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告诉你,为什么会说话比会做事更重要?
文/鬼谷信 连载(一)
先说结论,会说话比会做事重要,是因为说话是主动攻击,而做事是被动接受,比如一个动听的故事能给人带来一个美妙的体验,而一件事情却会被不同用心的人解读成不同版本。
今天我们就说说,纵横家们为什么那么会说话?
最近看了一期辩论类节目,挺有趣。从某种角度上看,所谓的辩论其实就是讲故事,谁的故事更吸引人,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谁就是赢家,至于观点与真相南辕北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众心理舒服,就如那首歌一样,人人心里有杆秤,谁的故事更迷人,那杆秤就更偏向谁。那么问题来了,辩论时的巧舌如簧到底来自于哪里呢?,今天我们说说鬼谷子给我们的一个方法论。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举例子佐证古代的牛人们是怎么说话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战国策》,里面全是纵横家们的经典语录。纵横家们说话从来不会直入主题,而是会做些铺垫,而这些铺垫往往就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的。
1、反覆,通过观察过去,反过来去推论未来。
最经典莫过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其实稍微动点脑子就知道三皇五帝的故事其实跟《圣经》里的圣人摩西并无二致,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们真的存在过,但是在古人眼里,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三皇五帝身上的“精神力量”,如道德、智慧、胆识等等,所以古人在游说的时候,喜欢引用三皇五帝,或者后面的秦皇汉武,通过他们的言行来推导出未来会是什么样的?所以不知道未来怎么样没关系,可以从已经发生过的事物中去寻找脉络,这个方法在《三国演义》里经常出现类似的桥段,比如诸葛亮经常从曹操的言行里推断出曹操即将会做什么。这个方法应用在游说的经典句式,如:我听说圣人(或者其他已发生过的事情)如何,他们的行为带来了很好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如何。
2、古今,通过历史事件,反过来论证现实情况
古今说的当然不是内衣,说的是古人喜欢引用历史事件来论述现实意义。唐太宗的那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好说明了古人对历史的重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对历史记述的如此完备相识,甚至连皇帝的日常起居也有史料可查。实际上中国也是最早设立史官的国家之一。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因为历史有多么大的价值,关键在于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给后人留下的启迪作用,这其实才是史书存在的作用和目的。同样历史能给人很多借鉴和思考,比如现实场景中遇到缺乏了解的事物,就不妨从历史中找寻方法。
同样,古人游说的时候也会有些经典句式,如:某位圣人干过某件好事,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圣人也多做好事。
3、彼此,通过对方的实际情况,反过来制定游说方法
说起彼此关系,最耳熟能详的其实是孙武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游说的时候如果不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就不能做到应对自如,不管是军事战争,还是谋略策划。,知彼知己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奏,虽然一点也不酷,但这是一切谋划的基础,引用到商业中来,为什么做营销策划之前一定要做系统的市场调查的原因就在于此。所以很多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很多商业人物如马云,人们在提到他们的时候,往往都会忽略他们的调查研究,而凸显出他们的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如果一个牛人在吭哧吭哧的做市场调查,苦思冥想,牛人身上的仙气就总少了那么一些。当然这也有经典句式,如:我听说谁谁谁在策划某个产品,所以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产品策略。
有时候我们在游说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无话可说的囧境,比如就有很多朋友说在游说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就不妨尝试从这三个角度去思考、联想、阐述。
所以此时我们的脑海里应该出现一个反覆的概念,尤其对于游说而言,脑海里一定要学会辩论,反覆是通过空间、时间、思维的三个维度去观察思考,获得证据、策略和结论。
那么什么样的才叫成功呢?很简单,通过反而得到覆,从而建立自己的逻辑框架、证据链条、谋划方法和结论。
今天说,游说的反覆思维,下次说说游说应用的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