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不能陷入“作业打卡”的误区
如今,“作业打卡”成为小学生家长一项繁重的工作,几乎每门功课的任课老师都会要求家长在班级家校微信群里“打卡”。按理说,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是家长的分内事,也是家校合作的一部分。但是,要求家长每天把孩子的作业拍照或拍视频打卡,不仅对家校合作无益,还会加重家长的负担,让家校合作步入误区。
过多打卡会让家校合作的着力点发生转移。家长有监督孩子作业完成情况的职责。了解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与教师互动交流,是家校合作的方式之一。各科作业都要在群里打卡,教师忙于统计家长打卡情况,家长忙于陪孩子写作业、拍照、录视频。为了让孩子有“面子”,家长们绞尽脑汁拍出令人“眼睛一亮”的图片和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家校双方都忙得焦头烂额,谁还有精力思考学生的学习品质及长远发展?
各科作业都要求打卡是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完成一定的家庭作业,本是一件常规的学习活动。受任何工作都要留下痕迹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的影响,部分教师用“超常规”的方式对待学生的常规性学习,其结果是家校双方不再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只关注图片及视频拍的美不美,有没有在规定时间内上传。过多非必要的关注,让正常的学习活动变得非常复杂,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给家长及教师自身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
各科作业都要求打卡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语文课做手抄报为例。小学生对事物有基于童真童趣的独到见解,其制作的手抄报是稚嫩的、简单的,在成年人看来甚至是有缺陷或存在一定错误的。但是,在作业打卡的要求下,充满童真童趣的手抄报越来越少。为了夺人眼球,很多手抄报都是家长的杰作,一份份高质量的手抄报看似精美,实则与孩子没有多少关系。
家校双方利用微信等软件就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交流,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家校合作并非只有“作业”一项内容,将作业打卡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内容甚至全部,是对家校合作的误读。
(作者吴维煊,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