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骞和顾贞观闹矛盾,明珠让吴学士看墙上一行字,他为何落泪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流传至今的友情故事,比如著名的“羊卓之交”和“管鲍之交”,还有清代的吴兆骞和顾贞观。吴兆骞本是顾贞观的好友,但是后来他们也产生了激烈的矛盾,最后多亏“一行字”挽救了二人的友谊,而且吴兆骞看到“一行字”后还号啕大哭……究竟“一行字”写了什么呢?吴兆骞又为何会痛哭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吴兆骞清代著名的文人,出生于吴江松陵(今江苏苏州)的官宦人家,其祖上三代都在朝为官。因此,吴兆骞自幼就接受到良好教育,再加上他本身天资不凡,少年时期就显得才气冲天,还被誉为“江左三凤凰”。史料记载,吴兆骞五岁能写诗,七岁能作赋,十岁能写长文,然而吴兆骞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最大的毛病就是太狂妄,这也是才子的通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吴兆骞有才众人皆知,但他恃才傲物也家户喻晓,而且他还不遵守礼法。比如,吴兆骞在私塾读书的时候,他看见谁戴了帽子就会取笑,甚至还将他的帽子摘下来扔到水里,并哈哈大笑说:“你这俗气的人戴什么帽子”。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也不怪人们在背后说他:“此子异时必盛名,然当不免于祸”,结果很快吴兆骞就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挫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这一年吴兆骞26岁,正是少年才高意气风发的时候。这一年秋天,吴兆骞也和数万名普通学子一样在顺天府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放榜之后有学子向朝廷举报存在科场舞弊。于是,顺治皇帝下令所有中举学子在赢台重考,并且每个学子由两名带刀侍卫在旁边监考,就如同看守犯人一样。吴兆骞就是其中之一,他觉得被人看着考试是对自己才能的否定,因此将笔一摔,交了白卷走出考场,最后顺治皇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就将他流放到宁古塔。
宁古塔即现在的黑龙江海林市,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再加自然气候条件十分恶劣,所以也是清朝时期流放犯人最多的地方。吴兆骞在宁古塔流放了二十三年,期间他多次死里逃生,最终在好友顾贞观的勠力相助下才得以活着回来,因此在这二十三年间吴兆骞和顾贞观之间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吴兆骞和顾贞观之间却也产生一些矛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上文提到吴兆骞狂妄高傲,虽然他在宁古塔待了二十三年,但是他这种性格一点都没变。吴兆骞回来之后不久,就因为一首诗和顾贞观吵架,最后闹得老死不相往来。后来,纳兰明珠得知此事找到吴兆骞,还将他带进自己书房,结果书房里一行字让吴兆骞傻眼了——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顾梁汾就是顾贞观,吴汉槎就是吴兆骞,意思就是顾为了救吴回来而屈膝求人。其实,顾贞观为了救吴兆骞回来不遗余力,到处求人和托关系,努力了二十三年才让他重获自由。
吴兆骞曾给顾贞观写过一封信,“塞外苦寒,四时冰雪,鸣镝呼风,哀笳带血……”顾贞观读完信内心如刀绞,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救吴兆骞。可惜顾贞观位卑言轻,于是就找到了纳兰明珠,他不仅是当时朝廷的吏部尚书,而且在朝中也颇有人脉,然而纳兰明珠一开始拒绝了,因为他不想蹚吴兆骞科举案的浑水,但后来还是被顾贞观和吴兆骞的友谊打动,愿意助顾贞观一臂之力。终于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凭借顾贞观一番筹划,康熙皇帝以认修工程的理由释放了吴兆骞。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吴兆骞从宁古塔回来之后对顾贞观十分感激,但是他并不知道顾贞观在这二十三年间为他做什么了,因为顾贞观并不是一个喜欢邀功的人,所以他也没有和吴兆骞多说什么。但是这一切纳兰明珠都看在眼里,因此当吴兆骞和顾贞观产生矛盾的时候,纳兰明珠就知道一定是吴兆骞又开始狂妄自大,不把顾贞观当一回事,所以纳兰明珠让吴兆骞去他书房,也让吴兆骞看一行大字——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告诉他顾贞观才是他一辈子唯一的“真朋友”,不能再狂妄自大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结果我们都知道,吴兆骞幡然悔悟,他没想到顾贞观能为自己放弃颜面,默默地努力二十三年而不放弃,这件事让吴兆骞抱头痛哭,觉得对不起顾贞观。对此,我们也要有所启发,不要伤害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他们才是值得尊敬的好友。
参考资料:
《吴兆骞年谱》作者:李兴盛 编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