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甘露门开度孤魂
甘露门开度孤魂
文/应可军
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俗传阴间放鬼活动三天,七月半 古称“中元节”。旧习各家办牲醴祭祖。有些村族集资邀和尚道士念经拜忏,举行孟兰盆会,超度孤魂,施食饿鬼,俗谓“施焰口”。民间设礼祭拜,农村亦有集资“施焰口”以超度鬼魂,特别是无主孤魂野鬼,各地特别滨海村族建有孤魂祠。不要来阳间作祟。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民间更直白,说“做人一日三餐,做鬼一年三餐”即清明节,七月半、冬至日,都要祭祖,民间还有一句俗语,说办羹饭,不过是“摆摆冷,自家哽”因为老底子毕竟百姓生活困难,缺食少吃,“牛靠歇,人靠节”每月安排节气,办点宴席吃吃。七月就有中元节了。七月半 古称“中元节”。旧习各家办牲醴祭祖。老人们都说,中元节这日,地官会打开地府之门,让已故的亲人回家,再食一回人间烟火,再度一次月圆之夜。所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烧香焚纸,点荷灯为亡者指明回家的路。中元节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若干挂满馍糍块、糖果的竹枝,所谓华竹。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糖果、馍糍、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施放焰口,常与丧事中追荐亡魂结合在一起,称为“阴焰口”;也有为活人消灾、延寿施放焰占的,则称为“阳焰口”。所谓放焰口,就是给鬼道“饿鬼众生”施食。施食超度孤魂的法事,有小型,中型,大型。小则蒙山,中则焰口,大则水陆,同是一事。水陆法会,略称水陆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水陆”之名,始见于宁海人宋遵式(964—1032)的《施食正名》,谓系“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见《金园集》卷四)。其仪式基本由宁海人遵式制定的。
此外,寺院在重大法会圆满之白,有的也放焰口。过去放焰口可在寺院、俗家或公共场地举行,现在一般在寺院的殿堂中举行。中元节,让人重拾敬畏之心。懂得了敬畏,自然不失良善。把握当下,不负韶华。在祭奠和哀思中,学会坦然面对死亡,好好珍惜当下,是中元节最大的意义所在。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以为岁月悠远,来日方长;总以为我们还很年轻,可以肆无忌惮地挥霍时间;总以为有些事还有很多机会,可以任性地拖延时间;总以为一切都来得及,因为未来还很遥远。不要总以为来日方长,不要把美好的心愿,都寄托于不可预知的明天。最珍贵、最需要实时把握的,是“当下”。有许多事,在你懂得珍惜之前,已成旧事;有许多人,在你用心之前,已成故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遗憾的事一再发生,但追悔过后再抱怨“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没有用的,“那时候”已经过去,你追念的人也已离开了你。不虚度每一天,做每一天每一刻最好的自己。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余生很贵,愿我们的接下来能不忘先祖,不失良善,把握当下,不负韶华,这才是中元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