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运动还是不运动,几年之后差别竟然这么大!

您身边专业的运动信息平台

我们的教育中,对体育有太多的误解。

谈起体育运动,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搞体育有什么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运动只是为了身体健康,其他没什么用”

“孩子比的是成绩,运动对学习没有用”

“孩子又不想成为运动员,做那么多运动没用”

“孩子功课太多,有时间还是要休息会儿”

在我们的教育中,跟“成绩”、“功课”,甚至跟“休息”相比,运动都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事儿。不仅父母不重视(父母自己也不运动),在学校里,体育课常常被“语数外”等主课所占用,课间的户外活动常常因为所谓安全问题被限制。

诸如此类的想法,都大大低估了运动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更有大部分家长认为,锻炼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能防止肥胖,并无明显益处;甚至害怕孩子在运动中受伤,也并不喜欢孩子跑来跑去参加锻炼。
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表明花一定时间参加运动,能让孩子上课时精神更集中。而新近一项研究显示,多运动才能让孩子更安全,而认知水平的高低与身体的健康程度更是有关。

世上只有两种孩子:一种喜欢运动,一种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运动。

其实一个孩子运动还是不运动,几年下来状态差蛮远的。

从小坚持运动,不仅让孩子有个好身体,最重要的是,很多东西不用你说教,孩子在体育运动中自己就都学到了。

如果作为一个从小不爱运动的人,你可能至今体会不到运动的乐趣,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能常年坚持运动、还爱看包括摔跤和环法在内的一切体育比赛。

但我一直认为,体育运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非常重要。

苏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遗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东京。

刚到日本的时候,她和弟弟要报读学校。校长问:你们是不是中国来的?

苏女士很惊讶。我们还没提交材料呢,校长怎么知道是中国来的?

后来校长告诉她,他是从他们胳膊的粗细看出来的。

因为她和弟弟的胳膊细白嫩幼,像豆芽一样,一看就知道很少体育锻炼,而日本的学生,由于锻炼很多,胳膊都结实有力。

这些话让苏女士恍然一惊。

后来她在日本坐地铁时留心观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无论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壮实。

这让苏女士很惭愧,但惭愧的是:十几年来,中国孩子的体质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来,中国学生军训可以猝死、长跑可以猝死、体测可以猝死、打篮球也可以猝死,不是过重就是过瘦,近视率接近90%,2016年,仅有17%的小学生经常运动。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强首先表现在身体素质。中国在奥运会上拿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但在中国孩子弱不禁风的身体之前,我们赢尽奥运金牌也枉然!

《奇葩大会》曾经来过一位老师,讲有位学生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他就带学生去喝酒,喝完酒就去工体看球。他对学生说:“跟着骂。”

学生诉苦:“我不行。”

“有什么不行的,老师给你起个头。”

结果他们就骂了一个整场,出来后,学生对他说:“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这么痛快过。”

后来这个学生办了一张北京国安的联赛季票,逐渐摆脱了生活的不快。

这位老师总结:“体育场是治抑郁的。”

当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运动就是生活对你最大的补偿。

无论你亲身沉浸在运动中,还是仅仅作为旁观者,在身体碰撞、忘情吼叫时,大脑产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肾上腺素,这些神经递质的作用就是让人心情愉快、精神亢奋。

经过运动洗礼的人,才更能重拾对生活的信念,更有可能三观正当、心理健全。

在美国,大家对运动的重视和痴迷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作为小学的同龄男生,他们的运动量是这样的:三年级的哥哥踢了几年球了,现在在俱乐部踢,每周三次训练,室外场地,风雨无阻。

另外每周还有两个小时网球、一个小时篮球、一个小时游泳。

周末一般有两场足球赛,每三四个月会有一次联赛,那就会变成四场比赛。

二年级的弟弟呢不喜欢奔跑的项目,所以三次足球换成三次他喜欢的跆拳道,其他项目跟哥哥一样。

暑假期间,他们会上运动方面的夏令营,一天结束之后回来照样游泳打球

虽然天生条件可能就跟我们不一样,但这兄弟俩的体能其实也是靠长年累月的运动建立起来的。

我问我闺蜜,也就是他们的妈:是就你们家这样,还是这儿的孩子都这样?

她想了想说:“老美的孩子差不多都这样,他们同学很多都是三项运动一起上。但我们在老中(中国人)里应该算是运动量大的。”

于是我想起来她去年的抱怨:“这儿白人太多,体育真拼不过他们,他们都是从两三岁开始就天天这么玩儿啊!”

所以你看大多数美国孩子(包括亚裔)的那种健康活跃的形象,多少都跟从小户外运动有关。

可能有人要问了:不是一直强调人各有志,不要攀比吗?为什么运动这个事儿要跟别人比呢?

我的回答是:动这个事儿还就是要比的!你在运动场上不比什么时候比?

不跟别人比也要跟自己比:一个孩子运动还是不运动,几年下来状态差蛮远的。

但是现在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还是孩子自己,脑海中都有个根深蒂固的“信念”:运动与学习冲突。

要学习,以第一为目的;要运动,可以,但同样以金牌为目的。

如此一来,运动就不再是运动,它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考试。我们的思想,从来都是非此即彼,绝不调和,而不是兼容并济,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要不就是培养考试机器,要不就是培养比赛机器:

许多运动员即使拿了金牌银牌,退役之后由于没有适应社会的技能,一样生活得悲催。

在雅典奥运会后,有人总结了一份国外金牌选手的简历:

赛艇女子单人双桨冠军,是一名时装设计师,毕业于德国时装学校;

射击女子飞碟多向冠军,职业是“农业保护官”,大学学的是农业科学;

柔道女子冠军,大学学的是法国文学,职业是警察;场地自行车冠军,职业是法律书记员,23岁才开始训练;

……

实在令我们汗颜。真正的体育精神,是通过运动,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因此国外运动员很多都是业余选手,而中国的运动员很多都拼尽全力,甚至赖以为生,既禁锢了精神,也伤害了身体。

运动既不应该是生活的负累,更加不应该成为唯一的生活;相反,运动是我们感受生活的其中一种方式,虽然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

研究表明,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之外,户外运动是预防近视眼最好的办法。

最重要的是,运动会让孩子们变得更有耐力、更能坚持,不会遇到一点事儿就娇气抱怨。

因为体育除了给人一个好身体好精力之外,也传递了一种精神:竞争、合作、公平、责任感、坚持不懈的努力、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对输赢的正确态度.....很多东西不用你说教,体育运动中就都学到了。

一个人有这样的坚持和毅力,我觉得很值得敬佩。

从这个角度讲,我就能理解为什么西方人一向把体育当成“精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在这个崇尚体育的环境里,不光孩子要付出,家长也要付出。

训练要接送,比赛要陪同,而且所有比赛的后勤都是由家长志愿者们完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量可是不小。

很多学校的各种校队也都是由有能力的家长来志愿做教练;即使是那些运动不行的孩子,也会有家长出面组织起来训练跑步踢球。

如果家里两三个孩子练的项目不同,那家长简直就要忙昏头,大家必须结成互助小组才有可能搞定。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从孩子在草地上蹒跚踢小皮球时开始,就带领他们动起来,培养运动爱好,形成运动习惯,直至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擅长为他们规划一两个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专注发展。

如果孩子实在对体育没有太大兴趣和想法,那也没关系,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个个人项目和一个集体项目(可以自己选一个、家长指定一个),只要一直有的玩儿就行。

不过呢,每家的日子还得自己过,条件不同,功课轻重不同,对运动抓得就会有松有紧。

家长只要有这个意识,尽量去做就好。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如果连这个意识都没有,那孩子懒下来也是很容易的。

等到了十几岁再推他动,他才不会理你,那时可能连个一千米都跑不下来。

从体育运动中学得的其他东西,是孩子能够受用一生的。

运动塑造孩子性格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有个小孩,长得特别柔弱,一直受着欺负,走路永远都是低着头。

他想学习跳踢踏舞,但父亲却送给他一套柔道服。

刚开始时,孩子太瘦弱,常常被对手打倒。

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孩子变得强壮起来,柔道练得越来越好。

终于,孩子不再单薄,不再自卑,也不再总是低头急行,开始敢于直视他人的目光,昂首挺胸。

这时,父亲送给了他一个礼物——一套红色的鲜艳的踢踏舞服装。

男孩终于明白:

学习柔道,是父亲在帮助他强健体魄,

增强自信,从而更好地追梦……

体育心理学表明,不同的体育项目,

对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同。

对于那些缺少心理适应调节和适应能力的,

或者表现出明显的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的孩子,

可以选些针对性的运动,

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

比如,容易紧张的孩子,

可以参加球类比赛等竞赛激烈的运动,

锻炼沉着冷静能力;冲动急躁的孩子,

可以选择下象棋、打太极等静态、单独的运动,

有助于神经调节……

运动精神和团队精神

在运动场上,孩子们能学会如何轮流上阵、如何等待轮候、如何在输掉比赛的时候不低头、如何对胜利的对手说声恭喜,学会传球,不把所有的荣耀都归给自己。

如今,学校会教孩子们,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成果就要学会团队协作——这是21世纪里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教给孩子的——而一支运动队就是孩子学习团队协作的艺术的最佳场所。

从失败中学习

是什么让孩子获得幸福感和取得成功?如果你熟读过有关文章,你会发现,排在前列的是“失败”和“同理心”。我说的失败可不是在考试中得个B,而是真正的失败——运动场上的输赢。

在运动场外,这一代的家长总是希望保护孩子们远离失败,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其他地方,从来不想孩子体会输的感觉。而这正造就了我们抱怨的一代人。

简单地说,孩子需要学会输,他们必须知道自己不总是最好的,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努力,并成长为一个更顽强的人。

对身体的好处

运动有益身体健康这一点谁都知道,但仔细想想,如今孩子的日常生活比从前静态了很多。

打游戏、看电视,屏幕时间支配了孩子的课余生活。那些一天12个小时在户外奔跑、攀爬、游泳的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一些孩子来说,即使是校园健身房和体育课都成了他们不感兴趣的事。

所以,只有有组织的团队运动才能让孩子们好好运动一场。他们能花上一整天来奔跑、运动,这会让他们变得更健康、更有食欲、心情更好,同时也能学得更好。

促进脑力发展

有证据表明,重复的动作不仅能提升大脑的整体功能,对于大脑的执行功能的影响尤其大。

执行功能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包括制定计划的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控制冲动、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规划,最终完成任务的能力。

这听起来是不是正是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儿童正在应对的问题?没错,在美国,有11%的儿童正受到注意力缺陷的影响,而在过去十年里,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一倍。

这些在注意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需要通过一些常规的训练来改善问题,而这些训练提供的好处,团队运动几乎都能提供。

更强的自尊心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我感觉良好。而其中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孩子们需要切实地取得成功,并因为他们的成功而获得赞扬,而不是只从父母那里获得表扬,因为那样并不会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尊心。

孩子们从运动中取得的成就能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心,继而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自我价值,培养自主性,在别处想要获得这样的好处可不容易。

建立与大人之间的情感

如果你幸运的话,可能在你的成长经历里,在家庭之外,还有其他的大人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给你的生活带来了良好的影响。对很多孩子来说,这个角色可能是一个教练或者老师。

对孩子来说,如果能有和一个大人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能从他那得到鼓励,以及认识到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性格,这是一件很健康的事。

而这样的依恋关系也被证实能帮助他们在之后的人生里更好地和其他大人建立起情感。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