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墨法与章法、字法的关系
王铎在其美学著作《文丹》中,对书风、画风有过精到的描述。其书论、画论、书法、绘画都洋溢着浓烈的个人色彩,不泥古、不附风。王铎提倡作文应"怪"、"狠"、"胆"、"气",怪则幽险挣貯,面如贝皮,眉入紫棱,口中吐火,身上缠蛇。长刀大剑,壁山超海吗,飞沙走石,天旋地转……充满强烈的视觉冲击。由此观点出发,王铎在章法的字间联系、行、行间空间、款字及钤印等形式的技法上标新立异,创立所谓"自由之法":即在章法上,行与行之间距离不一,大小疏密,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结字纵侧相生、跌岩起伏,妙趣横生。
王铎作品中常见"潜在的轴线",轴线忽然在某一字中断,可是当我们在下一字中找到新的轴线时,却发现它与这个字衔接完好,不过它利用的是另一条潜在的轴线。这种潜在的连贯,致使上下字轴线断裂得以修复,在取得字间联系的顿挫、错落的效果的同时,又能确保通篇字体浑然一体,并在瞬间翻腾跃荡的态势中,随机应变,形成了大起大落、对比鲜明的白疏黑密的视觉效果。被吴昌硕赞为"眼前突兀山险,文安健笔幡绞螺。波浪一一见真相,直追篆U通其微。有明书法推第一,屈指匹敌空坤维。"
如下图王铎的《行书杜甫五律诗轴》"甲戌书社石芝开士"款和《草书临柳公权帖轴》"丁亥十月初七円"款,从这两幅作品来看,章法主要运用『雨夹雪』的方式,即参差不齐中有大小的错落,单字的重心轴线与整行的重心轴线从不重合,或大或小地存在一定的角度,通篇来看,疏密相间中回环抱应,穿插争让中开阖扭结,从而乱中见整,齐中又散,种种矛盾的对比使得王铎作品中的精神挽结在雍容自得的气势中。他的作品在落款、钤印等创作环节上又能灵活多变,再加上王铎作品中涨墨、湿墨与干墨、渴墨的强烈对比,造就了王铎草书的章法特色:明快、多变和大气。
不同以往的书家,多是从字体大小变化来避免作品单一呆板。他更多地从章法出发,改变局部疏密对比关系而营造整体视觉效果。王铎有许多作品都是竖式立轴,宋代以前未曾绝少有大幅竖式立轴,直到明朝徐渭,才基本确定了竖式作品样式。徐渭通过采用大跨度的用笔变化,使墨色产生强烈对比。他非主观刻意地去追求墨色变化,主要是从整体出发,强调整体视觉效果,所以过多地牺牲了用笔及局部,因此,徐的作品更适于远观。其后的董其昌、黄道周、悅元雕、王铎和傅山等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并对立轴章法内部的协调多多实验,当然,对竖式作品贡献最大的当属晚明的王铎。梁评王铎"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明代书法界一大创举是"巨幅立轴"的繁盛。明代中后期,高大建筑物骤然增多,纸绢等材料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这些都为"巨幅立轴"书法作品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而思想解放的思潮影响和苦闷政治环境的矛盾,使广大书者亟需更广阔的行发渠道。王铎的鲜明个性,他一改往日千篇一律的书写范式,而是随意挥洒去行情写意,使"巨幅立轴"成为最具有个人特征的表现形式。在大幅竖式的立轴中,墨法成为章法的关键因素,而王铎多变的墨法,强化了竖式作品的节奏,弥补了大字行草笔法单一所致的枯燥,又削减了以往"巨幅立轴"呆板、单一的局限,使"巨幅立轴"呈现磅礴激荡的气质。
如图王铎的《草书临柳公权帖轴》"丁亥十月初七"款这幅作品中,章法不再是单纯的依靠字法(字内的空间关系),位置经营(字距、行距、字与字的空间关系,纵列横列的空间关系)来表现,而是依靠浓淡、干湿、枯润等来表现空间关系。墨色本身与白地的空间关系对比,所呈现的艺术效果,所谓"计白当黑","于无字处见真味",展现出了王铎用墨的最高境界,墨法与章法的呼应关系被王铎推向了极致。
墨法与字法的关系
用墨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书家所重视,宋姜变在《续书谱》中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由此可见,不同的字体对墨法有着不同的要求。
王铎独特的墨法,形成了其独特的字法系统。王的书法体势,受到米芾影响最大。米字结体随意赋形,奇正相生,顾盼多姿。王对此不但广泛应用,而且有意作了夸大,使字之体势倾斜更大,欹侧跌宕,大开大合,造成一种"飞腾跳掷"变化万千的体势法则。王铎常在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的字 上做文章,如把左右结构的字拆解游戏,使他们的运动重心向不同的方向冲击,而上下结构的字则常使其轴线错位,造成一种略侧跌宕的险劲,王还善于将结构和浓淡结合起来,在极浓处拆解原有字法来改变空间关系,打破平衡,杜绝平板之弊,在极淡处移其轴线使其错位造成笔划向空间关系的互补调和,造成墨象、墨团、墨块的冲突张力,增强表现力,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书写风格。
如图《行书五行诗轴》"壬午"款行草书作品,不难看出,王铎随意移位,字体偏长,部首姿态万千,为了特殊的墨法需要改变拆卸原有的字法程包括字的笔顺、顺序、位置、粗细等均发生了改变。
对独体字的经营也是据形势所需,不断调整变化。王铎善用涨墨,涨墨在前人眼里是对文字实体的一种破坏,但是,王铎却大胆到把这种"破坏性"容纳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王笔下的"墨团"并不是一团无骨之"墨猪",而是一个"筋、骨、血、肉、气"俱全的生命体,它的笔和墨清晰可见,又浑融一体。 实践证明,这一大胆的突破,开创了书法的新境界。透过王铎的作品可以看出,王铎书法作品中的涨墨、墨块、墨团,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方式,增强了作品的对比度和视觉冲击力。字的疏密、收放变化,因为"墨团"的出现,而使整个作品呈现舒展、雄浑、奔放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