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萧皇后,她与唐太宗的绯闻从何说起?她的命运和结局如何?

唐贞观二十一年,即公元647年,享年八十一岁的隋炀帝萧皇后崩逝,唐太宗李世民以皇后礼仪将她与炀帝合葬,并谥为愍皇后。

一个亡国的前朝皇后,为何能得到大唐皇帝的如此礼遇?

所以,后人便据此开始了种种八卦,不但给她起了一个娇媚的名字萧美娘,还说她本是隋文帝太子杨勇的妻子,后来被杨广霸占。小说《说唐》和《隋唐演义》中,又增添了萧后在隋炀帝死后又委身于四个男人的情节,而她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男人则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

其实这些都是小说家之言,其可信度微乎其微。除杨广之外,别的男人似乎还有可能,说她最后委身于唐太宗并倍受宠爱,那才纯粹是胡说八道。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萧皇后是李世民的丈母娘啊!

萧皇后生有两个女儿,长女南阳公主,嫁给隋朝许国公宇文述的儿子宇文智及,隋朝灭亡后丈夫投靠了唐朝,南阳公主愤而遁入空门。次女则嫁给了李世民,名字不详,史称杨妃,是唐初李世民“内宫四妃”之一。

况且,萧皇后在唐太宗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返回长安的时候已经六十四岁,实实在在的老太婆一个,李世民真的会有如此重的口味?即便如此,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唐天子,岂不要背上了乱伦的恶名?

李世民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是不会这样做的。

事实上,萧皇后一生中只有一个男人,那就是隋炀帝杨广。她在公元582年嫁给杨广,时年十六岁,和杨广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三十七年,这三十七年也成了她生命中最平稳的一段岁月。

萧皇后是真正的皇族的后代,她的曾祖是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父亲是西梁孝明帝萧岿,母为孝明帝张皇后。

然而她在嫁给杨广之前的生活并不幸福,原因是她出生于公元567年二月。当时的南方有这样一种风俗,认为子女出生在二月不吉利,因此萧氏在生下来之后,便被送给她的叔叔东平王萧岌收养。萧岌是萧岿的六弟,但萧岌夫妇收养萧氏不满一年,便双双去世,后来又转由舅父张轲收养。作为外戚的张轲当时是安平王萧岩的僚属,不但没有像历史上的其他外戚家族一样飞黄腾达,而且家境非常贫寒,这倒让人些意外。

因此,本来应该贵为公主,在皇宫中倍受呵护的萧氏,从小便学会了操劳家务,过着清苦的生活。

直到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为次子晋王杨广到梁国选妃,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梁国的其他公主的生辰八字竟然都不与杨广相合,占卜结果也皆为不吉。这时有人想起了被养于张轲府中的萧氏,于是萧岿将其迎回,结果占卜为大吉。

萧氏从此结束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嫁给了杨广,并册封为晋王妃。这就是命!

《隋书·后妃传》中记载:“(萧)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高祖大善之,帝甚宠敬焉。”

从此处记载上看,萧氏确实是一个极有修养的女人,她既有高贵的皇室血统,又经历了少年时被弃养于他人的生活磨炼,才使她具有了“婉顺,有智识”的性格。因此杨广对她“甚宠敬焉”,既宠且敬,可见二人之恩爱。

萧氏做了晋王妃不久,便随杨广前往晋阳赴任。

不久,晋王妃怀孕,消息传入隋宫,隋文帝杨坚大喜过望,因为他在四月初二这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天神从天而降,说将会投生于杨家,今日果然应验。于是隋文帝便将晋王妃迎回大兴宫,安置在专门接待进京官员及外族使节的客省居住。

第二年(584年)正月,晋王妃萧氏生下长子杨昭,即后来的元德太子。在以后的两年时间内,晋王妃又生下次子杨暕和长女南阳公主。

此时杨广坐镇江南,史书记载,杨广“阴有夺宗之计”,在他坐镇江南这段时间里,大力拉拢江南士族和佛教高僧,而晋王妃梁朝皇室的出身和佛教信仰的背景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萧氏是极力支持晋王杨广夺嫡行动的,并在其中进行了很大的努力。杨广有一个心腹名叫郭衍,二人暗中商讨夺嫡之计,又担心别人非议他们无故来往,便对外谎称郭衍的妻子得了一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的瘿病,而晋王妃萧氏懂得治这种病的方法,郭衍便以为妻治病为由,常往来于江都。

杨广善于伪装,萧氏也擅长表演,每当独孤皇后派遣宫人前往探视晋王夫妇时,萧氏往往与宫人同寝共食,借以讨好独孤皇后。

在一番努力之下,杨广终于开皇二十年(600年)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太子,而萧氏的身份也由晋王妃变成了太子妃。

公元604年,隋文帝崩逝,杨广登基为帝,在诏书中写道:“妃萧氏,夙禀成训,妇道克修,宜正位轩闱,式弘柔教,可立为皇后。”萧氏正式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这一年杨广三十七岁,萧皇后三十九岁。

有人说杨广对于中国的历史确有贡献,但他也确实是一个荒淫的暴君,在隋朝国政方面多有失德。萧皇后对此也看得很明白,也知道这样下去不会好的结果,但又不敢直言劝谏。《隋书·后妃传》中这样记载:“时后见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厝言。”

既然“不敢厝言”,那就只好婉言相劝了,因此萧皇后作了一篇《述志赋》。

在《述志赋》中,萧皇后不但对炀帝的荒淫行为表示出了“恐修名之不立,将负累于先灵”的担忧,也表现出了自己“虽沐浴于恩光,内惭惶而累息”的复杂心情,委婉劝诫炀帝应该“知道德之可尊,明善恶之由己”。

《隋书·后妃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隋帝杨广因长期滞留于江都,朝政荒废,大臣们大都怀有贰心,有宫女向萧皇后禀告后说:“在外听说人人都想要造反。”萧皇后听说之后并没有亲自告诉杨广,而对宫女说:“你去奏报陛下。”

杨广听到宫女的禀告之后,不但没有奖赏,反而大怒说:“这不是你该说的话!”竟然将宫女处斩。

后来又有宫女来对萧皇后说:“宿卫们三三两两的商议谋反。”萧皇后无奈地说:“天下大势到了这个地步,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何必禀告呢,徒令陛下增添烦恼而已!”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再说这些事情了。

萧后金冠

有时无白书生在想,假如萧皇后能亲自禀告此事,还会有后来这样的结果吗?

杨广并没有回头,最终导致被叛臣宇文化及缢杀于江都。

隋炀帝死时五十岁,做皇帝十三年,在太上皇位二年。那一年是公元618年,萧皇后五十二岁。

杨广被叛军宇文化及等弑杀后,萧皇后带着幼孙以及皇室诸女,被乱军带到了聊城。公元619年,窦建德率兵攻入聊城,杀了宇文化及,仍以臣下的名义对待萧皇后,并将其暂时安置在武强县。

当时,突厥处罗可汗的妻子是杨广堂妹义成公主,自然也是萧皇后的小姑子。在义成公主的恳求下,处罗可汗派人去窦建德处恭迎皇后。窦建德意欲与突厥联合,对处罗可汗不敢不从,并亲率一千多人马将萧皇后送往突厥。流亡突厥的隋朝百姓奉炀帝杨广的孙子杨政道为主,居于定襄。

十二年之后,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灭亡东突厥,将萧皇后迎回京师长安,并对她十分的安抚和礼遇。

我们虽然不知道唐太宗对萧皇后如何礼遇,史料中也没有详述,只在《隋书》中看到了五个字:“乃以礼致之。”但是从萧的开皇死时唐太宗对她的礼遇上,我们确实可以相信,在萧皇后生前的那些日子里,她的生活还是非常平静而安详的。

贞观二十一年,即公元647年,萧皇后崩逝于唐都长安,享年八十一岁,可谓高寿而终。唐太宗以皇后之礼将萧皇后合葬于炀帝之陵,并谥为愍(mǐn)皇后。

“愍”同“悯”意,从这个“愍”字上,我们则更能理解出唐太宗对萧皇后的崇敬与怜惜,无论如何都不能把唐太宗往歪处去想。

纵观萧皇后一生,她虽然贵为公主,但幼年时就被别人收养,过着清贫的生活。后来又贵为皇后,享受“在那万人中央,感受万丈阳光”的尊崇。随着隋朝的灭亡,萧皇后又身若浮萍,一度颠沛流离。好在晚年安详,最后得以善终。

《隋书·后妃传》最后对萧皇后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萧后初归籓邸,有辅佐君子之心。炀帝得不以道,便谓人无忠信。父子之间,尚怀猜阻,夫妇之际,其何有焉!暨乎国破家亡,窜身无地,飘流异域,良足悲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