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的一针疗法大汇集

导读:循经远端取穴治疗落枕、急性腰扭伤等急性扭伤病效果很好,算是这类疾病的首选疗法。本文是王文远老师收集的落枕的一针疗法,举一即可反三,临床思辨,然后应用,疗效可期。
落枕
落枕是指一侧项背部肌肉酸痛,活动受限的一种颈部疾病,多因夜间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度不适,或风寒侵袭项背部,致使局部经络受阻所致。临床主要特点为发病急,多在起床后,感到一侧项背部有牵拉样疼痛,并向同侧肩部及上臂放射,重者项背强直,头部不能左右旋转,不能回头。
一、悬钟穴治疗落枕
王某,女,30岁,农民。主诉:今晨起即感颈项部强直疼痛,似有筋牵拉肩背,活动受限。诊为落枕。
取穴:悬钟穴,采用2寸长毫针直刺悬钟穴,手法为泻法,针感出来以后,令患者活动患处,经一次治疗而愈。
(江西省宁都县中医院李元华)
二、液门穴治疗落枕
杨某,女,20岁,1989年8月2日就诊。主诉:患者于运动中不慎扭伤颈部,当时疼痛较轻,行自我按摩,半小时后疼痛加重,经服止痛片,局部热敷无效。检查:颈部强直,头稍右旋即痛,诊断为落枕。
取穴:液门穴(左)。采取3寸毫针以液门穴透中渚穴,行强刺激,同时令病人前后左右活动颈部,5分钟后活动自如,留针20分钟压痛点消失。
按:落枕亦称项筋急,多因外邪侵入经络或局部不慎扭伤,或内伤致使气血不和,筋脉拘急所致,针刺液门透中渚,使经络气血得以调和,拘急之症得以缓解,对病变范围大,筋脉拘急重而用此法针刺后,颈仍不能前后左右活动者,则加取列缺或支正,以强化治疗效果。
(湖北太门市竟陵医院熊源清)
三、光明穴治疗落枕
田某,男,24岁,制镜工人,1975年12月19日就诊。主诉:脖子痛,活动困难2日。检查:颈部歪斜,活动受限,头颈部左屈零度,局部肌肉紧张。诊断:落枕。
取穴:光明穴,针刺右侧光明穴,得气后症状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留针20分钟。临床治愈。
(唐山市中医院崔允孟)
四、外关穴治疗落枕
刘某,女,28岁,农民,1986年2月就诊。主诉:颈部强直疼痛不能向右侧转动两天,检查,右胸锁乳突肌压痛(++)。
取穴:外关穴,针法为泻法,同时配合颈部活动,一次疼痛减轻,二次即愈。
按: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不但可沟通表里阴阳二经,而且可通过阳维脉取络全身诸阳,诸阳皆会于头,阳维脉交于督脉的风府、哑门,督脉入胞,故针刺外关对落枕及急性腰扭伤等均有理想效果。
(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张继耀)
五、合谷穴治疗落枕
取穴:合谷穴。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8号3寸毫针,垂直刺入行强刺激,留针20分钟,令病人活动颈部,针刺同侧穴位,双侧针双侧合谷穴(透后溪)。
按:据文献介绍,针刺后溪穴可治疗落枕,但在临床上针刺后溪穴患者疼痛难忍,后采用合谷透后溪相对减轻疼痛,最后发现只针合谷一穴亦可获效。

我的推拿经验治疗(颈椎病、落枕、漏肩风) —朱春霆

医案

一、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于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体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因素,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引起的各种症状、体征的一组综合症候群。轻者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可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

朱氏对颈椎病进行辨证论治,并归纳为两种类型:①气血凝滞型:多因颈部肌肉过劳形成慢性劳损而致。症见颈肩背强疼酸硬,严重者甚至可以僵硬不能屈伸转侧,活动受限。疼痛常局限于一侧或某一肌群。在晨起、久坐、看书、看电视、编结绒线等颈部长时间不动时而症状加重,致气血凝滞,经络遏阻,不通则痛。治以行滞化瘀、通经行络、解痉止痛。②风寒湿痹型:多为夜卧当风或寒湿雨淋等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病见颈项肩背定位性疼痛,颈项强直,难以转侧,或伴有头痛头沉,恶寒拘急等。此乃风寒湿邪凝滞经络,气血不和,使营卫不得宣通。

《素问·调经论》曰:“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朱氏则认为,经隧是经脉流通的道路,营卫是气血的推动力量,营卫气血流动于经脉内,如果气血不和,可致经脉流周常,而之所以推拿能治病,就是它能使营卫气血流通,达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功效。故朱氏治疗颈椎病时,擅用一指禅推法中的“蝴蝶双飞势”,即推两侧风池穴。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阳维脉之会穴。经推该穴后,有祛风解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功效。用一指禅推风府穴时,力求由轻而重,慢慢地将功力渗透,切忌用蛮力。颈椎在脊椎骨中体积虽最小,但灵活性

案1:余×,男,64岁。颈椎病已数载,时休时作,七日来枕部作痛,时而眩晕而痛,俯仰转侧不利,右颈肌坚紧,新设穴压痛,两手臂酸痛,指麻,苔腻,脉弦。拟疏通脉络、调和营卫。

取穴:风池、风府、新设、肩井。

手法:推、拿、按。疗程:十次,间日而施。

操作:

  1. 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其后,先以“蝴蝶双飞势”施于两侧风池穴约五分钟。然后医者以左手拇、食、中三指,轻轻依托住患者前额,右手以一指禅中锋推风府穴约五分钟,应由轻而重,慢慢将功力深透,切忌用蛮力或震动颈项。左手如前,右手改为推拿法,即右手拇指从风府移向患者右新设穴,左手食、中二指点于左新设穴,状如拿法,但施力在拇指,所以称推拿法。施术约十分钟。
    2.患者正坐位。医者以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左右风池穴,其余四指呈散手状,使内劲缓缓将患者枕部上顶,令患者头部稍后仰,便于操作。以患者得气、舒适为度。

    3.接上势。医者以双手拇指自风池经新设至大杼穴,反复揉动三遍,使肌肉尽量放松。然后,双手揉拿肩井穴以收功。

按:

本案颈椎病既具有神经根型的颈枕疼痛、颈部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以及两侧手臂放射痛、手指麻木等典型症状,又有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所以属于混合型颈椎病。中医学归于“痹证”、“头痛”范畴。《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脉上额交巅,直入络脑,别下项。其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即所谓正头痛也。”又云:“上气不足,目为之眩。”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本案迁延数载已髓海不足,又由于寒气客于骨节之间,而致疼痛难当之痛痹。本案首务疏通脉络意在蠲痹,调和营卫旨在补气。法以一指禅推风池、风府穴,意在祛风散寒、蠲痹止痛。盖头痛总不越乎风寒虚三者,而风池、风府共为治风之要穴。《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两穴均善治头痛颈项急,不得顾,目眩之疾,可以缓解“眩晕而痛,俯仰转侧不利”的症状。新设(为经外奇穴,位于风池穴直下方,后发际下一寸五分项部隆起大筋,即斜方肌外缘处)具有祛风邪、利颈项的作用。推拿新设穴可以解除该处压痛,疏通闭塞之络脉。同时拔伸颈项部可以使颈椎间隙拉宽,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可减轻臂痛手麻的症状。《针灸资生经》曰:“肩井治颈项不得顾。”肩井穴又有促进全身气血周流的作用。

案2:李×,男,67岁。颈椎肥大有年,两上肢酸痛,手指发麻,左上肢上举困难,外展乏能,左臑肌略为萎缩,苔腻,脉弱。此乃经络气血凝滞,拟舒筋活血。

取穴:风池、大椎、肩井、臂臑、曲池。

手法:推、按、拿等法。

操作:

  1. 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其后,先以一指禅推法的“蝴蝶双飞势”施于两侧风池穴约五分钟,手法要柔和深透,避免患者头部摆动。然后沿颈椎棘突旁下行至两侧肩井穴,以指峰推约五分钟,使患者有得气感。拿颈部放松肌肉。
    2.接上势。医者以一指掸偏峰推施于大椎约五分钟,施于左侧臂臑穴约二分钟。拇指按揉曲池穴以得气为度。最后双手提拿肩井穴。疗程十五次,间日而施。

按:

本案从病史以及两上肢酸痛、指麻、肌肉萎缩等症状来看,可归于颈椎病神经根型。本案朱氏辨为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酿成本病。丹溪曰:“麻是气虚。”手指发麻则是营卫之气阻碍难行所致。风池为治风之要穴,以“蝴蝶双飞势”在该穴施治,可以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继而拿颈项部诸穴以疏通营卫两气,为治手麻之根本。大椎主治五劳七伤、气疰背膊急、颈项强,推大椎穴可减轻肢痛手麻。拿肩井穴可治疗颈椎病典型的症状,如颈项不得顾,肩搏闷,两手不得向头。《针灸资生经》:“曲池主肩重痛不举……疗肘臂偏细。臂疗臂臑细无力,手不得向头。”治取以上两穴,可恢复左肩之功能和改善左臑肌萎缩。推拿治疗本病,除骨性直接压迫者外,均有显著疗效。本案经两个疗程治疗,肢痛、手麻症状均消除,肢体活动也恢复正常。

升浮降沉作为一套立体动态的功能表现,也同样如此。也就是说,升浮降沉只是处于不同的四个(上,下,左,右)特定方位的功能表现形式。因此,采用旋转开放的圆体模型更加清晰,连贯的动态呈现出一个旋转开放的圆体形象。同时也把升浮降沉的作用机制浑然一体。如中药材的性,味,功能,归经,作用,以及对应主证等等,由此一目了然。

二、落枕

落枕又称失枕,是指颈项酸痛,转动不利的一种疾病。又称颈部伤筋。其发病是由于卧姿不良,疲劳过度,或露卧当风,风寒侵袭,或枕头过高或低,以及枕头软硬程度不当所引起,也可因回头突然扭伤,肩扛重物所致。本病病位亦在颈,故朱氏在治疗时注意与颈椎病鉴别。落枕后期者有明显的颈项疼痛、僵硬的感觉,头部向患侧倾斜,下颌转向健侧;颈部活动受限,向患侧转头时则疼痛加剧,转头时,常和身体一同转动;触及患侧肌肉有紧张、发硬和明显的压痛,压痛点不像颈椎病一样位于棘突部,且伴有肌肉痉挛,可触及到索条状物。落枕起病较急,故较易恢复,轻者3~5天内可自愈;重则可能延续数周不愈,有的甚至反复发作,最后可发展为颈椎病。颈椎病除了颈椎疼痛之外,常伴有手臂麻木、头晕、恶心、耳鸣等症状。

案3:沈×,女,60岁。三日来,项强作痛,俯仰尤甚,顾盼不便,项肌坚紧,按之作痛,苔薄腻,脉弦。

取穴:风府、风池、天柱、新设、肩外俞、肩井。

手法:推法。疗程:三次,每日一次。

操作:

  1. 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左侧,以左手拇、食、中三指轻贴患者前额,依托住前倾的头部。右手以一指禅中锋推风府穴,约五分钟。
    2.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以拇指之偏峰吸定左右风池穴,以“蝴蝶双飞势”手法施治五分钟。接上势分推两侧天柱和新设穴(位置参见“颈椎病”),最后变散手状为半握拳状的推法,施治于肩外俞,三穴共约十分钟。
    3.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以双手拿肩井穴,要求深透有力,使患者紧张的肌肉放松,约1分钟。

按:

本案落枕因颈项部肌肉被牵拉致伤,气血不畅,脉络阻滞所致,故顾盼不便,项肌坚紧。《素问·骨空论》曰:“大风颈项痛,刺风府。”故推风府、风池穴以祛风止痛;推天柱、新设、肩外俞穴以舒筋活血、温经通络,解除颈项部的经络不通和项肌痉挛。拿肩井穴可使全身气血通畅,促进颈项部肌肉放松。落枕多由风邪趁虚而入,通过风池、风府等受风之要穴侵入机体所致。推拿疗法对本病有非常满意的效果,一般一至二次就能治愈。成年人若经常出现落枕症状者,应考虑有颈椎疾患,须作进一步检查。

三、痹证
“痹”是一种闭阻不通的病理现象。当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筋骨、肌肉、关节、肢体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关节肿大和屈伸不利等,统称为痹证。

朱氏治痹注重辨寒热,分阴阳,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体质素虚,腠理疏松,营卫不固;或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替,或居住湿地,涉水冒雨;或汗出当风,外邪得以乘虚侵袭,阻于脉络,而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痹证。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若风邪偏胜为行痹,症见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腻,脉象多浮;若寒邪偏胜为痛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冷则剧,关节屈伸不利,患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薄白,脉多弦紧等;若湿邪偏胜为着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手足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缓。朱氏治疗痹证均从“以痛为腧,以知为度”着手,并根据“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主之,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主之”的原则而取穴。常以局部阿是穴与循经取穴配合治之。至于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临床上称为热痹,除推拿外,又应结合其他内治或外治方法。

案4:何×,男,60岁。体丰气虚,卫外不固,痹痛有年,时轻时重,去年冬天,酒后汗出当风,又感新邪,右肩臑痹痛再作,经治五日痛息,但多年宿疾,根株未杜,春间痹痛又作发,屈伸作痛,仍踵前法施治。

取穴:风池、肩井、天宗、肩内俞、肩臑、曲池。

手法:推、髃、拿三法。

操作:

  1. 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其身后。先以一指禅推法的“蝴蝶双飞势”施于两侧风池穴约五分钟。然后沿颈椎棘突旁紧推慢移至两侧肩井穴,以指峰推约五分钟。使患者有酸胀重着的得气感。单手偏峰推右天宗穴约一分钟。轻泻之。
    2.接上势。医者坐于患者右侧。患者右上肢自然屈曲靠在沙发扶手上。医者以右拇指指峰推肩内俞穴约五分钟,然后移向肩髃穴施术约五分钟。以髃法施于肩井、肩髃和肩内俞穴各二分钟,然后沿着手阳明经下行至曲池穴,施滚法约五分钟,要求柔和力透。
    3.接上势。医者立于其后,以双手拿肩井穴,得气为度。

按:

本案痹证属多年宿疾,时重时轻。此为湿邪侵犯分肉之间而引起肢体重着不移,屈伸作痛。《张氏医通》云:“肌痹者,即着痹、湿痹也。留而不行,汗出四肢痿弱……。”但去年冬季,酒后汗出当风,又感风寒之新邪,故痹痛再作,新邪易除,五日而愈。但湿之中人,必源于虚,患者卫外不固,春间痹痛又发,所以仍踵蠲痹之前法。推风池、肩井穴以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杜绝根株。《甲乙经》云:“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泻天宗以治右肩髃痹痛。虽然天宗穴有治肩重臂痛奇效,但朱氏很少用之,担心“走人元气”。即使类如本案,杜绝根株而必用之,也仅采取偏峰轻泻,绝不用点按之重手法。去邪而不伤正,于此略见一斑。肩内俞穴对肩髃痹痛疗效显著。

案5:黄××,女,37岁。肩背酸痛,上行于颈,下引腰及下肢,时轻进剧,右甚于左。近来又感风邪,酸痛加剧,累尤甚,恶寒肢软,肩井、膈俞两穴按之作痛,脉细软,苔薄白腻。

取穴:风池、肩井、膈俞、肾俞、环跳、委中、承山。

手法:推、按、拿、滚。疗程:六次,每日一次。

操作:

  1. 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其后,先以双手一指禅推法施于两侧风池穴约五分钟。然后沿颈部督脉经下行至两侧肩井穴,指峰推约五分钟,接着双手提拿肩井,使之气血流通。
    2.患者俯卧位。医者坐于其左侧。先以指峰推于膈俞、肾俞穴,先右后右。再用滚法,顺脊柱两侧膀胱经诸俞穴自上而下约二到三次,尤以膈俞、肾俞穴为重点,共约十分钟,然后按揉环跳穴,以得气为度。下肢循膀胱经施以深沉的滚法至承山穴,重点在右腿。
    3.患者仰卧位。拿委中、承山穴,得气为度。

按:

本例肩背酸痛,上行于颈,下引腰及下肢,时轻时剧,经络痹阻显然可见,复又感受风邪,风性善行数变,旧恙未已,新病复起,更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酸痛加剧,累尤甚,恶寒肢软,为表邪外束、正邪交争之候。故朱氏之手法首取少阳之风池穴,既能使少阳功能加强令卫阳至表;又能将太阳经气激发,以舒通经络、祛邪外出。配肩井穴以加强疏通经络的作用。膈俞系八会穴中之血会,用以活血养血,亦取“血行风自灭”之意,以治行痹,堪称允当。肾俞穴可振奋阳气,以驱散寒邪。环跳穴系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功能通经活络,除湿散寒,为朱氏治疗下肢、腰背痛常用穴。委中配肾俞、承山穴,能疏筋利节,不失为治疗腰腿痛的基本良方。

案6:沈××,女,60岁。右肩背素有痹痛宿患,间日以前,又感新邪,项强作痛,顾尚可,盼不利,下行背部不适,苔薄而干,脉弦。治宜祛风散寒,疏筋通络。

取穴:风池、新设、肩外俞、肩井。

手法:推、按、拿等法。疗程:六次,间日而施。

操作:

  1. 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其后,先以双手一指禅推法施于两侧风池穴约5分钟。然后沿颈部督脉旁下行至新设穴,承上法施术约5分钟。接着,指按风池、风府、新设诸穴。揉拿项部数遍,以放松局部之紧张肌肉。
    2.接上势。以指峰推右肩外俞穴约10min,候其发热得气,令患者缓缓转动颈部,以疏其筋脉。
    3.接上势。双手揉拿肩井穴,令其俯仰转侧活动颈部,最后搓揉项背数遍而收功。

按:

本例右肩背痹痛宿患,又感新邪,项强作痛,且下行背部不适,其为寒胜兼风胜可知。故取风池穴以驱风散寒。新设为经外奇穴,具有活络止痛的功效,是治疗颈痛的主穴之一。肩外俞配肩井穴,共奏疏经通络之功。

医话

一、漏肩风的辨证施治

(一)病因病机
漏肩风成病之外因,是风、寒、湿三气。譬如说久坐或久卧潮湿的地方,或者露宿,或是沐冷水浴,或者感受寒邪如睡时露肩,乳妇以臂枕儿,都能引起本病的发生。即是中医学理论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其虚而外邪乘虚进入,凝塞了肩部,并留在关节之间,导致漏肩风的发生。如感受了外邪就发病的,这是新邪,病症比较轻,治疗起来也比较容易。另外还有感受外邪后不马上发作,而是过了一个时期再发作的,这是伏邪,如果是伏邪,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难治。伏邪的漏肩风,短则一二年,长则三五年方能治愈。

内因方面,《内经》曰:“邪气盛则实,正气夺(脱)则虚”,所以一般说内因致病总属虚证为多,常见邪实正虚。内因,主要是因为劳倦伤阳,这指阳气而言。因劳倦而伤气,使阳明气衰,气血流行失去平衡。如果某一经经气出现障碍,厥阴之气会增加它的力量来帮助某一经的推动,与此同时有障碍的某一经反会觉得气的力量大而有风动的现象,如是阳明经有障碍时也是如此,这就使肩部阳明经的循行突起变化,于是劳倦伤阳,阳明气衰,厥阴风动,即引起本病的发生。因为血随气行,阳明络脉空虚,肝脏的风阳就会停留在该处,窜扰不休,形成了邪正争斗的局面,当正虚不能胜邪时,血少不能荣筋,就在肩部形成了漏肩风。

(二)辨证与诊断

《经》曰:“无过以诊,则不失矣。”以望、闻、问、切的四诊进行诊断。

望诊:实证新邪,面色微青,舌苔白滑。实证伏邪,面色青,舌苔白腻而厚。虚证面色青白,舌质绛、舌苔薄黄而滑。

动作方面,一般都上举不便,后弯欠利,邪伏久留者可看到肩峰突起。

闻诊:在病者的患肢肩胛上用手按压,病人不时发出或大或小的呻吟声。

问诊:询问肩部疼痛的情况。若久痛不停为重;若痛而能停较轻;若不觉痛而麻木则病久入深。

同时要询问季节变化的情况。如果与季节变化有关,痛疼更甚,多数是实证。如果与季节变化无关,则是虚证。

切诊:实证新邪,脉多见浮缓。实证伏邪,脉沉迟缓。虚证,脉见濡弱或微弦。

还要注意肩部的按触,当按触到肩井穴处,就会觉得该处肌肉有增厚的感觉。在中府、尺泽穴按之作痛,并可牵引至背部和臀部。

(三)治疗
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实证用泻法,就是急推。虚证用补法,就是缓推。

一般取穴:手阳明大肠经的肩髃、巨骨、曲池、合谷穴。手太阳小肠经的肩俞穴。足少阳胆经的风池、肩井穴。同时可以配督脉的风府穴。在此基础上,可随症加减。

手法:
1.推法 用大拇指在患处不断施以推法,有流通气血的功效。
2.拿法
一指为推,三指为拿。拿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斟酌轻重,慢慢用力,有驱散邪气的功效。
3.滚法
空手握拳,在患处滚动,用于肌肉较丰厚之处,有弥补推、拿不足的作用。
以上三种手法,交替使用35~40分钟后,用抖法。
4.抖法 一手托住病人肩臂,一手捏住病人的手,轻轻的抖动,有和气血的功效。

以上的治疗过程,每天1次,或每2天1次,或者可有更多的间隔,不要中断。经过一定时期,就可以治愈了。

附:验案一则
陈××,女,54岁。身体素来强健。一年前,在下山时被卡车撞倒,送医院摄片检查,发现肋骨和坐骨有裂缝,在广州住院四十余日,肋骨和坐骨裂缝痊愈,但右肩经常作痛,肩峰突起,经各科治疗没有好转。到上海后,还认为是筋骨损伤,所以先到石筱山诊所诊治,认为属推拿适应症,于是转来治疗。

来此就诊时,右肩特别突起,约有寸余,经常作痛,阴雨天尤甚。项微强,右臂上举和后弯都感到不便。自述症状逐渐加重,已有四个多月,屈伸也非常困难。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苔白,脉迟缓。按触肩部,巨骨、肩井穴的肌肉坚硬而肿,按之已不觉痛,臂部肌肉略有萎缩。此乃经脉受伤后,外邪乘虚而入,久留关节之间,阻碍肩部气血流行,是伏邪久留的漏肩风,所以从实证论治。

取穴:手阳明大肠经的肩髃、巨骨、曲池、合谷穴。手太阳小肠经的肩俞、天宗穴。足少阳胆经的肩井穴。

手法:用推、拿、滚、摇、抖法。

每天治疗45分钟到1小时。经六个多月,完全治愈。



▶ 版权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