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平:学科离不开概念,至关重要的概念教学该如何有效开展?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

概念教学是什么?

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大脑中的反映。尽管形成概念需要个人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实际上,孩子从小就能形成概念的成分,例如孩子辨认父母、辨别各种物品的过程,说明了孩子对所辨别对象的特征或属性有一定的了解,这就体现了概念的形成。

在教育教学中,任何一个学科中都有概念存在。

我们可以将学科分为三大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其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共同的特征——基于事物现存状态,预料事物的未来状态。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可以用数学来精确地表述其中的规律。在人文学科领域,尽管我们难以用数学来表述,但其中仍然蕴含着复杂、具有创造性的规律。例如,判断一篇文章的优劣,我们可以通过其中的形、势、情、理、典来判断。

规律与概念是难以割裂的。例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F=MA,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加速度,这里的“力的大小”、“物体的质量”、“加速度”就是概念。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事物所特有的属性。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而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经济林、特殊用途林”,这一表述中就包含了概念的外延。

实际上,概念的定义就给教师的概念教学实践提出了要求。

首先,要有对“一类事物”的抽象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大脑中的反映”,要求先有“一类事物”,再将这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

举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授“什么是数”的时候,会先讲数的定义,再由此举几个例子,更有甚者忽略了定义,直接举例,随之而来的就是做题。学生对概念一知半解,或许他们能通过背诵记得概念,但是却缺少自己的理解,也失去了形成能力和掌握方法的机会。这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教师要对概念有深入的把握。我建议老师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从概念出发。就像做课题研究,无论是针对已有的词还是提出新词,我们都要把握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教师还需要付出时间去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兴趣特点等。我针对课程和教学提出过“三适应,两遵循”。

例如,要求课堂和教学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小学阶段,孩子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那么在教“1+1=2”时,用“1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就更适合其认知水平。

要适应学生的知识经验。孩子自出生起就在与世界接触,因此他拥有大量的日常经验,即前概念。比如教授物理学科中的“功”,教师可以通过“扛着一袋面粉行走一段距离后汗流浃背”这样一种生活中的情境指出“做功”概念的易混淆之处。

而优秀的老师能指出学生的易错点、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不仅要联系前概念教授新知,还要判断孩子已有的前概念是否正确。

概念教学不简单,还要走进学生“心里”

开展概念教学,还需要教师掌握学生形成概念的心理过程:感性认识——思维加工——理解应用——形成结构。

感性认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等过程对概念有基本的感知,学生只有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常有教师选择把概念直接教给学生,接着进入做题环节,以期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但实际上,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要落实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的,否则,当面对不同的具体情境时,学生难以灵活运用所学概念。

正是因为我们缺乏与已有事物之间的联系,才感觉抽象的事物难理解。我认为,课前复习比课前预习更重要。课前复习就是复习学过的内容,优秀的老师无论教授什么内容,都能够将本课内容与已学的内容相联系。课程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像连续剧一样,一直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路上。

只有让学生在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知识联系起来,才算真正地掌握了概念,理解了知识。因此,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以往知识出发,助其建构桥梁。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思维加工,要窥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个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

而理解应用指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知道概念的来龙去脉,并能够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解释辨别自然界中的各种实际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6个问题的为理解程度的判断参考:

为什么要引出概念?

怎么引出概念?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

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概念与相关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概念的用途是什么?

结构就是构成一个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杨振宁曾经表示:做科学研究就像看地图,不仅要站在近处看,看到细节;还要在远处看,看到结构。学习与科学研究一样,都是“看地图”的过程,不仅要看细节,也要看结构,这对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而言都十分重要。

形成结构就是不断地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建构能力、建构学科结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能厘清概念之间的区别,概念与规律的关系、了解概念在整体中的地位。

然而学生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存在心理障碍。例如:

感性认识不足,教师在学生对事物还不具备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就进行概念教授;

学生思维方法不当,即学生不会思考问题;

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学生总是将以往处事的方式运用到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其中可能出现消极影响;

相关概念的干扰,概念之间存在干扰,要求学生能够分清概念间的差别。

从学生形成概念的心理过程和心理障碍出发,落实概念教学需要教师重视概念学习的基本要求:

第一,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教授单项式和多项式。由于单项式和多项式都是代数式,因此他先列出几个代数式,通过将一类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其中的共性,再抽象概括出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概念。但我认为,其中还要注意变式的全面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起来。

第二,使学生掌握建立概念的思维方法。

第三,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四,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搞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概念的结构。

走什么“路”,概念教学能培养出高阶思维?

了解了概念教学的定义与形成概念的心理过程,那么概念教学的过程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感知事物,提出问题。从概念的形成规律来讲,形成感性认识是第一步,因此概念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感知事物,提出问题。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概念。教师在第一阶段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在过程中通过抽象概括的方式形成概念。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明确内涵,理解外延。要让学生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形成方法。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应用迁移,形成结构。即应用所学的概念解决问题,将概念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形成所学概念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和结构。

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国际上认为高阶思维涉及五个方面:批判性思维、探索、问题解决、决策、元认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从这五个方面中概括出两个重要因素——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基于证据和逻辑而作出决策的思维能力、倾向或者思维习惯。若一个人缺乏观点,那他必定没有批判性思维;若一个人有观点,但无可靠的证据支撑,那他同样缺乏批判性思维。

有的人倾向于提出质疑,但未经全面了解和系统思考的质疑并非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倾向于检查、斟酌问题是否适合,而非全盘接受。这恰恰是中国学生的问题之一。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就需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基于证据、以往的知识,进行分析、评估、推断来展开决策,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则是指能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者品质。具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好奇心、想象力,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

培养创造性思维,可以学习掌握联想、想象、类比、重组、臻美、突破定式等创造性思维方法。以手机为例,从座机到智能手机,现在的手机在演变过程中增加了许多的功能——上网、拍照、通信,这些都是将不同功能创造性地重组在一起的结果。

其实,无论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还是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发散与聚合。发散的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聚合的过程是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思维”活动课程中《臭味的好处》一课为例。很多人对臭味的第一印象就是厌恶,但是臭味真的一无所长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并批判性地看待臭味。

实际上,臭味也是有好处的,就像煤气。煤气是无味的,人们难以感知。这导致一个隐患——煤气泄漏却不易被人察觉。因此,人们往煤气中加入明显的臭味以避免上述问题。

总体而言,培养高阶思维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不断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思维发散与思维聚合融入其中。而且我们不能让学生在想出一种可能性后便止步不前,教学就是要针对这个问题、领域,甚至是不同领域“多想”,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应用迁移、提高学生能力。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0)

相关推荐

  • 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的今天,还需要哪些目标分类法?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是一套耳熟能详的教学,学习和评估工具,这套强大的,被认为世界一流的教学认知工具,在提供"动词"类别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具有神奇的色彩,这些类别为规划课程.教学和学 ...

  • 概念教学刍议(三)——概念的类型与概念教学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浩如烟海的概念,建立了庞大而复杂的概念系统.这些概念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型,同一类型的概念有着共同特性:不同类型的概念,其建构方式.性质和用途都有区别,因此,了解概 ...

  • 胡卫平:深度学习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有效落实?

    本文整理自胡卫平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思维型教学主题培训上的分享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 深度学习从何而来?   深度学习最早起源于布鲁姆的目标教学.1956年,布鲁姆等 ...

  • 胡卫平∶如何通过情境与问题,提升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共4747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什么是概念教学? 1 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者本质特征在大脑中的反映.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

  • 【转发】胡卫平∶如何通过情境与问题,提升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共4747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什么是概念教学? 1 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者本质特征在大脑中的反映.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

  • 胡卫平:为素养而教,我们需要思维型教学

    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生的一部分素养却在下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思维型教学的目标就指向核心素养.本文整理自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 ...

  • 胡卫平——如何有效进行概念教学?

    什么是概念? 概念在很多学科中都有,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概念.教师进行概念教学前,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指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大脑中的反应.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 ...

  • 胡卫平:如何基于核心概念进行学习进阶的设计?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 本世纪以来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和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基于核心素养的改革.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能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 ...

  • 胡卫平: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非常强调基于情境产生问题. 一般情况下,情境由小到大依次为课堂情境.班级情境.学校情境和社会情境.一个人在社会上并不是孤立的,他活在一个体系中,学生则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发展. 所 ...

  • 诗人样本||胡苏平:爱如花开

    诗人样本  | 个人专辑 主编:龙歌  山子  欧阳健子 美编  / 浅夏 爱如花开 文/胡苏平(广东) 岁月如一条长河,奔流不息 时光苍老了韶华 如手中沙慢慢地撒落 走过沧桑,仍在路上追梦 一颗不变 ...

  • 胡卫平:围绕素养和思维,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如何展开?

    本文共5792字,仔细阅读需15分钟 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评价对促进学校教学改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师生发展?首先我们需要把握 ...

  • 胡卫平—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节选自 习题教学是我们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习题教学本身即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开展习题教学,进行问题解决呢?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怎样的? 问题解决指的是找到克服问题障碍的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