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消失的货郎担

在我的记忆中,民间的货郎大抵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或以前的行当了。我少年时期,就经常看到货郎走街串巷、走村串屯的情景。他们挑着一副担子,顶着烈日,或是迎着寒风,乐此不疲地为十里八乡的村民带去他们的生活所需,并以自己每日里辛劳所得的一些微薄收入,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计。

在我儿时记忆中有一个印象颇深的货郎。他留着白白长长的胡须,满头白发,估摸着当时已年近古稀,但看上去他的身体还特别硬朗。他挑着一根油光锃亮、磨得发紫的扁担,那扁担两头往上微微地翘着。在扁担两头下边挑着两个箱子,里面装有家庭生活的日用品。如针头线脑,各种颜色的纽扣,各色的头绳,发卡,别针,裤子上用的挂钩,烟袋锅,烟袋嘴儿,儿童用的各种小勺。另一头箱子里装的有:五颜六色的糖豆儿,各种糖块儿,吃奶嘴儿。还有头巾,围脖,各种铅笔,钢笔,毛笔,蘸水笔尖,小刀,橡皮等等。总而言之,都是各种生活和学习用品。而且这些小物件,都是从几分钱到几角钱的价格。

那些乡间的货郎们,都像那位白胡子老爷爷一样,每天挑着两个箱子,不知疲倦地走前村串后屯,里巷胡同不时地可以听到货郎敲着铜锣的“叮当!叮当!”声。在货郎担两头的下方,挂着两个半尺直径的圆形小铜锣。货郎们只要挑起担子向前行走,那两个小铜锣,在一个像手指肚大小的铁疙瘩地撞击下,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那清脆的铜器撞击声随风飘曳……仿佛告知人们:我货郎来了。如果铜锣声停止,那就是货郎的生意来了,只见三三两两的人群,围拢在货郎担周边,前来选购货郎的商品,间或也有小孩子,吵吵嚷嚷缠着大人要买一分糖二分豆的小零食。

在当时,这些货郎担方便了每个家庭的生活,填补了商店稀少的空缺,委实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尤其是我们东北的那些小村镇,在一般情况下,市镇也就一两家商店,大的村屯还有一个供销社,小的村屯就没有售卖的场所。当时的货郎们,是深受老百姓欢迎的。可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工商业的公私合营,货郎这一行当,就已销声匿迹了。

除了那些出售各种商品的货郎,还有许多行当,也出现在同一个时期,为方便偏远的村屯、山区、林场,各处居住的老弱病残的人们,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就说那些走街串巷的理发师吧!无论寒来暑往,每日里都要穿梭在村镇农乡、来往于街头里巷,为四面村八乡的农民、工人、残疾人、老人、学生,以及小孩童送去了方便,送去了美丽,送去了惬意。

那时候走在大街上,不经意间就会听到理发师手中“唤头”(理发师招徕生意的发声器具。形状类似一把大的纯钢镊子,一根小钢棍从中间一划铮铮作响,因此民间习惯称其为“剃头嗡子”)发出的声音。他们或背着挎包,或挑着担子,手拿的着“唤头”,那“哧㘄——哧㘄—— ”的声音和“嗡嗡”的余音久久徘徊在耳边,向八方住户传递理发的信息。想要理发的人们,热情的把理发师让到屋子里。那时,理一次发,才两角五分钱,理发又刮脸的人,才三角钱,学生儿童才一角五分钱。理发师,也是很辛苦的。

还有的手拿拨浪鼓,肩挎个包袱,边走边卖商品。每当他夙兴夜寐地穿行在乡间或小镇上,他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拨浪浪!拨浪浪!”地摇着拨浪鼓,这声音打破了小巷和村屯里以往的寂静。他走街串巷地卖着包袱里的商品,里面的各种针织品、童衣童裤、小帽子,小祙子,小手套及小玩具等等,引来不少儿童和村妇围观。

当时的街巷和村屯里,还有卖烧饼的、卖冰棍的;吆喝着“锔锅啦——,锔缸啦——”的锔锅匠;设摊儿修钢笔的,兼往钢笔外壳上雕刻五彩缤纷的图案:㧟着一个用柳条扒了皮儿,编织的大筐,穿行在镇村街巷卖大块儿芝麻糖的,不一而足。

那时节,行走在乡间村镇上那些小卖行当,宛如就像那绽放在浓厚的生活土壤里的一朵朵小花,且风吹雨打都不怕,不时地散发着魅力的馥郁芳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的提高,在我怀念中的那些五行八作的民间行当,如今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微刊编辑部

主编:

张宝树

执行主编:

疏勒河的红柳  毅  然

责任编辑:

晓轩   兰子

《散文福地》征稿征订启事

在《东方散文》杂志社的大力支持下《散文福地》创刊已六周年了。

这是广大中老年文学爱好者的喜事和福音。

我们创办《散文福地》,乃全国首家中老年散文期刊,是出于这样一个高尚的宗旨:“积极引导,认真组织有创作能力的中老年散文爱好者关注社会,深入生活,发现和捕捉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多创作讴歌真善美的作品,在丰富个人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同时,歌颂人间真情,弘扬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我们愿做广大中老年散文作者的真诚朋友,为广大中老年朋友提供一个以文会友、倾吐心声、抒发情感、快乐人生的幸福家园和精神高地。

我们开设了以下栏目:“神州博览”“岁月如歌”“乡梦悠悠”“人伦亲情”“世相百态”“思絮心语”“咏物感怀”“养生悟道”“读写心得”“精品赏读”“企业之友”“科技之花”“老人之星”“青春风采”“出版信息”等。

欢迎本市及全国各地的散文作家和广大散文爱好者踊跃投稿。来稿请发电子稿。刊物优先发表题材新颖、内容充实、语言生动、富有真情实感的一两千字的精短散文。来稿请注明作者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通讯方式。杂志编辑部电子邮箱swfd2010@126.com,微刊编辑部电子邮箱732241689@qq.com。投稿及应聘创作员事宜请联络马文华先生(手机:13821236584)。

《散文福地》国际刊号,大16开本,72页。全年四期,按季度出刊,每期定价12元,本市或外地需要邮寄的读者全年56元(含平信邮资一期一册2元)。欢迎订阅。征订请邮局汇款。

征订邮局汇款。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阳光100东园  邮编300381   收款人:郭芳 征订事宜请联系郭芳女士  手机:13820619572

------------------------------------

关于投稿

1、凡投稿作者,应先关注本号,方便查找稿件采用情况,否则不予审稿。

2、来稿需为原创首发,著作权归其本人,文责自负。

3、切勿一稿多投,三周内未见回复或采用,可自行处理,否则,以后来稿将不予采用。

4、来稿如不许改动请加以说明,未说明者即视为平台有修改删减之权利。

微信ID:sanwenfudi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0)

相关推荐

  • 台北故宫展出宋代李嵩《市担婴戏》,看看古代杂货铺长啥样?

    货郎是古代卖杂货的小贩,他们挑着货担或推着独轮车,走村串巷,手摇拨浪小鼓,并且以悠扬宛转的吟唱,介绍商品样式和用法,卖力推销,借以吸引妇女.孩童为主的顾客上门. 时至今日,路上可以偶见担着货物卖的小贩 ...

  • 烟台的“货郎担子”走四方

    货郎担子已经消失了,但是,曾几何时却是广大农村必不可少的一种风情.挑担子经商的人称为"货郎",是最受农村妇女欢迎的人,他们挑着担子走四方,主要是不通公路的村庄. 他们有着自己行业的 ...

  • 张玉波| 货郎担

    每当听到著名歌唱家郭颂的那首<新货郎>歌--打起鼓来敲起锣,推着小车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啊,文化学习的笔记本,钢笔铅笔文具盒,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穿着个球鞋跑地快,打球 ...

  • 闵鉴青烈士的“货郎担”!

    温馨提示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閔",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閔氏家族文化"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闵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闵氏宗亲交 ...

  • 散文||消失的徒劳无功

    消失的徒劳无功 何爱红||福建 时光倒流到青葱校园.学生时期,后桌转来了一个瘦脸黑皮肤的男生,他的到来,着实住进了我的青春期世界. 还记得,他五官分明有些俊美,尤其是一对剑眉格外浓密.他是个沉默寡言的 ...

  • 散文||消失的洋布棚,消失的庙会

    消失的洋布棚,消失的庙会 金利波ll河北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记得儿时想要穿套崭新的没沾过水的衣服,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也是件程序复杂的事.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 ...

  • 散文:消失的家织布

    "穿新衣,过新年".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每逢春节前夕,在我的家乡,人们将自己生产的棉花加工织成布料,称为家织布,相对于舶来品的"洋布"来讲,也叫" ...

  • 网络文章的消失(散文)

      网络文章的消失(散文) 飞翔 忙乎了12年,喜欢上网发表文章,结果出乎意料,网络文章已经消失了. 2009年国庆节登录新华网注册,那是一家大型网站,陆续发表文章3年,内退后回家,接到通知该网清理整 ...

  • 尹延哲/消失的梧桐(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消失的梧桐 由于城市改建,梧桐几乎消失不见,直到销声匿迹,心中不免有些怀念,更有些伤感. 尹延哲 记忆中,聊城的绿化多为梧桐树.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 ...

  • 【散文】张富存/消失的老屋记忆中的家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四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张富存 我家的后园,有一片荒地.这片荒地,便是我 ...

  • 消失的美丽(散文)

    重走山乡小城,我们是彼此陌生了,留存记忆底板上古董而别致.精巧而妩媚的山城淹没城市改造轻率实施和匆忙追求现代红尘里.一条宽大的水泥马路裸露我的视野,横行于小城的追忆,曾经吻接千年资水的河岸,任由江水击 ...

  • 立岳||【散文】一段消失的路

             一段消失的路                          文/立岳   我的老家原来有一条斜不啷当的捎近路,是通往镇上的,村里人都亲切地唤作"赶集路",它是 ...

  • 农村散文:消失的打麦场

    转眼间又到了麦黄收割时,农村又开始忙碌了起来.麦收季节是需要抢时间的,遇上刮风下雨会严重影响收成. 随着时代发展,机械化收割大大缩短了收割时间,但同样使曾经几代人争分夺秒抢收的记忆变得渐行渐远,随之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