)暴露自己天性、喜恶、价值取向等等内心元素的教育环境中,而我们需要做的或许就是寻找这些暴露背后的原因。
后来下课,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我也觉察到,恰恰是这些小事,建构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强壮了孩子的精神架构。或许在很多年之后,孩子们都会忘记四年级下册某一次晨会我所做的安全教育,但是对于一些小事还是留有一丝印象的,我们成人也是同样,回忆童年,总是那么几件事情在脑海里转。但是小事并非是小事,由于强烈的情感熏染,简洁明确的价值取向,小事也可以是大事。所以留心小事,德育很多时候是小事的教育,是细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