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级兵团所辖各部的数字番号为何不是“连号”?发展历程所决定
陈赓将军担任司令员的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所辖的三个军番号分别是第13军、第14军、第15军,这其实就是“连号”的,而且这三个军也都是二野的王牌军,所以这个问题并不是绝对的,它涉及到部队番号和作战序列的不断演化过程。一般而言,一支军队的历史越久,其兵团级单位下属各部番号的“连号情况”概率越小,因为期间会产生很多的变数。
陈赓大将
我们以黄埔嫡系第1军为例,它在1925年8月正式组建时,所辖的三个师就是连号的,分别为何应钦第1师、王懋功第2师和谭曙卿第3师,该军以蒋某人为军长、何应钦为副军长、周公为政治部主任,也就是未来黄埔系几百万军队的鼻祖。这种部队在规模不大时的初始序列番号,其实一般是连号的,因为部队数量还少。
但是部队毕竟是要壮大和扩编的,那么就会以初始“连号各部”单拉出去组建新的队伍,扩充以后再授予新的番号,久而久之,几何式的发展就会使曾经的连号变成没有规律的“跳号”。第1军参加北伐时,已经下辖第1、第2、第3、第14和第20师,后面两个师番号为什么不是第4和第5呢?因为分别是以独立2师和教导师改称的,而第4师、第5师番号很早已经授予了谭延闿的第2军(辖第4、第5、第6师),再改来改去肯定不合适。
第13军军长周希汉
第1军在北伐战争中招降纳叛,部队扩充非常迅速,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原来的各师扩建为军,这样曾经的五个师就会被拆出去独立发展,比如1927年该军第3师调出、1930年第2师调出,到1934年胡宗南升任代军长时,第1军所辖部队番号已经变成了第1师、第78师和独立旅,到抗战时期则变成为第1师、第78师和第167师,与最初的三个师番号相比较,仅剩下个第1师还在其序列内,当然也就成为了跳号。
国民革命军初期北伐时只有八个军,而到了抗战初期已经有了49个军180个师的番号,其中大部分军级建制都是在抗战爆发后组建的,军级部队的各师实际番号选择,更多考虑的是战场情况、历史渊源和派系属性,至于是否“连号”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第14军军长李成芳
比如著名的第74军就是在淞沪会战中火线成立的,由俞济时第58师和王耀武第51师合组,之所以如此选择,一方面,是这两个师都已经在淞沪战场跟日军作战,方便就近整合,另一方面,早在1935年追剿红十军团时,王耀武补充第1旅(第51师前身)就在浙江保安处长俞济时的指挥之下,有曾经比较良好的上下级关系。
那么按资历和关系,当然是黄埔一期的俞济时为军长,直到1939年再调入第57师,不久王耀武接任军长,所以第74军有“三五部队”的绰号,完全是是一个巧合,因为这三个师并不是按数字番号的顺序组合为军的。
第15军军长秦基伟
军级单位尚且如此,那么当组建“兵团级”战略或者战役单位时,这一情况就更普遍了,我们要特别注意蒋系部队的“派系因素”,为了指挥得力和“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兵团级建制尽量(注意是尽量)选择同一派系的步兵军进行整合。比如1948年以整编第18军为基础组建第十二兵团时,当然就要优先考虑“土木系”的部队入选,首先是该整编军原辖的整11师恢复为第18军番号、整3师恢复为第10军番号。
然后再把土木系第14军调入,从而形成了以第18军为核心,以第18军旁支第10军(被歼后以18军部队为基础重建的,军长覃道善)、第14军(军长熊绶春)为辅的“土木系”基本盘。由于兵力仍不充足,只好再调入原属汤恩伯系统的第85军,于是第十二兵团成为了下辖四个军一个快速纵队12万余人的强大兵团,这个时候已经不可能形成“连号”了。
第1军次任军长何应钦
再比如东北蒋军的最大机动部队第九兵团,最初仅仅是下辖新3军和新6军的小型兵团,1948年5月扩编为大型机动兵团时,主要以原来的“远征军系统”各部队进行整合,于是下辖新1军(远征军)、新6军(远征军)、第71军(远征军)、第52军(原云南守备)、新3军(后建)和第49军(东北军余脉),并且以远征军系统出身的廖耀湘为司令官,连不连号已不重要。
那么为什么陈赓兵团的三个军就形成了连号呢?那是因为在1948年底之前,我军并无统一的数字序列番号,而是各野战军内部自行编号,二野的前身中原野战军就曾编有12个野战纵队,其中组建陈赓兵团(挺进豫西)时是以第4和第9纵队为主(也是跳号)。
当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后进行整编时,以第4纵队扩建成为两个军、以第9纵队编为一个军,由于是统一开始新授军级数字番号,当然也就很方便很自然地成为第13、第14和第15军。
第1师师长胡宗南
|
|
【军事史林】公众号 QQ号 : 12002951 微信号:hou619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