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 | 志道乐道,可以忘食、忘忧、忘年

【原文】述而第七·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竹注】
一、叶公:“叶”读音同“射”。楚国叶邑的治理官,名叫沈诸梁,字子高。叶邑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叶县南约三十里之地。
二、不对:没有应答。
三、女奚:你为何?
四、其为人也:他这个人呀。
五、发愤忘食:发愤进取会忘记了吃饭。
六、乐以忘忧:自得其乐时忘记了忧愁。
七、云尔:如此罢了。
【筱译】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他。孔子听到此事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发愤时会忘记吃饭;快乐时会忘记烦恼,以至于忘记了年老体衰的时候将要来临’如此说就可以了。”
【帆论】
前489年,63岁的孔子,从陈国到蔡国的途中绝粮,脱困后到楚国的叶地,叶公向孔子咨询政治大事。《论语·子路篇第十三》记载: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大事谈过之后,叶公想进一步了解孔子,从侧面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哪知道,子路一时语塞,没有应答。为什么没有回答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孔子是多面型人才,短时间内无法概括,说不好不如不说;二是可能子路并不清楚叶公所问的真实意图,不好应对,就保持沉默了。
见到孔子后,子路将叶公的问题说给孔子。孔子着急责怪子路说“女奚不曰”?这四个字可以看出,有点生气了,甚至有点跺脚了,你为什么不说呀,一个有点可爱的孔夫子形象出来了,寻常人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会这样。孔子觉得,一个好推销自我的机会被错过了。接着自我形容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以概括总结为“三忘”。
这是孔子平素生活的真实写照,并没有如很多专家说的是在自我夸张。这句话说的就是现实的事情,背景是刚刚从陈蔡绝粮的困境里出来,刚刚历尽艰辛到了叶地。所以,这三句话是有感而发:发愤忘食,可能针对的是陈蔡绝粮而发;乐以忘忧,可以是路途中遇到的各种难事;不知老之将至,是针对自身63岁老头一个的真实年龄而发。所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可以简单解释为好学,可以理解为行道乐道。
“三忘”可以算作是孔子笼统地自述:为了毕生理想的实现,满怀激情地进取,可以置世俗的衣食于脑后,在陈蔡绝粮又何妨,君子固穷嘛;在推进理想的过程中,乐此不疲,弦歌不辍,可以忘却世俗中的一切烦恼;内心凛然充满活力,无比青春,一点衰老的感觉都没有,年龄之忧死亡之惧皆不能影响其心志。
此语从寻常生活中出,入世出世,境界之高出神入化,不细细体味难以明白其中深意。在世俗之人看来,吃饭之事,民以食为天,时刻在为了吃饱饭而奋斗;烦恼之事,整天鸡毛碎片纠缠不断,是非纷争另小人长戚戚;最后一句突然陡然增高,到死亡之事,衰老死亡是人生大限,连这个都“不知将至”,已经忘时,似乎达到永恒境界了。吃饭属于世俗物质,忧愁属于世俗精神,世俗一切皆不能影响他,都能忘却,连人生终点的鬼神都要退让。心中只有一事,志道乐道,澄明灿然,再无其它,生命与道同在,超凡入圣,化俗入道,至于永恒境界。
既是自述,也是针对子路的问题回答叶公:不要以常人之眼观他——63岁的老头,时不时饿着肚子,凄凄惶惶,破破烂烂,像是讨饭,还要努力推销学说理想。为了理想,活在理想中的他自觉年轻,活力无比,不服老。曹操似乎深得夫子真传感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未达道时,孔子不知老之将至;朝闻道时,夕死可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