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怎么理解?

初读《黄帝内经》的时候,对里面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十分费解,春夏天地间阳气旺盛,为什么还要养阳呢?而秋冬天气冷,阴气盛,要对抗阴寒,更应该养阳才对呀!怎么是反过来呢?

后来,再多读几遍,又看了很多其它的书,反复论证,才觉得《黄帝内经》的这个思路是对的。

为什么这么说?

从顺应天时来说,春生,夏长。春天来了,花草树木开始萌芽,蛇鼠虫蚁开始出洞,天地间的一切,在这个时节,仿佛都开始由静转动。而到了夏季,花草树木开始繁盛,天地间阳气也更加充足。家有小孩子的应该知道,春夏两季,是他们长身体比较明显的季节。在阴阳学说里,阴代表物质,阳代表能量,阴代表静,阳代表动,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要与天地相合,自然也是要动起来,动得多,所消耗的能量也比较多,前面讲了,阳代表能量,所以,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补充阳气,否则,阳气不足,生长的力量就弱了。这是春夏养阳的第一个方面。

从人体自身来说,春夏,阳气上升到地表,天气炎热,地底却是寒凉的。这个在农村生活过的人特别有体会。过去我们有水井,夏天,从水井里打上来的水,那叫一个清凉!以前没有冰箱的时候,我们冰西瓜,都是打了井水冰的,效果并不比冰箱差。城里的人,如果去过有些景区,景区里有地下洞穴之类的景点的,应该也有体会,下到洞里,就算没有空调,里面也是凉爽得很,根本不想上来。而我们人体也是一样的。春夏我们的阳气会浮到体表,这时,我们的手脚都是热乎乎的,但是,我们的身体深处,却是寒凉的。过去没有冰箱,空调,电扇的时候还好,只要别作死,别直接躺在青石板上睡觉,一般不会被寒邪侵袭,导致生病。可是,自从我们有了冰箱,空调,电扇之后,吃到肚子里的是凉的,电扇,空调直接对着吹,寒邪从各个要穴进入人体,这就好比打仗的时候,兵力都被派到前线去了,后方本来就空虚,这时,却有内贼直接打开防护,让外敌直入大本营,这种情况,你说糟糕不糟糕?每当夏季,医院因为感冒就诊的人不少反多,很多人颈椎,腰椎,肩周炎,都是在春夏不注意防护,局部受凉,久了成疾。所以,《黄帝内经》说得对,春夏,尤其要注意养阳。

此外,春夏多雨,湿气盛行。如果饮食再不注意,外湿与内湿共振,那么,皮疹,荨麻疹,腹泻,困倦等一系列症状就来了。阳主运化,阳气足的人,运化能力强,即使有外湿侵袭,只要没有内湿,一般问题也不大。这是春夏养阳的第三个原因。

第四,春夏过后是秋冬。秋冬主收藏,收藏什么?收藏阳气。如果春夏不把阳气养好,秋冬拿什么收藏?打个比方,阳气好比是柴火,春夏柴火备得足,在寒冷的冬季,我们才能生火取暖。如果只是备了点稻草,在大雪纷纷的时候,没有柴火,没有木炭,点上稻草,不一会火就熄灭了,那我们只有冻得瑟瑟发抖。所以,未雨绸缪,春夏就要把阳气养得足足的,为秋冬作好准备。

说完了春夏养阳,我们再来说说秋冬养阴。

从自然的角度,秋冬,阳气要潜藏到地表以下。所以天地间温度比较低,但是底下反而是暖的。还是以前面的井水为例。这个季节,我们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是温的,并不冷。而我们人体收藏阳气的容器,就是这个阴。容器越大,收藏的阳气越多,容易越小,收藏的阳气越少。阴足的人,仿佛是用一口大锅来收藏的,阴不足的人,就好比拿了个小碗。阴越足,阳越多,阴阳是互相依存的,所以,这就是我们重视在秋冬养阴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秋冬气候干燥,燥邪伤津。这个津,也是我们身体阴的一部分。如果阴足,就不怕燥邪,阴不足,全身各处都感觉很干,咳嗽无痰,嘴唇开裂甚至出血,眼也干,皮肤干痒,容易起皮屑。所以,秋冬特别要注意养阴。

第三个,春夏炎热的时候,我们会出大量的汗,汗为心之液,也就是心阴。如果我们在秋冬把阴养好了,在夏季出汗的时候,就不会伤了心阴,从而,也不会在天热的时候,心烦气躁,晚上虚烦不得眠。

所以,你们看,我们传统的养生智慧多么好,它不止着眼于眼前,更把下一个季节,下下个季节都考虑进去了。如果我们能照着做,那一年四季不生病这个目标,其实是可以达到的。但可惜,现在我们只有少部分人群在研究并遵循传统的养生观念,大部分不要说遵循,连了解都没有。

仙女都在看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