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心理罪》:越知心,越致命

一本有情怀的手机杂志

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你还有凝视深渊的勇气吗

你会越过它,还是陷入其中

作为【雅片馆】里唯一一个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小编,对这部 《心理罪》 是再熟悉不过了,看之前心想这次一定要让其他小编看(跪)看(服)我到底能写出多么优秀专业的影评!

然而从电影院走出来后,我的内心是崩溃的——这怎么写?犯罪心理画像的部分总共没超过 20 分钟,尬到极致的台词全程出戏,片子剪辑也略显混乱。

本就是冲着推理与心理侧写而来,结果还以为自己看了场 《神探李易峰》、《廖凡大搏击》、《吸血鬼大闹蝙蝠岛》……

史上最糟心的观影指南

请让我在 1 分钟内向你说清剧情。

如果你不是原著粉,并且还没看电影,请看这段:

影片讲述的是实习生方木和警官邰伟一同破案的故事,中国影院里犯罪题材的电影呼声普遍不高,但本片胜在在加入了心理学设定。

片中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全程开挂的心理学天才方木,但并不是每个爱好心理学的人都是这么自大 + 吊炸天,谁都可能是怪咖,人性的阴暗面不止在犯罪案件中。

廖凡精湛的演技和打戏全程怒刷存在感,看的时候会很享受,李易峰挑战角色尚不够完美,但那张哭戏绝对可以给他加十个鸡腿。

如果你是原著粉,并且还没买电影票,请看这段:

这不是你爱得很深的《心理罪》,它比网剧做的改动还要大。方木的人设是一个自大 + 易激惹的孤儿,乔教授的普通话也非常出戏,陈希竟然不是死在舞台上,没有七个读者,没有和孙普和孟凡哲……

当然,你期待的方木和马凯在监狱里的那段精彩对峙也没有。

打戏过多,推理部分又极少,以至于断案时看起来几乎是靠心灵感应。

如果你不是原著粉,并且已看完电影,请务必在评论区写下你宝贵的观后感。

如果你是原著粉,还看完了电影,请借我个肩膀哭会儿,因为改得实在太瞎了。

【心理画像是什么】

不是瞎掰!不是算命!不是玄学!

追美剧的朋友都听过 《CSI》 吧?美国人喜欢玩现场,即将犯罪现场特征(包括受害者情况)录入数据库,与以往的犯罪模式进行比较画像,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来诠释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很OK了。

美剧 《犯罪现场调查》

英剧 《汉尼拔》

而英伦派相对来说更偏重行为分析,依据现场留下的行为特征推测罪犯的日常行为方式。

收集罪犯的行为资料和人格资料,对其进行心理专业的统计分析,这是心理画像在刑事侦查中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人用心理画像抓到罪犯了吗

是的,就是有这么个神一般的存在。

一个和纽约某家公司死磕到底的罪犯自称 F.P ,从 1940 年到 1955 年,他在纽约一共放了 52 枚炸弹,其中 30 枚发生引爆。纽约警察束手无策,拿着案件资料投奔心理学家詹姆士 · 布鲁塞尔。


詹姆士 · 布鲁塞尔

犯罪心理画像之父 精神科医生


布鲁塞尔只花了 4 小时就对这件案子拟写下 15 点推论,其中包括性别、血统、教育程度、性格特征、犯罪动机等一系列关乎 F.P 的猜想。

1956年,F.P 落网,特征几乎与布鲁塞尔的推论完全吻合。自此,刑事侦查利用心理学解锁了新技能,之后逐渐完善成一门系统。

库伯是美国唯一未被绳之以法的劫机犯,1971年11月24日劫持一架客机后跳伞逃脱,过去 40 年联邦调查局始终没有抓获嫌疑人。图为FBI对库珀的模拟画像。

2017年6月23日,中国警察林宇辉手绘出“章莹颖失踪案”嫌犯,逼真程度震惊美国警方。

中国心理画像能像方木一样开挂吗

犯罪心理画像在国外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我国对犯罪心理画像的本土化研究仅有10 余年,且中国首家专业性的犯罪心理画像组织(即郑州犯罪心理画像协会)于 2007 年才在公安机关成立。

起步晚不要紧,重视程度才是关键。但就像与 《心理罪》 作者雷米同在中国刑警学院任教的康杰所言: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着不了解、不重视,甚至是质疑等问题

《心理罪》 作者 雷米

在中国,心理画像还停留在科学边缘化阶段。耿直的公安是行动派,他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证据,不爱听所谓的心理学大师瞎嚷嚷。

中国到底有没有方木这样的心理学天才存在?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就算有了方木这样的人,他真的能不走关系、不送好烟好酒就顺利进入公安系统,甚至还能到可怖的达案发现场指手画脚?

咱们还是说回电影吧。

【“心理罪”指的到底是什么】

(此处有部分剧透,好奇宝宝慎读)

电影对原著内核的重新演绎值得观者思考。

大多数罪犯都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甚至存在高智商反社会人格。

本片的大 boss 孟阳本是个想研发卟啉症药物以造福人类的医生,不想反被感染上卟啉症。

是不是觉得这位叔叔有点眼熟

是《仙剑 1》里的酒剑仙啊

万念俱灰的孟阳想的是:既然自己被感染了,那么我要让更多人跟我一样痛苦。

人还是太孤独了,不仅自己不幸,也要让别人不幸。

如此看来,造福人类只是借口,功成名就才是真欲。如果真的把社会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重,走的不会是去伤害他人的这条路。

但上面这个说法也有一定争议


约翰  ·  华生

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


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约翰 · 华生以一个只有 11 个月大的男孩阿尔伯特为实验对象,虽获得人类经典条件反射证据,却给男孩带来了难以磨灭的恐惧情绪

华生推动着人类心理学又向前走了一大步,但他又的确让自己的道德底线退后了一大步。

小阿尔伯特实验现场

那么方木呢?

心理画像需要方木的同理心 (Empathy)。在分析犯人动机与行为时,难免要先以罪犯的角度策划谋杀、达到共情。

只有先成为一个“罪犯”,才能有可能以他的罪反制裁他的罪。

方木想当警察,是为了社会的正义,还是一己私欲?如果是后者,他亦可能像孟阳一样,视他人生命于不顾,最终被自己的黑暗淹没。

电影里方木才是那个“走钢索的人”,其实谁又不是呢?

最后贴一段网剧 《心理罪》 中陈希曾说过的话,我想这与电影里“想看见人心最黑暗的地方”的方木,或许亦有一丝联系。

每一个梦想都有它自己的阴暗面,就像太阳也会有它自己的阴影。

有梦想是好的,但是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上,我们会牺牲别人甚至是自己。

到最后,追梦者必须问自己:他愿意付出吗?他愿意接受牺牲吗?

最重要的并不是拥有一个梦想,而是拥有面对黑暗的胆识。

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那么,你还有凝视深渊的勇气吗?

你会越过它,还是陷入其中?

文案=小呆兔   |   图片=网络   |   美编=阿猫   |   编审=薄冰

参考文献

[1]付有志. 解码犯罪心理画像 [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36-141.

[2]康杰.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OL].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6,(01):17-19. (2016-04-05)

[3]李玫瑾. 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与价值 [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