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生姜的运用规律探析

编辑推荐语

本文从《伤寒杂病论》原文入手,分析含生姜经方主证特点和配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呕家圣药”的理解及其在二陈汤中的重要配伍意义
【摘要】依据《伤寒杂病论》原文,从主治证候、配伍应用两方面,考查123条原文、76首经方中生姜的运用规律。结果发现:①生姜可对症应用于呕吐,主要适用于内有水饮或津液代谢障碍伴有表证未解的呕吐;②生姜不与甘草、大枣配伍时,常与半夏、橘皮等行气消痰药同用,主治呕、哕等病证,提示生姜在二陈汤中具有重要的配伍意义;③经方加减时,生姜主要用于标实为主的“呕”“寒”“痛”证,作用特点是宣通气机;干姜主要用于本虚为主的“寒”“利”“咳”等,作用特点是温中补虚,二者在经方中的区别运用有助于对《神农本草经》“生者尤良”的理解。
生姜,《中药学》教材将其归为解表药之发散风寒药,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名医别录》载生姜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除风邪寒热,归五脏。经方,常专指《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方剂。除重复方外,含生姜(包括生姜汁)经方共有76首,《伤寒论》涉及39首方,《金匮要略》涉及50首方。生姜在经方中多以衡重单位“两”“铢”来计量,防己黄芪汤和《近效方》术附汤中生姜以“片”来计数,以生姜汁入药的生姜半夏汤用“升”来计量。干姜人参半夏丸以生姜汁糊为丸,其余含生姜经方均为汤剂,生姜用量从“一两”到“一斤”不等,有36首方用量为“三两”,28首方用量大于“三两”。经方中生姜用量灵活,随证加减有法可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其配伍应用规律。

1  含生姜经方主治证候

共有123条涉及生姜的原文,笔者对其中的高频方证、生姜用量较大及涉及生姜加减运用的方证进行了分析,以体现生姜的主治证候特点,具体见表1。
由表1可见,含生姜经方主治证候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分别为“呕”“吐”“痛”“满”“利”“咳”,符合《中药学》教材“温中止呕”的功效特点。细究原文发现,上述证候常相互伴见,提示呕吐病因复杂,不局限于“中寒”致呕。以下对上述证候详加分析。

1.1  “呕”“吐”

有23首含生姜经方主治呕吐,其中8处原文明确“见呕加生姜”,提示生姜可对症用于呕吐。
从伴见症状来看,7首方主治证候伴见不同部位的疼痛,其中呕吐伴见头痛,并有“发热”“脉浮”“恶寒”等外感脉证,提示表证未解;6首方主治证候伴见“下利”,提示气机升降失调;3首方主治证候伴见“胸胁满”“心下急”“心下支结”,提示少阳经气不利。
从病机特点来看,生姜泻心汤主治“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原文提示其病机关键为“胁下有水气”;小半夏加茯苓汤证言“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提示水饮为患。
总之,生姜虽可对症用于呕吐,但并非所有的呕吐皆适合用生姜治疗。外有表邪,内有“水气”“水饮”所致呕吐,或伴有外感表证的水液代谢失调之证适宜。

1.2  痛

有22首含生姜经方用于痛证治疗。
从疼痛部位来看,涉及“头”“心下”“胁”“腹”“肢节”。
从疼痛特点来看,原文提到的有“刺痛”“㽲痛”“弛痛”“时痛”“酸疼”等。
从主要伴见症状来看,原文有4次提到头痛伴见“发热”,另可见“喘而头痛”“脉紧头痛”,提示含生姜经方治疗的头痛多为表证未解;柴胡桂枝汤证言“支节烦疼……外证未去”,大青龙汤主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亦提示疼痛是外感所致。
病因病机方面,桂枝汤治疗“伤寒,医下之……身疼痛者”,桂枝新加汤主治“发汗后,身疼痛”,桂枝加芍药汤治疗“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见“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提示疼痛是误治伤正所致。“少阴病……腹痛……四肢沉重疼痛……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此处水气为疼痛病因。《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治妇人产后“腹中刺痛不止”“腹中㽲痛”,小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疼”,桂枝芍药知母汤证言“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以上4方证提示疼痛属气血亏虚之不荣则痛。
另有3首含生姜经方原文未指出有疼痛症状,临床亦常用于痛证治疗:“血痹”之黄芪桂枝五物汤,“阴阳俱微”提示气虚血弱,血痹证只是肌肉麻痹而无痛感,受邪较重会发生“如风痹状”之疼痛。国医大师尚德俊应用此方治疗雷诺病、冻疮、大动脉炎等疾病,疼痛为上述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温经汤提到“妇人年五十所……少腹里急……瘀血在少腹不去”,气血已衰,阴虚血瘀,此类病证临床常见腹部刺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见“内有久寒”,黄煌提出“内有久寒”的症状特点为腹部经常反复发作性疼痛。黄增强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56例痛经患者,有效率为96.2%。

1.3  满

有14首含生姜经方主治不同部位的满证,其中6首方治疗“腹满”,4首方主治“胸满”,另可见有“心下满”“胁下满”。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发汗后,腹胀满者”,桂枝加芍药汤治疗“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桂枝去芍药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误下导致的胸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心下满微痛,可见尽管病位不同,误治伤正是导致满证的共同原因。
综上,含生姜经方主治呕吐、痛、满等证候,诸证交作提示病机复杂。生姜主治内有水饮或津液代谢障碍伴有表证未解的呕吐证候;痛证和满证病位广泛,特点多样,误治伤正是引起痛证、满证的重要原因。

2  经方中生姜的配伍应用

经方中与生姜配伍的药物共有66味,见表2。
由表2可见,与生姜配伍频数高居前4位的药物依次是甘草、大枣、桂枝、芍药,正是桂枝汤的药物组成,这与桂枝汤及其加减化裁方在原文中的广泛应用有关。

2.1  与芍药、桂枝配伍

在22首治疗疼痛的含生姜经方中,生姜与桂枝、芍药配伍,可以通过调整用量比例,或配伍其他药物主治不同的痛证。
例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用于“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脉沉提示病不在表,脉迟者血虚无以荣脉,汗后耗气伤津,风寒表邪乘虚入里加之肢体失于濡养,故作痛。张仲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重用生姜、芍药治疗“身疼痛”。再如治疗“诸肢节疼痛”的桂枝芍药知母汤,重用生姜“五两”配伍桂枝、芍药和白术、炮附子、防风等祛风除湿药以止痛;主治“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在桂枝汤基础上倍用生姜加黄芪,以逐风湿痹。
据《神农本草经》,芍药“除血痹”、干姜“逐风湿痹”且“生者尤良”,姜,性温味辛,生者因具生发之性较干姜长于发散,痹证疼痛因寒湿之邪阻于经络不通则痛,生姜辛温走窜用之正宜。

2.2  与大枣、甘草配伍

经方中生姜、大枣、甘草3味药合用的有48首,其中桂枝汤加减化裁方28首、柴胡汤类方5首。12首含生姜经方不与甘草、大枣配伍。统计分析相关方证,发现生姜不与甘草、大枣配伍时,常与半夏、茯苓、橘皮、枳实等行气消痰药配伍,主治呕哕、痞满、眩、悸、疼痛等证候。其中小半夏汤证言“心下有支饮故也”,真武汤证言“此为有水气”,《外台秘要》茯苓饮可“消痰气令能食”,可见生姜配伍行气消痰药主治痰饮水气所致各种证候。

2.3  与半夏、橘皮配伍

与半夏配伍的23首经方中,13首方主证中出现呕吐,另有3首方未言及呕吐,以方测证或验之临床可治疗呕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得之于表邪误下,邪热内陷,致周身气机枢机不利,可推知有胃气不和之呕吐;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原文见汗不如法之腹胀满,此为汗后中阳虚损转输不利升降失调,《张氏医通》记载此方治疗胃虚呕逆;半夏厚朴汤虽未提及呕吐,临证亦常用于痰饮中阻之呃逆呕吐。此外,有3首配伍半夏的经方主症为“咳”,射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均见“咳而上气”,此乃实邪阻滞气机,肺气郁而上冲,提示病势急迫,咳嗽剧烈;“(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脉沉者,有留饮”,此处提示痰饮为患的病机。可见经方中生姜半夏两药配伍治疗呕证和咳证,共同病机是误治伤正或痰饮阻滞等原因导致的中上二焦气机不畅。
有5首经方运用橘皮,且均与生姜配伍。橘皮汤证言“干呕,哕”,橘皮竹茹汤证言“哕逆”,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后注言“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可见经方中生姜橘皮配伍主治呕吐、哕逆等证候;橘枳姜汤主治“胸痹,胸中气塞”,《外台秘要》茯苓饮言“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提示病位在胸、病机为痰。橘皮辛温而苦,能利水谷,为脾肺之散药泄药;生姜辛而微温,为肺胃之散药升药,二物有相须之益,故常并用。橘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配伍辛散性升的生姜,理气宽胸、调中运脾使气顺痰消可治呕哕。

3  分析与思考

3.1  如何理解生姜为“呕家圣药”

《中药学》教材言生姜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半夏为“止呕要药”,两药相须为用以止呕。综合分析生姜的主治证候和配伍规律,发现生姜可对症用于治疗呕吐,且常配伍半夏。但并不局限于治疗“中寒”致呕,经方中生姜主治外感表证未解,伴有“水气”“水饮”等内里的水液代谢失调所引起的呕吐。需要注意的是,咳证也是生姜、半夏配伍的高频主治证候,病机是误治伤正或痰饮阻滞等原因导致的中上二焦气机不畅,这与呕证的病机不谋而合:痰饮与“水饮”“水气”同为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外感表证未解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上焦气机不畅。可见,生姜的主治病位在中上焦,病机为水液代谢失调常伴有表证未解,呕吐是该病因病机的常见症状。另一方面导致呕吐的病因病机也有多种,并非所有呕吐均可用生姜止呕。因此,临床对症用药的依据是对病因病机的精确把握。

3.2  从经方中生姜与半夏、橘皮配伍探析二陈汤中生姜的作用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中记载煎服法为“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后世医家多认为生姜在二陈汤中仅为佐助药,或认为生姜在二陈汤中仅起到制半夏毒的作用。如《医宗金鉴》于中册首载二陈汤时,言其煎服法为“加生姜三片,水煎服”,后于本书他处另注“诸痰,谓一切痰,皆宜二陈汤治之。即橘红、半夏、茯苓、甘草也”,并未提及生姜、乌梅;再如《成方切用》及《医方集解》载二陈汤“加姜煎,姜能制半夏毒。”
通过研究生姜在经方中的运用规律,可知生姜在二陈汤中具有重要配伍意义。经方中生姜与半夏、橘皮配伍燥湿理气化痰治疗呕吐、咳嗽、哕逆等证候,此外生姜与茯苓配伍可主治“呕”“吐”“胸满”“心下痞”“心下满”“心下悸”等证,提示痰饮阻滞气机不畅的病机特点。故生姜与3味药物的配伍均起到调气化痰的作用,与半夏配伍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重在调节中焦,与陈皮配伍侧重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与茯苓配伍健脾利湿使痰无所生,可见生姜在二陈汤中居于中心地位,起协理诸药的作用。另有实验研究发现,二陈汤原方在镇咳、祛痰、平喘方面明显优于4味二陈汤(即二陈汤去生姜、乌梅),且乌梅、生姜对二陈汤调节脂代谢作用有明显影响。
综上,二陈汤药物组成共6味,生姜与其中3味药物的配伍在经方中均有不同特点的化痰作用,而本方正是祛痰剂的代表方,因此生姜在二陈汤中的配伍意义应予以重视。

3.3  从经方中生姜干姜的对比运用探析《神农本草经》“生者尤良”

《神农本草经》言:“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生姜未被录入《神农本草经》,仅于干姜条言“生者尤良”,提示生姜、干姜功用各有偏重。分析对比经方中生姜、干姜的运用规律有助于理解其内涵。
经方中分别有10条和6条涉及生姜和干姜加减运用的相关方证。5首方见“呕者”或“吐多者”加生姜,3首方因“寒多”或“久寒”加生姜。含干姜方如白通加猪胆汁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大建中汤主证见“呕”“吐”,又理中丸言“寒者加干姜”。对比分析原文发现,含干姜方主治寒证、呕证见于中阳虚寒,病机以本虚为主;含生姜方主治中上焦气机不畅导致的呕证、寒证。4首经方见“咳者”加干姜,且必配伍五味子;真武汤见“利”加干姜,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方“并主下利”。未见因“咳”或“利”加用生姜者。
如前文所述,经方重用生姜配伍桂枝、芍药等治疗风寒湿痹所致的痛证,可见在“逐风湿痹”方面生姜具有独特疗效。如张锡纯用生姜配伍白芍主治经络受寒、四肢发搐、历节风证等周身关节疼痛。善用经方的范中林治疗风寒湿痹,以生姜祛风逐湿,用量为10~30g;风寒湿痹重证,寒湿凝聚,重用生姜60g辛散宣通。民间有生姜与黄明胶熬贴治疗风寒湿痹的经验。
综上,生姜主要用于“呕”“吐”“寒”“痛”等证,病性以标实为主,其作用特点是宣通气机;干姜除用于“呕”“吐”“寒”,还可主治“咳”“利”,诸证以本虚为主,其作用特点是温中补虚。

4  结语

本文从《伤寒杂病论》原文入手,分析含生姜经方主证特点和配伍规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呕家圣药”的理解及其在二陈汤中的重要配伍意义,通过体会经方中生姜、干姜运用的区别明确了《神农本草经》“生者尤良”的内涵。经方药味精简,细审原文分析用药规律,可为临床遣方用药和解决疑点争议问题提供思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